
一、用整體哲學觀,確立會計性質、地位和作用
任何成功的事業必須用一定的哲學理論來指導。一切事物都有主體客體合一、主體客體分離兩種形式。
會計是由會計人、會計方法、會計對象和會計對象主體四種因素融合而成。縱觀會計歷史,會計曾有“附帶工具”,記錄經濟活動工具或方法,會計信息系統等多種形式。注冊會計師隨著股份制經濟、特別是股份公司的發展應運而生。20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會計原則產生并發展,使會計從一門應用技術,發展成為一門科學。會計原則提供了規范研究的基礎,西方國家傳統的會計理論主要用于指導會計原則或準則的制定,促進會計運作規范化。當前會計規范化研究以實際經驗總結為基礎,未能提高到哲學高度。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會計職能作用
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一)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首先要保證人的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要節約資源,善待自然,保持生態平衡,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就需要加強環境會計和管理會計,提供各方面所需的信息,為揭露存在問題,治理環境,防止損失,提供可靠信息。為如何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獻計獻策,財政部門應制定環境會計、管理會計準則和制度,相關部門和單位應開展會計實務工作。
(二)當前有人將醫療看病難、教育學費高、社會福利、養老保障稱作“三座大山”,有失公平正義,需要加強醫療、教育、福利的會計核算,對財政資金投入,國內外人士的捐贈,各種形式的集資,都應納入會計核算和審計范圍,并將收支情況進行公布,要制定對救災、扶貧、文教資金和所捐款、物的使用和分配制度,以防其資金挪用和流失。
(三)建立宏觀會計,適應宏觀調控需要。
(詳文見《商業會計》2006年12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