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環境會計是指以自然環境資源和社會環境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它產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問題。環境會計創立已30多年,在眾多專家的辛勤培育下,如今已較有成效。但是,從總體來看,環境會計體系還不甚完善,在其構建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擬就我國企業環境會計體系構建過程中所必須重視的幾個問題進行研究,具體包括構建環境會計的必要性、環境會計的理論體系、環境會計的方法論體系及環境會計的監督體系等四個方面。
關鍵字: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理論體系 環境會計方法體系 環境會計監督體系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s a specialized field of accounting about the comple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which i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has been thirty years since its birth and has some achievement. But the system of environ –mental accounting is not perfect. In the article, it will deal with the necessity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system, the theory, th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the surveilla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surveillance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當代的經濟生活中,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往往過度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以資源為代價,實現個體一時利益。最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起來。“經濟之發展與環境之惡化猶如一種雙面鏡,一面顯現出現代經濟社會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另一面卻照出了人類文明的病態”(郭道揚,1997)。為解決這一問題,構建環境會計體系已成眾望所歸。
一、構建環境會計體系的必要性
(一)我國環境現狀提出的要求
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技術落后,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多的依賴于資源耗費,加以市場條件下,價值規律對有關社會生態平衡、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問題的“無能為力”,人們環保意識淡薄,環保技術缺乏,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目前,環境惡化、環境污染和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最為擔憂的問題。從國家環保局公布的調查結果來看,近年來我國大批森林草原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堿化,草原退化,沙丘移動,生態系統嚴重失衡。我國環境狀況已發出種種“黃色警報”,建立環境會計體系迫在眉睫。
(二)正確衡量國內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的需要
在傳統會計核算方法體系下,環境資源未被列入資產加以核算,各項經濟增長指標并不能如實的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某種程度上還會虛增國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經濟福利。就企業成本來講,傳統會計只計算人造成本,而對不能計價的“自然資本”忽略不計,造成企業對社會資源的無償占用和污染。企業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獲取“私利”,虛增自身利潤。環境會計通過核算企業的社會資源成本,在產品生產成本中加入環境資源成本,從而能夠較準確地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促使企業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維護社會資源環境[1]。
(三)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障。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氣候改變,廢棄物處理,產品安全與衛生等將直接的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決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整個社會環境的惡化將直接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發展。從長遠來看,企業只有建立完善的環境會計體系,積極協調企業與環境資源的關系,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
(四)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
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欲望的無限性始終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難題,在現代化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在資源有限的前提條件下,只有建立環境會計體系,通過環境會計體系提供環境保護、公害防止與消除等方面的信息,找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佳結合點,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與社會和諧發展,才可能最終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影響子孫后代利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構建環境會計的理論體系
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撰寫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的文章《污染的會計問題》為代表,揭開了環境會計研究的序幕。經過30多年的不斷發展,時至今日,環境會計研究已初具規模,且成效顯著。但就環境會計理論體系來講,仍不甚完善,尤其是在中國,這方面還是一片空白。近年,關于環境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頗多,但爭議也很大,至今仍未形成“定論”。筆者贊同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應以環境會計著重解決什么問題為出發點,圍繞環境會計應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來進行研究,構建環境會計的理論體系這一觀點[2]。(王金葉,1996;王軍法,2004)。圍繞這一指導思想,實務中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應具體解決環境會計的研究內容、研究的組織機構、基本假設、一般準則、核算體系、報告模式及披露方法等。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已發表過多篇論文,本文不再贅述。
三、構建環境會計的方法論體系
環境會計是環境科學與會計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邊緣性學科,關于它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經濟、技術、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因而,環境會計方法論體系的構建不但與會計學和環境學有著直接關系,也與哲學、數學、經濟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法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在環境會計的研究過程中,要恰當的處理好會計學科理論方法和其它學科理論方法的關系。具體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經濟科學為中心,運用包括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在內的眾多經濟學經典理論,具體論證人與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理論角度出發,研究發現能夠處理好資源有限性與人類欲望無限性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達到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的理想目標,同時積極尋求有效的、豐富的替代資源。
