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內部會計控制的涵義
內部控制是衡量現代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內部控制的涵義而言,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內部會計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其中指出了證券發行人應設計并維護一套能為一定的目的提供合理保證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委員會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以及其他人員實施的,為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運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1]。COSO內部控制框架能確認出內部控制的三大主要目標,即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運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遵守適用的法律和規章。此外,內部控制框架包含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控這五大組成要素,服務于上述三大目標。我國對內部會計控制比較權威的表述是2001年6月財政部頒布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中明確規定的: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缺失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企業倒閉的事例屢見不鮮,如眾所周知的“巴林銀行”、“安然事件”等。在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方面同樣存在多種問題:(一)制度不完善;(二)內部會計控制意識不強;(三)會計人員職業素養不高;(四)企業內部審計執行不力。
三、完善內部會計控制的建議和對策
(一)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內部會計控制的根本。有了規范的制度,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工作才有章可循。隨著經濟的發展,原有制度設計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應由有關部門組織學者深入企業實踐,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既要與國際接軌,又要能滿足國內企業的實際需要,使企業、企業管理當局或會計師等在進行管理、監督工作時有據可依、有章可循。企業在統一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規范指導下,也可根據自身特點和管理要求建立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二)樹立內控優先觀念,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企業員工,尤其是企業領導層必須增強內部控制優先意識,通過內部會計控制達到有效防范風險的目的。各級領導應以身作則,按規章制度和程序辦事,保障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同時,對企業員工加強內部控制觀念的培養,樹立內部控制優先意識,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重視內部控制、提高風險防范的工作氛圍。
(三)加強會計人員職業素養教育
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會計人員是關鍵。一方面要對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能進行培訓,減少業務差錯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增強職業判斷能力,提高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要重點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杜絕違法亂紀行為,提倡反腐倡廉,培養會計人員的監督意識和堅持原則的精神,加強會計人員的政策和法制觀念,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四)建立科學的崗位牽制及輪換制度
根據責任分離、相互制約的原則,科學設置崗位。對會計崗位的設置,嚴禁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崗位或獨自完成會計全過程的業務操作。例如會計與出納、授權批準與業務經辦、業務經辦與會計記錄、會計記錄與財產保管、采購與付款、銷貨與收款等,這些不相容的職務如果不執行相互分離、牽制措施,就容易發生違紀舞弊行為。企業單位應明確各不相容崗位的職責權限,對重要會計事項,如錯賬沖正、開銷帳戶、大額付現等必須堅持授權審批,形成分工明確、權責對等的風險防范體系[3]。
(五)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相結合
首先企業應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加強自我監控的力度,及時發現制度上的漏洞和內部會計控制執行中的薄弱環節,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給予解決,使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斷完善。其次,要加強外部審計機構的監管力度,工商、稅務、審計等部門要完全履行職能,充分發揮監督作用,以彌補內部審計機構的不足。內外審計相結合,共同督促企業執行并完善內部會計控制?!?
參考文獻:
[1] 陳長星.對完善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研究[J].時代經貿.2007,2:137- 138.
[2] 王曉飛,孫國良,張宏.試析會計內部控制制度設計[J].中國農業會計.2009,6:10-12.
[3] 黃永紅.論企業會計內部控制[J].科技創新導報.2009,1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