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財務管理論文 > 會計造假問題防治分析

會計造假問題防治分析

摘要:文章對會計造假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會計 造假 防治
0 引言
會計造假問題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包括內在動因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會計信息生產者與會計信息之間存在一定的利益關系,是產生虛假會計信息的內在動因;企業產權不明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和會計人員業務、道德水平等因素,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外部條件。上述兩方面共同作用,才會導致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
1 會計造假的原因
1.1 產權不明晰,使會計失去信用建立的基礎。在國有產權制度下,企業經營者與其經營的企業信用沒有長期的相關性。民營企業雖有明晰的產權和天然的制度優越性,但在國有經濟為主體的經濟體系中,他們深感產權沒有安全的保障,面臨隨時被剝奪的可能,因而產權實際上也是不清晰的。于是只好追求短平快,不愿為維護信用的建立而投資,導致其失去了長遠而穩定的預期;企業受短期利益的驅動又會導致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審計部門也因此失去了利害關系人(股東)對他們公正審計的壓力。當受托人著眼短期利益時,他們就不可避免會選擇不守信,而這些不講信用的行為將通過會計造假并以會計失信的形式表現出來。
1.2 “委托——代理”契約中缺乏獨立存在的委托人。所謂委托代理關系,應包括委托方、代理方兩方:一方是資產的實際所有人即委托人;另一方為資產的實際經營者即代理人。委托方獨立地位如何決定著信息不對稱情形下會計誠信的實際履行程度。若委托人能明確其存在,意味著委托方有可能對會計產生足夠的影響,會計誠信的實現會比較現實;相反,一旦找不到確定的委托人,就意味著委托方不可能對會計產生作用,此時會計誠信就失去了實現的動力和必要,于是會計造假會層出不窮。
在目前我國的產權制度下,確定獨立的委托人是不存在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以規范的財務分析為評價標準的理性投資觀念遠未形成,真正愿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并不多,相對而言,賺取短期差價為主要目的的“股民”卻是大有人在,投機與炒作之風盛行;委托人不能獨立明確,委托方高度自由流動,使得企業會計完全受制、聽命于管理當局;而真正代表委托方行使權利的股東大會則行同虛設,給會計行業誠信建設增加了難度。
1.3 企業及會計人員獨立性差,且法律保護不夠。會計人員身為領導的下屬則成了領導直接操縱并反映其意圖的工具;加之單位領導、會計人員法律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職業道德素質弱化、內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會計人員往往既負責信息提供又充當內部審計,兩個班子一套人馬,現代企業制度在現實當中并沒有得到切實的實現,沒有真正發揮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功能,弱化了企業的內部監督和內部約束效力。有時也存在監事會成員身份與行政關系不能保持獨立,其職位、待遇等基本由管理層決定,從而無法擔當起監督董事會及管理層的職責。
1.4 政府監管部門政策行為多變,為會計失信創造了條件。政府管制越多,其政策就越變化無常,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就越不穩定,建立長期的社會信用機制就越困難。
1.5 社會監管部門未能充分發揮有效作用。在會計信息對外披露過程中,審計的作用至關重要,原因在于委托人對于會計信息的判斷及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注冊會計師的鑒證意見。
2 防治會計造假的措施分析
2.1 明晰產權 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奕的前提或規則。講求信用就是人們為獲得長遠利益而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使之符合特定環境下的社會道德規范。由此可見,清晰的產權是保證人們考慮長遠利益的前提,在此前提現實存在的條件下,信用便得以建立和維護;否則沒有清晰的產權作基礎,也就不會有人為獲得長遠利益而恪守信用,信用就無從談起。
2.2 明確委托人的獨立地位 在會計行業中,會計成為維系投資者與經營者、企業與市場之間關系的基礎。在這種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方若處于信息劣勢,則可通過現代會計制度用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有效保護委托人利益;但若委托方未能獨立明確其地位,會計造假就會成災,由于委托方不明確又會導致會計信用缺失的受害主體不確定,從而會進一步加劇會計信用缺失。為此,明確委托人的獨立地位十分重要。
2.3 嚴格內控
2.3.1 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合理配備會計崗位人員,實現會計崗位之間的內部牽制,加強內部控制的實施;規范會計核算資料所需原始憑證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時對會計賬簿、報表的合法有效性進行規范,以保證各單位依法設置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明確崗位責任制,嚴格執行內部審計制度,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加大對各類會計基礎資料的監審力度,保證賬證、賬賬、賬表相符,保證其真實性、合法性。
2.3.2 實行管理參與制,以有效監督經理層的日常經營活動,防止會計舞弊行為。管理參與制是使處于服從地位的雇員或其代表有機會參與決定公司發展目標的決策、監督經理的日常經營活動,是對經理管理權力的再分配,即對雇主、雇員之間的不平等權利關系進行的調整,從而使掌權者權力受到更好的約束,使服從者的權利和自主得到提升和補償,以實現權力的監督、約束和平衡,防止舞弊行為發生。
2.3.3 建立股東對經理的強力約束機制。股東大會要定期審議公司財務報告,嚴格評估經理經營業績,并決定對經理的聘免撤換。
2.4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2.4.1 切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將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徹底分離,并建立起決策權、監督權、掛靠權等分離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出資人與經營者之間形成一種委托代理關系,有利于強化財務約束力,真正發揮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者不同的職能作用,從而形成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的體系。
2.4.2 分散大股東股權。通過持股結構的調整,分散大股東股權,增加股權之間的相互制衡,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
2.4.3 完善業績評價機制??紤]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使代理人所得利益與企業目標約束掛鉤。
2.4.4 推行誠信保險制度。即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保險公司投保誠信險,當上市公司因誠信問題損害投資人利益時,保險公司必須負責賠償。這樣既保證了投資人利益免受損失,又可使保險公司為了自身利益免受損失而加大對公司的監督力度。
2.5 改進并逐步完善利益分配及激勵機制 利益分配與考核激勵機制不夠健全、不盡合理是誘發會計造假的經濟根源,只有改進和完善利益分配及激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會計信息造假。
2.5.1 建立起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及職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
2.5.2 改進現行績效考核制,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干部及管理人員的考評除看數字外,更要與定性考核結合進行。
2.6 規范政府行為,讓政府成為講信用的表率 西方國家的失信者是由社會和市場自然淘汰的,所以不可以給政府過多的權力,要嚴格限制并明確界定其權力范圍。比如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審批;清理政府部門幾乎不受限制的制定利己不利人的法律和政策的權力;禁止政府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活動;保持政策穩定性等。只有政府率先守信,政府政策才能真正有效,管制也才能恰到好處,產權才能得以保護,整個社會才會形成講信用的風尚。
另外,依靠政府獲得壟斷權力的行業協會和認證中介機構,對信用的建立有害而無益。他們依靠壟斷尋租,根本不會考慮自己的信用,因此,必須對與會計密切相關的中國會計協會、注協進行市場化改革。在市場中成長起來的行業協會才會真正懂得關心信用問題。
2.7 實行市場退出機制 我國應盡快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對那些不守行業操守的企業或個人,一旦出現失信行為后就應將其驅逐出相關行業。如對會計造假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對參與造假的中介機構要進行取締;對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不允許繼續從事相關職業。
2.8 實施誠信工程,建立誠信檔案 加緊建立和實施注冊會計師、企業單位和會計人員的誠信檔案管理及考評制度,對違反誠信的單位、事務所和個人要記錄在案,以便于公民隨時查詢,從而增強單位和個人的執業危機感及誠信意識。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