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成本法從20世紀四十年代概念的提出。八十年代理論體系的建立,到九十年代的實際應用,其理論體系已經基本成熟,實踐可行性已經基本得到了證實。傳統成本理論認為,成本是對象化的費用,是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耗費的資金總和。傳統成本理論的成本概念揭示了成本的經濟實質(價值耗費)和經濟形式(貨幣資金),但沒有反映出成本形成的動態過程。作業成本法有效地彌補了這一不足,把制造業生產經營過程描述為一個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其中,作業推移的過程也是價值在企業內部逐步積累、轉移,直到最后形成轉移給顧客的總價值(即最終產品成本)的過程。作業成本法通過作業這一中介,將費用發生與成本形成聯系起來,形象地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動態過程,使成本的概念更為完整、具體。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設計的目的是規范成本核算工作,同時提高運行質量和工作效能,使成本核算工作簡潔、明晰、可操作。
制造業物流成本是制造業物流系統為實現商品在空間、時間上的移動而發生的各種耗費的貨幣表現,其構成可從支付形態、運作范圍、功能形式三方面加以界定,形成三維的企業物流成本全貌。物流范圍涉及供應物流子系統、生產物流子系統、銷售物流子系統、退貨物流子系統和廢棄物流子系統中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和信息傳遞成本構成,如圖1。
將作業成本法應用于制造業的物流成本核算中,能夠改變長期以來企業缺乏對物流成本的單獨核算,單列運輸、倉儲等對外支付的物流費用,整個生產過程中許多物流環節的費用大多劃入生產成本核算的現象;能夠幫助企業更加精確地計算物流成本,為決策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據和支持;并能使管理的重點落在對作業的管理上,通過對物流作業增值性和效率的分析,對作業消耗資源進行控制,達到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增強企業盈利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一、制造業作業成本法物流成本核算體系設計原則和方法
(一)設計原則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設計的原則非常重要,堅持合理有效的設計原則。不但可以提高設計效率,而且可以增強作業成本計算方法的普及性。
(1)成本效益原則。制造企業物流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在設計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以及實施這一成本核算體系時都會面臨眾多作業的確認、成本中心的劃分、成本動因的選擇,同時實施中需要比傳統成本核算體系更多的原始數據的采集、處理等工作,這無疑加大了設計及實施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的成本。這就要求在設計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時,不但要考慮由于實施作業成本法獲得的成本精確性所帶來的經營決策和成本控制上的收益,而且要考慮作業的分離與集合、成本中心的確認、成本動因的相關性確定等方面所花費的成本。
(2)質量和效率原則。由于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是基于一種新理論基礎之上的體系,實踐中需要大量的基礎性數據,這涉及到眾多的部門和人員,尤其是基層工作人員。因此,具有可操作性是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設計和實施成敗的關鍵。可操作性包括原始數據收集的明確性、作業確認的簡單性、成本中心劃分的獨立性、成本動因選擇的相關性、計算步驟的明晰性等。
(3)易于理解原則。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設計內容不但要使會計人員容易接受,也要易于非會計人員理解。因為實行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還需要非財務信息。計算方法應盡量做到數學運算方法清楚,文字表述簡單;憑證設計應盡量做到文字規范,格式標準;賬戶設計應做到賬戶的內涵外延明確、具體;賬簿設計應盡量在憑證設計與賬戶設計一致的基礎上,力求與傳統成本核算體系賬簿格式一致;報表設計應滿足成本分析的簡便性。也應盡量涵蓋產品的所有成本來源。
