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財務管理論文 >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完善對策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完善對策

 1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中小企業首當其沖,受到較大影響,融資難,貸款難,資金短缺仍是最主要的問題。2008年全國新增小企業貸款只有225億,比2007年只增長了1.4%,2009年頭三個月全國的信貸總量增加了4.8萬億,但其中給中小企業的貸款份額還不到5%。
  1.1中小企業通過間接市場獲得信貸支持總體占比仍較少。
  據統計,截止2008年底,各級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有970萬戶,另有個體工商戶2900萬戶,盡管中央財政09年拿了10個億,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個擔保機構,已經提供了2500多億的貸款,但相對于全國龐大的中小企業基數,這個數字仍杯水車薪。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取得銀行貸款很難,主要表現為抵押難;一方面對中小企業來說,一些基層銀行授權有限,辦事程序復雜繁瑣。這就使得許多中小企業視銀行貸款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間貸款的途徑。另一方面對銀行來說,中小企業借款的特點是“少、急、頻”,加之為中小企業貸款監控成本高、風險大,故銀行也不愿意放款給中小企業。
  1.2中小企業通過直接市場融資的渠道窄、工具少、門檻高。
  由于證券市場門檻高,創業投資體制不健全,公司債發行的準入障礙,廣大中小企業難以通過資本市場公開籌集資金。截止2010年1月底,在深圳交易所掛牌上市的中小企業不到400家,國內發行公司債的中小企業也是鳳毛麟角。只有那些產品成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少數中小企業可以爭取到直接上市籌資,再加之創業投資體制不健全,缺乏完備法律保護體系和政策扶持體系,中小企業難以通過資本市場公開募集資金。
  1.3廣大中小企業缺乏自有資金。
  我國非公有制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企業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積累、內源融資。據國際金融公司研究資料,股東投入資本和內部留存收益分別占我國私營中小企業資金來源的30%和26%,公司債券和外部股權融資不足1%。企業發展受股東實力限制,多數企業難以獲得外部力量的支持。
  
  2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中的問題
  
  目前我國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的擔保業務具有高風險低收益,風險與收益不配比的特點。具體體現如下:
  2.1擔保業務收益低。
  目前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擔保時,承擔了借款企業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借款的風險。且由于要體現政府的政策意圖,盡量做到不增加企業負擔,擔保費率不可能制訂的過高,實際中所收取的保費僅為擔保額的2%左右,收入與所承擔的風險明顯不相匹配。這就造成了擔保機構擔保業務規模越大,承擔風險越大,出現代償損失的可能性越大,而相應的保費收入可能僅能滿足日常正常開支的需要。如擔保項目出現代償,往往要出現損失資本金的情況。
  2.2面對的客戶群體有缺陷,抗風險的能力低。
  對于企業來講,通過擔保公司融資是要增加融資成本的,所以擔保公司所面對的客戶群體多為有一定缺陷,也就是通過正常渠道難以獲得資金的企業。特點如下:
  (1)自身的資產實力有限,基本沒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資產;
  (2)是大多數企業處于初創階段,從事的是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面對的是新市場,技術、市場和政策性風險很大;
  (3)是許多企業為民營企業,股東自身的實力有限,出現問題時難以獲得外部力量的支持。
  2.3擔保業務開展的外部環境條件還不完善。
  擔保業務是一種金融中介業務,它服務的是企業和金融機構,執行的是政府的產業政策,擔保業務能得到順利開展,離不開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環境。商業銀行貸款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擔保機構都同樣會遇到。比如,信息不對稱、抵押物不足、虛假財務報表,甚至是追求盈利性目標等。只是通過引入擔保機構,風險承擔主體發生轉移,但并沒有分散風險,更沒有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擔保機構的最大優勢在于能以數倍于其資本金的規模提供擔保服務、放大貸款規模。然而目前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業務的環境還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政策變化、經濟發展策略的調整對擔保機構可能產生風險。例如,國家對擔保機構的稅收政策調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對擔保資本金運用的限制,國家利率政策變化等。同時,縱觀國內擔保機構的注冊資本金基本上都是以各級政府的財政資金為主要來源,這就決定了擔保公司經營運作上的政策導向性和項目選擇上的傾向性,以及費用收取的優惠性。甚至于某些項目體現所謂的“長官意識”,導致有些擔保項目沒有經過嚴格必要的評審和科學決策。還未真正形成“財政性資金、法人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管理模式。
  (2)與擔保業務相關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行業管理與業務規則的立法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目前除了1995年6月頒布并于同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外,沒有其他的法規來為擔保機構提供專門的法律依據和保障。而現行的《擔保法》在制訂的時候又比較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對保證人的權益保護不夠。
  (3)擔保機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不暢,風險分散機制尚未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擔保機構設置門檻過高,大部分銀行要求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達1億元以上,且擔保貸款率均上浮10-30%。擔保機構與銀行風險比例分攤問題,合作雙方的不平等性仍然存在。銀行向擔保機構收取保證金比例過高,也制約了擔保公司業務的開展。目前中小企業再擔保機構和再擔?;鹕形雌毡榻?缺乏有效的資本金擴充、風險補償與獎勵機制,制約了擔保機構發揮應有的擔保能力。
  
