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內部控制,就是指企業經營管理者,為實現經營管理目標,正確貫徹其經營決策,維護財產的完整性,保證會計信息的正確完整性及各項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建立一種自我調節和制約的控制系統。
早在1992年,美國一個專門研究內部控制問題的COSO委員會就將內部控制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內部監督等要素。1.控制環境,構成一個單位的氛圍,影響內部人員控制其他成份的基礎。2.風險評估,指管理層識別并采取相應行動來管理對經營、財務報告、符合性目標有影響的內部或外部風險,包括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3.控制活動,指對所確認的風險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證企業目標得以實現的政策和程序。4.信息與溝通,指為了使職員能執行其職責,企業必須識別、捕捉、交流外部和內部信息。溝通是使員工了解其職責,保持對財務報告的控制。5.內部監督,指評價內部控制質量的進程,即對內部控制改革、運行及改進活動評價。AICPA也采納了這一觀點,提出內部控制一體化概念,這與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的完善及管理思想的成熟有直接關系。由此,筆者對企業集團內部控制進行如下探討。
一、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目標
二、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完善
(一)不斷加強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健全和完善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是內部控制的首要任務。控制環境具體內容包括:1.確立董事會在內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對于內部控制而言,一個積極并主動參與的內行的董事會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企業集團設立的董事會應擁有技術、才能,并能進行適當的管理,才能履行其引導和監督的職責;2.實行獨立董事制度,提高獨立董事的獨立性。通過獨立董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管理當局的財務操縱,保護投資者的利益。3.建立有效的控制文化。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建設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而通過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來影響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一種控制觀念,員工將自覺執行公司的規章制度,推動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最后,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一般來說,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推動內部控制的順利實施。一般應具備以下條件:其一,應把內部控制范圍納入各個環節;其二,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真正成為管理者的行為規范,具有操作性;其三,重視經營管理的過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