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財政部發布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征求意見稿)》(下稱“《路線圖》”)中明確提出時間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下稱“新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持續全面趨同的完成時間確定為2011年。2010年至2011年將是中國新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的關鍵時期,財政部計劃于2010年啟動準則體系的修訂工作,并力爭于2011年完成,力爭于2012年起在所有大中型企業實施。
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表示,他對中國新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時間表非常有信心。
“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執行以來,中國新準則在上市公司實現了新舊轉換和平穩有效實施,執行的范圍也由上市公司逐漸擴大到所有金融機構和絕大多數大中型企業。”劉玉廷說。
以金融危機為契機
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后,G20領導人峰會、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倡議建立全球統一高質量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積極采取行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毫無疑問,這給中國新準則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提供了一個有利契機,而中國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免受重創的情況以及我國已在企業會計準則趨同方面取得的成績,也促進了IASB在會計準則重大修改中充分考慮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情況。
“這次金融危機真正的贏家還是美國,通過金融創新,世界的資源源源不斷地被吸引到了美國,所以說,美國不可能因為金融危機而垮臺,也不可能停止公允價值的計量。”劉玉廷這樣認為。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中國雖然只是出口受到了影響,其他方面并沒有遭受重創,但也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應當承認,我們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次金融危機之后如果不抓緊趕上去的話,有可能要吃大虧,所以要研究金融創新和公允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會計準則的趨同不僅僅是會計問題。
而對于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等效的意義,劉玉廷則用了四句話來總結,即對管理者而言,會計準則是促進企業穩健經營和發展的制度;對資本市場而言,會計準則是完善資本市場的市場規則;對監管者而言,會計準則是從事會計監督的重要的監管標準;對于走出去的企業而言,會計準則搭建了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平臺,同時還是國際的商業語言。
持續全面實現趨同和等效
從2005年年初到年末,財政部集中力量制定并完成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新準則。當時,在準則建設的過程中,財政部邀請IASB派專家來中國,經過長達一年的合作,本著立足國情的原則,我國和IASB建立了有效的交流機制。
IASB對中國的意見十分重視,換句話說,我國在IASB中的話語權不斷地增大,IASB特別關注中國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情況。2008年5月,IASB派專家對中國上市公司執行新準則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分別召開了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座談會,進一步確認了中國新準則體系平穩有效實施的結論。同年,世界銀行也派專家來中國進行了考察,對中國新準則有效實施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項目是世界銀行軟貸款項目中最成功的范例。
除了IASB以外,歐盟也關注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和執行情況。特別是歐盟委員會所屬的市場總司,多次派團到中國考察。2008年,歐盟委員會、議會等組織表決通過一項議案,認可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建設與實施。自2009年至2011年的過渡期內,允許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時采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2011年以后再做一次評估,評估后將實現永久等效。
此外,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也實現了等效。2006年,財政部會計司與香港簽訂了兩地準則趨同協議,當時,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內地企業在香港H股上市,由于A股公司是按照內地的會計準則來編制報告,兩地準則差異很大。2007年年底,雙方最終簽署了兩地會計準則等效的聯合聲明。從此,內地公司編制的報告在香港也同樣受到認可,等同于按照國際或者香港會計準則編制報表的結果。
但是,財政部并沒有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目前,財政部已把中美會計準則等效列入了中美經濟聯委會對話中。縱觀我國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囊括了一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這里面包括三大石油公司、金融保險和能源公司等,所以說,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美國實現等效更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我們和美國已經簽署了合作的備忘錄,相關的工作正在推進中,每年都將會就有關問題進行至少兩次技術討論。當然,美國現在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也在進行中,他們對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劉玉廷介紹說。
正確看待和運用公允價值
《路線圖》中提出的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將在2011年實現持續全面趨同的目標,的確振奮人心,但是,當前擺在企業會計準則制定者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是公允價值問題。
從次貸危機開始,我國會計界就一直在跟蹤研究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的問題。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創新和缺乏監管,而會計準則不是根本原因,公允價值也不是。
“我國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是非常穩健的,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同時,我們還會通過各種形式來提示上市公司謹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例如房地產,雖然規定有兩種計量模式,但要求盡可能地采用歷史計量,慎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目前全國1500多家房地產公司中僅有十幾家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劉玉廷介紹說。
因此,在對理論和實務界征求了意見后,財政部在《路線圖》中將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從現行的四類簡化為以攤余成本計量和以公允價值計量兩類。具有基本貸款特征并以合同收益為基礎管理的金融工具以攤余成本計量,其他金融工具將以公允價值計量。現行分類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類別將不復存在。
劉玉廷強調指出,IASB發布的《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中,沒有考慮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特殊情況,而且對公允價值的概念都進行了調整,下一步將出臺單獨的公允價值準則。要促進國際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充分考慮我國新興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還需要我們做大量務實的工作。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工作者應當積極行動起來,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