  3對發展中小企業擔保業務的一些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擔保機構如果只依靠政府支持的一些優惠扶持措施,依然無法解決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擔保規模不能得到有效放大和擔保機構虧損的問題。故筆者認為:
  3.1擔保機構要協同政府職能部門對有融資需要的中小企業加強監管,嚴格要求,促使其規范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現代公司制度和內控制度,積極引導其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因為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關鍵是在他們的自身建設上下功夫。只有中小企業自身軟硬件實力都提高了,社會金融生態環境良好,金融服務機構才能放心地為他們提供信貸支持和其它金融服務。
  3.2完善信用擔保法規體系,明確信用擔保機構設立與變更職能,建立健全審批監管制度,規范擔保業務發展。有關部門應制定出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管理辦法,對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市場準入、經營管理、風險控制、監督管理進行規范。明確監管部門,強化對行業的監管。根據屬地監管的原則,各級地方政府要確定相應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負責本級融資型擔保機構的監管。特別是對政府出資設立的擔保機構和中小企業,財政、審計部門要直接參與監管。同時,擔保機構要進一步健全行業自律組織,通過行業自律規范業務操作、行業協作,樹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的良好社會形象和社會公信度。
3.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地方政府及其中小企業行政管理部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及本地相關法規積極推進和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強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指導和服務。
  3.4健全風險補償和激勵機制,完善擔保、再擔保體系。
  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擔保費用補貼和績效獎勵,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各級財政要重點對服務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的規范型擔保機構進行風險補償和激勵;對新設立的擔保機構給予一定的資金予以扶持;應采取地方財政撥款,吸納會員單位會費的方式成立擔保公司,對擔保機構新增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予以一定的補貼。
  3.5密切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的協作互動關系。
  各金融機構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從政治高度和自身長遠發展入手,認真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強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共同為擴內需、保穩定、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認真貫徹“關于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意見”,落實推進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互利合作的相關政策,同擔保機構、中小企業建立務實、長期的銀企合作關系,完善融資環境和配套服務措施,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多方面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努力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要積極探索銀行、擔保機構間的風險分擔機制,合理分擔信用擔保風險。協作銀行要根據擔保機構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擔保機構對企業貸款的擔保限額和信用擔保放大倍數,建立風險比例分擔機制。  3.6盡快把信用擔保機構納入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
  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信用評級制度,對中小信用擔保機構開展信用評級。賦予符合條件的擔保機構因擔保業務需要查詢企業信用信息的權限,幫助其防范風險。將被擔保企業接受擔保以及償還情況、擔保機構的代償和追索情況納入信貸征信體系,從而使銀行更準確地判斷貸款企業和擔保機構的風險,促進擔保機構在市場原則下的優勝劣汰。
  
  參考文獻:
  [1]李毅中.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R].北京:由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和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共同主辦的“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大型國際論壇,2009.
  [2]狄娜.2008年度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概況[R].煙臺:第八屆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負責人聯系會議,2009.
  [3]王鵬.擔保理論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4]梅強,譚中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理論、模式及對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5]劉會通.試論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J].福建金融,2006(10).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