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世界范圍來看,與我國企業總會計師最相近的職位應當是發達國家企業的首席財務官,即CFO。因此,分析研究國外的CFO及相關制度,對我國總會計師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典型國家CFO制度的基本情況
CFO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兩權分離的逐步深化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并在具體工作中逐步拓展其業務職能的。從世界范圍看,CFO制度有著基本的共同點,但美國、德國、日本的CFO制度也有一些各自的特點。
美國的CFO發展情況
目前美國上市公司廣泛實施了股票期權薪酬機制。大公司的CFO職責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負責股東與高級管理層之間的有效溝通;二是參與并進行投資融資決策,特別是融資決策,美國對CFO的金融理論和實務水平要求較高,擔當CFO的大多是擁有多年在金融市場馳騁經驗的人,優秀的CFO常常做過成功的基金經理人;三是建立一套指標和業績評價體系,讓每個經理都有自己的“成績單”,引導公司進行股東價值創造;四是公司戰略決策和規劃,美國的CFO在戰略管理團隊里所花的時間比起亞洲和歐洲的CFO多得多,美國的CFO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積極參與兼并重組,制定戰略計劃。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美國CFO成為策略擬定的重要角色,在企業兼并重組等資本市場運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他們逐漸脫離財務報告的角色,會計和財務報告管理工作薄弱。美國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會計丑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方面的缺陷。
德國的CFO發展情況
德國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較高,公司間相互持股現象普遍。德國股票市場不如美國發達,公司主要從銀行進行外部間接融資,對銀行的依賴性較大且與之關系密切。銀行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德國銀行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在公司的治理中發揮作用,即以債權人身份、直接持股、代理小股東投票權、在監事中派駐代表。公司CFO不必花費大量時間研究股票市場的短期表現。
在公司治理方面,德國在董事會外單獨設立監事會,監督對象除了經營者外,還涉及到董事,因此,德國的CFO比美國有更為嚴格的監督機制。
日本的CFO發展情況
日本為了提高企業財務的專業性,推動企業的財務業績,驗證財務知識和專門技能,在財務資格全球化的推動下,建立了CFO制度。目前日本的CFO仍局限于以財務管理為基礎,同時參與經營管理,其職能主要是籌措資金、運用資金、企業兼并、轉讓的策劃和操作等,而且,中小企業的CFO建設并不普及。
國外CFO的職責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國外CFO已經從企業的賬房先生演變為企業的守財人、監督者和企業未來的建筑師。
總體來看,CFO在現代企業中擔當的角色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一是戰略計劃管理。CFO在企業戰略計劃管理中主要負責:第一、將公司戰略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結合起來;第二、制定、建議、實施公司財務戰略,支持企業推行經營戰略。
二是資源價值管理。在信息時代,CFO實際上是企業資源的管理者。企業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隨著世界市場、顧客和環境的變化,與企業價值相關的各種企業資源也趨于在企業利益相關之間重新分配。如何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機制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CFO面臨的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三是流程系統管理。CFO的管理與其他高管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管理設計供應鏈全過程,涉及價值鏈全方面。由于戰略的靈活性決定了流程的管理和再造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領導和管理流程。由于CFO管理設計供應鏈的全過程和價值鏈的全方面,所以,流程系統的管理必須要CFO負責。
四是業績評價管理。CFO在企業價值管理系統中要同時擔當經營業績評價和管理報酬激勵兩個角色。CFO在業績評價管理中要做到三個區分:第一、對業績評價的主題加以區分;第二,對業績評價的客體加以區分;第三是對評價和考核加以區分。評價要求客觀公正、考核要求公開公平。
五是風險控制管理。CFO是股東在公司董事會和經理層設置的能代表所有者利益對公司實行資本控制的職位。在信息時代,經濟管理信息化和企業運作金融化,使得企業的管理控制的長度延伸,幅度加寬,不僅企業內部控制的內涵不斷豐富,風險控制的難度也在加大,CFO成為企業風險控制的實際管理者。
從以上CFO在企業管理中的管理職能角度看,CFO在現代企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角色。對比我國的總會計師職責設置,我國的以前規定雖然具體但卻過于淺、窄,更缺少財務戰略的計劃和組織實施、企業價值管理、股東利益最大化等方面的要求。新出臺的《暫行辦法》在這些方面對中央企業總會計師已經做出了一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