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國際金融危機對公允價值運用的啟示。
一是公允價值計算的運用應循序漸進。在IASB、FASB的力推下,公允價值作為國際會計準則(ns)的基本理念,已成國際潮流,但公允價值自提出以來,備受爭議。公允價值作為一種新的計量方式,代表了會計計量的發展趨勢,但實際運用須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因為投資者過度恐慌和信貸極度萎縮,活躍市場不復存在,一些資產持有者因身處財務困境而被迫出售資產,這種情況下,資產的價格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允價值。推行公允價值須假以時日,根據市場發育等方面狀況循序漸進,而不可一蹴而就。
二是應切實保證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公允價值計量應在提高可靠性上下功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培育活躍市場;加大公共投入,逐步建立完善市場信息數據平臺,快速傳遞公允價值計量所需的公共信息。制訂公允價值操作指引,為公允價值的取得提供統一規范的理論支持。
三是加強對會計、審計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能力,切實增強其職業道德素養;同時完善相關制度,堅決打擊涉嫌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違法行為。
四是充分發揮評估中介作用。企業會計人員取得相關資料的成本較高,在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時有一定的主觀估計和價值取向。
五是加強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披露。由于交易價格本身的不確定性,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披露,及時告知投資人及其他相關利益者具體的計量依據和背景等,很有必要。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內容主要包括:各項目交易價格的區間。即對于存在活躍市場的資產或負債,如交易性金融資產等,企業除提供公允價值外,還應披露在該資產或負債的存續期間或所屬會計期間交易價格的趨勢分布情況。進行敏感性分析,披露相關風險變量對公司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外,加大對財務報表附注的披露力度,對于用公允價值第三層次即估值技術進行計價的,應在會計報表附表中提供相關資產的歷史成本信息,以及所作估計的依據和采用公允價值可能產生的影響,為投資主體等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