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就有“會計統計”是一家的說法。1992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推廣和1993年會計制度改革以來,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有了進一步的交流和借鑒。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會計與統計的聯系越發緊密,會計上用到更多的統計分析方法,統計上也借鑒了越來越多的會計方法。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使得二者得以數據共享,把會計和統計人員從繁重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有了更多時間提高業務素質,為統計和會計核算一體化提供了可能。
一、會計與統計的聯系
(一)統計方法在會計領域的廣泛運用
統計方法作為數量計算和數量分析的技術手段廣泛運用于各個會計學科。
首先從財務會計方面看,會計核算的起點是從會計的三個靜態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三個動態要素(收入、費用、利潤)這一基礎上展開的,靜態三要素反映資金來源和資金占用的存量分布(期末余額),這實際上是統計上所說的時點指標;而動態三要素反映資金的流量規模(本期發生額),這實際上是統計上所說的時期指標,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也是統計核算最基本的起點。從各自的應用上來看統計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關于數的特性和計算特點,從而對會計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區別提供了理論支持。在財務會計中,類似于上述有統計提供的專門方法還有多處。
再次,統計方法在財務管理的預測、決策、控制分析中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諸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關回歸分析、銷售預測和成本預測所采用的趨勢分析預測模型、短期經營決策中所用的概率決策、長期投資決策中有關風險價值的標準差系數計量、不確定決策中的區間估計、全面預測中的概率預算、以及標準成本差異分析中對統計指數因素分析方法的應用,極大的豐富了管理會計的實用性。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推行,要求企業更注重市場信息的收集和披露,例如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財務信息,除了提供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有關財務指標外,還需同時提供高質量的財務預測、財務決策分析報告,實際上就是要求用更多的統計方法和統計技術手段來處理相關的財務信息和會計事項。
統計方法在其他的會計領域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如審計中的抽樣審計、財務管理中的籌資和投資風險預期及資本結構評價,都借助了大量統計方法的計算和分析。
(二)會計資料、方法在統計領域中的應用
基層企事業單位的統計工作,有相當多的統計指標必須從會計方面取得,特別是價值量指標,更需要依賴會計核算的結果。隨著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推廣,統計也越來越多地用到會計上的方法,如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資產負債核算、資金流量核算及循環賬戶借鑒了大量會計方法,這些都進一步促進了統計發展和統計方法的完善。而統計核算的發展也會對會計核算提出新的要求。長期以來,人類經濟的發展建立在自然資源被極度開采的基礎上。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需求的增加,更進一步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使能源緊張,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人類與自然、生態與經濟出現了緊張局面,如此下去,人類將自食惡果,社會經濟將不能持續發展。人類開始改變過去單一追求經濟利益的方式,而轉變為追求三個目標的平衡發展,即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的平衡發展,追求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人們開始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傳統的GDP統計核算方法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需要修正,而作為“綠色GDP”計算和核算的基礎的企業會計核算也要隨之改變,綠色會計應運而生。
二、建立統計與會計一體化核算體系的必要性
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雖然有許多的不同,但其基礎數據的來源是相同的。如果將這些資料互相利用、互相借鑒,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會促進會計信息和統計信息的綜合利用,因此實現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一體化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需要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一體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實現經營決策的科學化,必須準確、及時、完整地獲得采購、生產、市場、人力資源等各個方面的綜合信息,而傳統的統計核算強調及時、概括,但缺乏反映企業收支情況及投資與金融貿易等方面的信息;會計核算強調真實、準確,但對企業投入產出效益及變化趨勢反映不夠。所以只有強化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一體化,將統計的描述與推斷和會計的反映與監督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滿足管理的需要。
其次,實行會計和統計一體化核算,可以減少數據在統計人員和會計人員之間的重復計算以及傳遞的時間,提高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的效率,促進企業信息規范化、標準化,使得數據處理速度大大加快,數據的傳遞和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順暢,最大限度的滿足宏觀和微觀決策與管理的需要,提高企業綜合信息的經濟性、準確性和時效性。
再次,國民經濟核算的發展要求統計與會計的核算一體化。國民經濟核算是統計核算的最高層次,系統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的運行過程及其結果。某種意義上講,國民經濟核算實際上是采用統計方法進行宏觀會計核算。一方面,從資料的來源上,統計核算的許多數據均來自于微觀會計核算資料。另一方面,從方法上,國民經濟核算采用的復式記賬法和賬戶體系都是微觀會計的方法。
三、建立的會計與統計一體化核算體系的措施
受長期以來統計和會計分工的影響,建立統計與會計一體化的核算體系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需要從各方面著手,為建立會計統計一體化的核算體系打好基礎。
(一) 從國家政策法規上給與支持。政府有關部門應結合財務會計制度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需要,采取積極的態度,密切配合,從大政方針、法令法規、方法制度以及管理體制等方面加以規范,為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一體化創造條件。
(二) 從技術上保證會計與統計核算一體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網絡的迅速發展大大減輕了傳統會計人員和統計人員的工作,把他們從大量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加快了數據處理和傳輸的速度。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可以在會計核算軟件中加入統計分析核算的功能,計算機強大的表處理功能使利用系統中的會計數據生成所需的統計表成為可能。因此,企業應加快具有會計與統計核算復合功能的處理軟件的開發,從技術上為統計會計一體化提供支持。
(三) 培養會計統計核算的復合型人才。實行會計統計核算一體化,人才是關鍵。現在大部分基層統計人員不懂會計,不了解賬戶內涵,因此就不能把會計資料調整出來成為可用的統計指標,因此一方面造成基層有大量有憑可信的信息資源流失,另一方面也造成統計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而會計人員缺少相關統計知識、缺少統計綜合能力,使現有的財務報表分析停留在簡單的算術計算上。而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求財務分析提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基本指標分析,還要求提供主要財務預測、決策參數,以及提供市場風險、財務風險、收益風險等指標分析,這就要求更有效、更系統地把統計分析手段運用于財務分析報告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加快培養復合型人才。一方面教育部門可以在學校課程設置上加強統計與會計的結合,另一方面對現有的統計、會計工作人員進行互補性培訓,從而盡快培養出適應新形勢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張秋霞 楊文啟 文章來源:山東濟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