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國企業財務會計存在著編制基礎不實、資產利潤數據虛假、假賬泛濫,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日益嚴重。這一問題已經成為較普遍的社會現象。會計信息質量是會計的生命,因此,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是嚴重的。認真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危害,提出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對策,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企業單位的健康、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政府監督不協調、內部監督軟弱、社會監督乏力
首先,政府職能部門監督不協調。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各種經濟監督之間監督標準不統一,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無法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的對象側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稅務部門監督的對象側重于企業,企業聽命于稅務。財政、審計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懲處力度。形成單一的管理機制。國家和社會監督未起到應有作用。
其次,企業內部審計監督軟弱。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保證國家財經法規的貫徹執行,同時內部審計又是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大多數企業是迫于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審計工作暫行規定》文件精神,不得不設立內部審計部門。這樣內部審計機構在運行中不能被企業真正接納,反而受企業排斥。內部審計機構的審計人員不能過多地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擔心自己的工作被領導誤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處處小心翼翼,對企業違法違紀的財務活動視而不見。
再次,社會監督缺乏力度。當前我國的社會監督主要依靠注冊會計師,人們也把注冊會計師稱為經濟警察。這主要是因為注冊會計師獨立于企業之外,不受企業領導的左右,相對來講能夠公平執法。然而,大多數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了自身生存,掛靠在企業主管部門。在受主管部門委托,對企業審計時,不免投鼠忌器。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被審計單位,業務報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被審計單位的滿意度。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生存,為了從被審計單位獲取豐厚的收入,注冊會計師必然會迎合被審計單位的要求,結果損害了注冊會計師審計業務的獨立性,使會計信息失真也成為必然。
(二)會計法不完善
1、我國現行《會計法》法律責任的安排,沒有涉及民事責任。而民事賠償責任對造假者而言,將承擔巨大的成本風險,其作用決不是行政處罰所能替代的。況且,《會計法》規定行政處罰金額個人最高是5萬元,單位最高是10萬元,這對于預期收入幾百萬,幾千萬的造假者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發達國家對企業會計造假的處罰十分嚴厲。我國由于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而引發的民事賠償案已有多起,從1998年12月中小股東起訴PT紅光到2001年9月北京,上海,無錫三地200多名股民起訴億安科技,銀廣夏,均被法院以暫不受理駁回,原因是我國沒有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而難以進入法律程序。
2、新《會計法》在政府會計監管上也缺乏責任風險機制,對實施監管的主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既不夠具體也缺乏操作性。雖然第四十七條對財政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漏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行為,明確了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對監督不作為或監督效力低下應承擔什么責任并沒有涉及,這種對有責任風險的會計行為實行無風險的監管,監管就很難真正到位。
(三)會計人員素質不高
會計人員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一方面,從事財會工作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為數甚少,會計后續教育缺乏力度,許多會計師并不熟悉新的會計制度,一些年輕的會計人員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對較復雜的會計業務很難較好地處理;另一方面,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于同違規違紀作斗爭的少,為領導出謀劃策的多;另外,會計人員的獨立性不強。會計人員的工資、前途完全掌握在企業經營者手中,堅持原則的會計人員權利得不到保障。當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會計人員在企業領導權力壓制下,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維護本單位利益,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上述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通常為:第一、多列費用,少計收入,甚至帳外設帳,兩套帳,截留收入,以達到偷稅逃稅的目的:第二、少列費用,提前確認收入,虛增利潤,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第三、高估資產、低估負債,騙取貸款和投資;這些現象也在現實生活中日趨嚴重,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危害。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1、會計信息失真誤導國家的宏觀調控。會計信息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基礎數據。其失真會誤導國家在宏觀決策失誤。比如虛增利潤,會導致國民收入超量分配等不良后果。同時,掩蓋了許多經濟問題。一旦問題爆發國家不能及時的制定政策解決,后果將不堪設想。
2、會計信息失真導致資源浪費,信用危機。虛增利潤,粉飾業績,把資金投入到問題企業,導致了銀行、廣大投資者和股民的巨額損失,也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導致信用危機。造成了資源浪費,使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得不到資金,延緩了它們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3、會計信息失真削弱了國家財經法紀的權威性。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使在執行國家財經法紀上打折扣,或者說是在實際操作中降低了執行財經法紀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對國家財經法紀的踐踏。
4、會計信息失真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虛增成本,多列費用,截留收入是企業慣用的偷稅漏稅手段,因為虛假的會計信息,國家每年損失巨額的稅收收入,不利于國家以稅收為手段調節收入分配,也阻礙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財政部曾多次進行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得出了我國80%以上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會計信息失真的結論。鄭百文、銀廣廈等會計造假丑聞更是接連不斷。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為了更加有效的防范會計信息失真,加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解決上述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強化監督機制,達到齊抓共管。財政、稅務、審計等執法機關,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相互協作,做到齊抓共管,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同時要賦予給財政、審計查處收繳偷逃稅款的權力。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要堅決依法處理,并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和法律責任,以維護國家財經紀律的嚴肅性。強化政府監督責任機制。
2、完善會計法規,加強法制約束。今后在會計法規上,要進一步完善《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同時進一步修訂《會計檔案管理辦法》、《會計工作人員規定》等,規范會計人員行為準則。在執法上,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行為,除給予行政處分外,還要對指使做假行為的負責人和會計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國家有關部門要對違反會計法規需追究法律責任的情節和界限作出詳盡規定。完善法制約束,會計人員就會自覺地學習掌握各項會計法規,從而避免會計信息失真。
3、建立健全社會監督體系。首先,要加強國家的行政干預。各級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要進行經常的財務監督工作,加強對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執業情況的監督檢查,注重提高中介機構人員素質,審驗其資格水平和執業的公正性,發現問題要按規定從嚴懲處。其次,要加強注冊會計師社會監督作用。注冊會計師在進行業務監督中,要堅持公正的原則,嚴格依照國家有關的法規、制度執業,不允許有舞弊行為。為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業務水平,要加速培養這方面的人才,讓這些中介機構互相竟爭,以其不斷改進自身的素質,提高其信譽,以保證社會監督的良性循環。
4、改善會計人員地位,保證會計人員利益。《會計法》第五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針對當前會計人員利益屢遭侵犯的現狀,各級主管部門,財稅、審計部門應為會計人員撐腰。對敢于維護財經紀律,按原則辦事,忠于職守,做出顯著成績的會計人員,應給予物質和榮譽獎勵。而對違反規定的人員應作出具體處分,保護會計人員利益。
5、提高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在本職工作中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借助社會輿論力量約束,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來規范會計行為;二是通過社會教育力量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在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同時,還要逐步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可以通過輪番崗位培訓的辦法,學習市場經濟發展中的財會知識和新觀念,努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會計隊伍。
綜上所述,當前要做的是,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抵制會計信息失真的進一步惡化,分析其原因,分清主次,逐個解決,在治標的同時為治本打下基礎,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