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梁斌 方其澎]
在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為了促使企業經營者更好地為所有者服務,實現股東的利益最大化,企業所有者必須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監督,以降低代理成本。而這主要是通過會計報表提供的各種信息來實現。所有者對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以此決定是否更換經營者從而對經營者形成一種壓力;或是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對企業生產經營實施直接影響,促使經營者盡最大可能為公司創造業績,維護所有者利益。因而會計報表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將直接影響到所有者的投資決策等,企業會計報表質量的高低以及對財務數據的分析和評價成為投資者關注的重點。目前對企業業績的評定,主要是采用利潤指標進行分析和評價。
一、目前利潤指標的特點及缺陷
從我國新會計制度來看,損益表反映的利潤,更加突出謹慎原則。在確認企業損益時,盡可能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潛在損失,對資產按實際可利用價值預計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對潛在收益則不計入本期收益。主要表現為:①對銷售出去的產品,貨款預期不能收回的,不能確認為收入,只能記在資產項目下;②對或有收益,從會計穩健性出發,只有在可能性較大的情況下確認為收益;③對非現金資產按預計可實現價值分別計提各種減值準備,如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④對于研制開發無形資產所發生的各項支出,直接計入期間費用;⑤籌建期間發生的待攤費用于開始生產經營的月份一次性計入期間費用。
從穩健性角度來講,這些制度有利于保證企業資產的質量,有利于降低投資者的風險程度。但是我們在對企業進行業績評價的時候,不僅要考慮企業可能存在的損失及風險,也應考慮到企業可能存在的潛在收益。我國新會計制度只注重計提潛在損失,不重視對潛在收益進行合理計量,例如固定資產潛在增值、長期投資潛在增值等。這些增值只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部分,除此之外對資產增值根本不予計量,從而導致損益表中的利潤總額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一個企業的損益狀況。利潤表中的各項利潤(如營業利潤、投資收益、利潤總額等)在進行財務分析時存在以下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營者對利潤存在可操縱性。按會計制度,在資產負債表中,企業資產是以歷史成本為主,并結合現值進行計價,相當于是一種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對于資產歷史成本低于市價的資產,表現為一種現行價值。對于資產歷史成本高于市價的資產,反映的是一種歷史成本,不能反映資產的市價,當與收入進行配比時,體現的是一種歷史成本,這就為經營者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例如:某企業有一項固定資產,歷史成本顯著低于現實價值,在資產負債表中以歷史成本進行計價。經營者為了提高本期利潤,可以將固定資產出售,資產新增價值在損益表中以營業外收入體現出來,造成利潤總額增長。
目前中國許多企業的土地在以前都是由國家直接劃撥、無償使用,在賬面上所反映的資產價值相對現價來講都是相當低的,為了實現調節利潤的目的,將固定資產進行出售,同時購入等值的新的固定資產,在損益表中反映為營業外收入,另一方面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為固定資產不變,雖然新的會計制度要求對固定資產計提長期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過由于企業是剛剛按市價購入,一般不存在計提長期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從而出現利潤增長。另外,利用長期對外投資、無形資產進行利潤調節都可以進行類似的操作。
2.不能較合理地體現經營者的當期業績。損益表所反映的利潤是一個按會計學理論核算出的利潤,根據配比原則,將一定期間已確認的收入與一定成本相配比,確認一個時期內的收益。而業績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考慮,根據當期資產與負債的差額確認企業一定時期內的凈收益,這樣兩者之間就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筆者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考慮業績評價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資產所有者主要是為了了解企業的潛在價值,業績從其本身定義來講,基本上能滿足所有者在這方面的要求。對于當前企業來講,越來越重視知識在企業中所起的作用,知識型企業不斷地增長,具有知識形態的無形資產在企業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例如,微軟公司等一大批企業,將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層,無形資產在整個企業中的比重占絕對優勢,企業為增強自身競爭力,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新產品開發,在現行會計核算中,一般是將無形資產的開發支出作為期間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在損益表中表現為營業利潤減少,而對無形資產開發所取得的預期收益卻不能在損益表中體現出來。然而這種潛在收益將對企業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若不能在企業業績中得到公正的評價,必然會低估企業的業績。其他由非經營者所控制的偶然因素,如稅收政策、城市規劃等造成企業商譽的增值,都會提升企業的價值。如果預期收益不進入會計的視野,必然會造成企業的利潤總額與實際業績之間形成巨大反差,給投資者進行決策帶來極大的不便。同時,當某項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前期歷史成本時,由于利潤是收入與歷史成本的配比,必然會造成各個企業之間的營業利潤相差很大。當采用凈資產主營業務利潤率對各個企業進行財務指標比較時,它只能反映一個企業某個時期已實現收入相對于歷史成本的增值能力,并不能將資產以現行市價反映,在此基礎上確定其增值能力。
3.會計政策的選擇也會導致各個企業之間的利潤不可比。例如:對于存貨的計價,可選用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對于折舊,可以分別選用平均折舊法、快速折舊法。由于各個企業選用會計政策不同,其結果是限制了各個企業間利潤的比較。
二、損益表披露的改進
筆者認為,在評價一個企業時,不能僅以實現原則計算的利潤作為評價企業收益的財務指標,還應將全面收益作為補充。在利潤表采用現有計量方式的基礎上,還應采用現時成本作為企業資產計價基礎,計算企業的全面收益指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計算這個指標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①企業在計算利潤時已經采用現時價值作為歷史成本的補充,采用現時價值來計量整個企業的資產有了一定的基礎。同時,資產評估事務所的興起以及上市公司的不斷規范,為企業資產采用現行價值計價奠定了一定的基礎;②采用現行價值計價的全面收益與利潤相結合,更利于投資者對企業進行深層次的認識,有利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③各個企業間的可比性也會得到進一步加強。為了反映全面收益,企業應于每年年末對資產的現行價值進行評估,并計算與資產歷史成本的差額(應扣除稅收的影響)。
三、衡量企業業績的評價指標
1.全面收益。全面收益是會計利潤總額修正后的指標,即全面收益=本期利潤總額+固定資產增值+無形資產增值+長期投資增值+其他資產項目增值。采用全面收益進行評價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企業總體收益,消除了因歷史成本差異造成的各個企業隨意調整利潤總額的可能性。
2.企業現行價值全面收益利潤率。為了消除因企業規模不同造成的全面收益的不可比性,可以將全面收益與企業現行價值配合使用。這時就有:
其中,所有者權益凈值是以市價計量的所有者權益。這個指標可將不同企業的凈資產價值固定到同一個時點,這樣各個企業之間的業績就有了一定的可比性,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經營者的努力程度。
總體看來,通過企業利潤計算出的所有者權益與企業凈資產的現行價值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既不利于投資者對企業進行分析與評價,也不利于銀行等部門對企業進行深入的分析。將改進的全面收益指標配合利潤指標進行分析,有利于促進對公司財務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