(二)將環境科學貫穿于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的始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與自然環境的聯系越來越明顯,用會計處理一些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代和未來會計學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將環境價值和生態循環融入傳統的會計循環中,運用環境預測和環境規劃方法參與企業有關財務計劃、財務決策,用“費用、效益分析”法,合理開支“綠色成本”,組織綠色成本核算,正確反映企業“綠色利潤”,披露“綠色信息”等[3]。
(三)以哲學、邏輯學、數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等作為環境會計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從環境會計發展歷史和現狀來看,哲學為環境會計提供了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為從思維和存在的角度去概括現代會計本質及內在機制、揭示會計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邏輯學為環境會計思維提供方法基礎之補充;數學自始自終都是會計的主體,為環境會計的計量和評估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法學為將來環境會計準則的創立提供理論依據;生物學、化學等則為環境會計分析環境經濟業務、計量和反映有關損益提供了方法論[3]。環境會計體系大廈的構建應這些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運用為基礎。
四、構建環境會計的監督體系
環境會計體系是一個“微觀——宏觀共振型”會計模式。它既是一個會計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其最終目標是“達到企業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全面豐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考慮到企業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顧社會利益。因而環境會計不僅要核算與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資金與物質商品,還要對與企業有關的資源環境、廢棄物以及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進行反映和控制。但在“利潤最大化”的市場規律驅使下,很少有企業會自主、自愿、完全無保留的、正確的提供會計信息。因而必須建立完整的環境會計監督體系,以保障環境會計順利實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先導。
為了防止西方國家在環境問題上 “先污染,后治理”的 曲折發展史的重演,我國應加緊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建立健全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首先,加緊修改會計法,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完善會計準則,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成為披露內容,防止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短期行為。最后,建立會計制度,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進行設計,使環境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準則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使企業將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要求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統一起來,促使企業將開展環境保護工作轉化為自覺行動。
(二)政府宏觀調控是環境會計實施的重要保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對有關社會生態平衡,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問題“無能為力”,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運用政府的權力進行宏觀調控。通過政府有關部門在擴大環境管理機構的工作范圍,加強財政部門與環保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相關專業協會的作用等方面的宏觀調控,盡快制定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環境會計制度、準則,加強環保部門、財政部門對企業環境會計工作的監督指導,促進企業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環境會計的建立也必須以完善的會計理論為基礎。目前,就世界范圍來看,環境會計實務顯得相當粗糙,尤其是在計量環節上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因而,政府教育部門還要恰當地施以引導,促進會計理論界給予在環境會計更多的關注,提高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水平,加快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相結合。
(三)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監督是推經環境會計穩健發展的強有力的措施
環境會計核算的主體是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企業往往不會全面、如實披露對環境資源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因此,應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其中對于企業環境報告和相關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監督、鑒定和評價將有助于環境會計的創建和不斷完善。實務中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來實施的。因此,加強第三方機構的監督職能,由社會環境審計機構對企業環境報告和環境會計進行審計鑒定,出具環境審計報告,是推進企業環境會計穩步發展的強有力的措施[4]。
此外,企業作為環境會計的主體,只有其自身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將環境保護轉變為自覺行為,才能為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主客觀條件。因而,在構建環境會計體系的過程中,還要不斷的提高企業員工的環境意識和資源意識,不斷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素質等。
綜上所述,環境會計是環境科學和會計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應用性學科。構建科學合理的環境會計體系不僅需要會計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同時也需要自然、經濟、技術、社會等各方的大力協助;不但需要專家學者們的刻苦鉆研,更需要企業、政府、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對于環境會計體系的將來我們這樣預期,“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參考文獻:
[1]王金葉.綠色會計初探,中國農業會計[J],1996,(5).
[2]趙朝麗.試論構建我國綠色會計的理論體系框架[J],事業財會,1999,(1).
[3]初探我國綠色會計學的性質與目標,中華財會網(www.e521.com),2005-07-19.
[4]日本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措施及對我國的啟示,中華財會網(www.e521.com),2005-08-31.
作者:蔣曉改 文章來源: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