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航油事件”及其原因分析
2004年11月30日,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現5.5億美元巨額虧損,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開始從事油品套期保值業務,其后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并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2004年下半年,公司進行一系列錯誤操作,在期權、期貨市場遭受雙重損失。可以說,企業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是這一事件產生的主要原因。公司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從公開披露的信息看,公司基本上是陳久霖一人的“天下”,按公司規章,如果全公司交易虧損額超過500萬美元,應通知公司高級管理層并停止交易。此事件中虧損擴大到5.5億美元之多,卻未按規定及時上報和糾正。
二、《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的主要內容
國際著名的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在2004年年底,針對國際企業界頻繁發生的高層管理人員舞弊現象,頒布了一個全新的COSO報告,即《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這份報告雖然保留了部分傳統內部控制的某些概念,但不論在框架上還是在要素方面,均有相當大的突破。
(一)企業風險管理的構成要素。企業風險管理分為內部環境、目標制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等八個相互關聯的要素,各要素貫穿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之中。與以前的企業內部控制報告相比,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新增了三個風險管理要素——“目標制定”、“事項識別”和“風險反應”。此外,針對企業將管理的重心移至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框架更加深入地闡述了其他要素的內涵,并擴大了相關要素的范圍。
1. 目標制定。在風險管理框架中,由于要針對不同的目標分析其相應的風險,因此目標的制定自然就成為風險管理流程的首要步驟,并將其確認為風險管理框架的一部分。
2. 事項識別。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深入探討了潛在事項的概念,認為潛在事項是指來自于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可能影響企業戰略的執行和目標實現的一件或者一系列偶發事項。存在潛在的積極影響的事項代表機遇,而存在潛在負面影響的事項則稱為風險。企業風險管理框架采用一系列技術來識別有關事項并考慮有關事項的起因,對企業過去和未來的潛在事項以及事項的發生趨勢進行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