(4)彈性與一致性相統一原則。由于企業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因此,企業的物流活動不可能是絕對不變的,相應的成本核算體系也不應是靜止的,應隨著企業經營的變化而作相應地調整。但是這種調整應該是有限度的,必須滿足若干經營周期內成本核算一致性的要求,否則不利于決策部門對物流成本信息的分析和應用。因此,在設計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時,對各個環節應該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以后變動的需要。而一致性要求成本會計在不同的經營周期內保持不變。以及同一企業的不同作業中心在框架上保持穩定,若有需要變動應在相關報告中加以說明。
(二)設計方法制造業物流成本核算的業務處理程序設計包括憑證傳遞程序設計、作業成本流程設計、作業成本歸集與分配方式設計等內容。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的設計方法,是將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的內容用一定的形式予以反映的方式,包括文字說明法和圖示法。文字說明法是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設計的—種最基本的方法。憑證傳遞程序、作業成本流程、定額管理以及其他內部控制要點都要用文字加以闡述。運用文字說明法,文字必須能恰當表達有關內容。行文規范。語句確切,層次清晰,排列有序。圖示法能清晰、直觀地展示出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并能使應用人員迅速掌握體系中的重點環節,容易從整體上把握作業成本法核算體系。
二、制造業作業成本法物流成本核算體系設計內容
(一)物流成本核算憑證體系的設計憑證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憑證名稱。作業中心名稱,憑證的編號及編制日期,經濟業務發生的內容,業務的數量、單價、金額,憑證的附件,有關人員的簽名等。憑證可以首先在作業中心內部進行傳遞,也可以從幾個作業中心傳遞到某一作業中心。對于不同作業中心或人員使用的憑證,為保證經濟信息及時傳達,可設置多聯憑證。
第一,基本憑證的種類及邏輯體系。基本憑證種類包括以下六種:(1)資源憑證。是記錄企業資源獲取的原始憑證。雖然物流的活動是以作業為基礎而完成的,但就最終的來源來講是企業耗費的各種資源,該憑證是最基礎的憑證。(2)資源分配表。是根據資源動因進行各種資源的分配,作為計算作業成本的依據。(3)作業憑證。是作業消耗資源的數量,作業憑證記錄是計量作業成本、編制作業賬戶的依據。(4)直接材料憑證。是記錄在物流活動中發生的可以直接確定其歸屬的材料,據以編制直接材料發出和成本賬簿。(5)成本計算單。是以資源憑證、資源分配表、作業憑證為信息基礎,計算作業成本并將作業成本分配轉入各成本對象所編制的憑證。(6)轉賬憑證。是會計人員根據各種原始的憑證填制,作為記賬依據的書面證明,反映作業對資源的耗用、產品對作業的耗用情況。憑證體系見圖2所示。
第二,憑證傳遞程序設計。(1)傳遞路線的選擇。各作業中心的憑證應先進行內部傳遞,然后在各作業中心之間傳遞,最后到作業成本法成本總部。有的憑證可以直接傳遞到作業成本法中心組。上述憑證的傳遞路線如圖3所示。(2)各環節停留時間的規定。本著及時有效地傳遞會計信息的原則,每類憑證根據其反映內容的復雜性及使用頻率,設計該類憑證在每一環節的停留時間,保證憑證傳遞通暢、及時、高效。(3)靈活設置憑證聯數。對于同時由不同作業中心或人員使用的憑證,為保證成本信息及時傳達,可靈活設置一式若干聯,每一聯用不同的顏色加以區別。
(二)物流成本賬簿的設計與建立制造企業根據物流作業中心的憑證及相應賬戶所反映的經濟內容進行賬簿設計,本文認為企業應建立以物流作業中心成本賬簿、物流成本賬簿、資源成本賬簿為主體,包括總賬和明細賬的物流作業成本核算賬簿體系。
(1)物流成本總賬反映物流成本核算對象消耗物流作業的情況,是將成本對象涉及的各作業中心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歸集和分配。其格式見表1所示:
(2)物流作業中心成本賬反映各作業中心作業消耗資源的情況。計算各物流中心的作業成本。作業成本賬見表2所示。
(三)物流成本報表的設計與建立物流成本報表應提供資源耗費、物流作業成本以及各成本對象的物流成本信息,以利于企業加強物流成本控制,明確經濟責任,為企業決策者利用內部成本信息做出有效的相關決策提供支持。
(1)物流中心成本表反映物流作業對資源消耗的情況。提供每一個作業中心所發生的作業成本信息。如表3所示:
(2)營業利潤表反映企業經營業務獲利情況,可在傳統財務報表基礎上。增設物流費用項目,向企業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的成本、費用信息,為管理者制定策略、最終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服務。如表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