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會計是一種對企業污染、防治、利用、開發環境資源所產生的費用和收益進行系統的確定、計量和報告的會計行為。作為一條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近年來環境會計日益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成為我國理論界研究的焦點。然而,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等具體問題的研究上還存在許多爭論。本文擬對相關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
一、環境會計要素確認、計量的內涵
為了便于會計活動對環境會計對象進行相應的記錄和報告,我們需要依據這些環境會計對象在會計實踐中所表現出的經濟特性的不同,將它們分別歸類并進行相應的計算和測量。在這里,這種“歸類”及“測算”的活動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對象——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
二、環境資產的確認及計量
環境資產的確認是指環境會計活動中,將符合環境資產內涵的相關環境會計對象歸入相應環境資產會計科目的過程。在進行環境資產確認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掌握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環境資產應當符合企業資產的內在規定性。其次,環境資產應當是一種環境資源。再次,由環境資產所導致的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
三、環境負債的確認及計量
環境負債的確認是環境會計核算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將環境會計對象確認為相應的環境負債。環境負債是會計主體所肩負的與環境事項相關的負債。會計實踐中,要正確確認會計主體所涉及的環境負債就要首先明確其所面對的環境負債的內容和種類。依據環境負債確定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確定性的環境負債和或有環境負債。這里環境負債的確認只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即可。
四、環境收入的確認及計量
環境收入就是會計主體在一定時期內的環境活動中,由環境資產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利益的總和。一般分為顯性的環境收入和隱性的環境收入兩類。具體來講,環境收入的計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顯性環境收入的計量。第二種情況是隱性環境收入。第三種情況是經過一段會計期間。
五、環境費用的確認及計量
環境費用就是指那些由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或其他活動所產生的,各類流動或固定資產的轉化形式及由此所導致的會計主體經濟利益的流出。理解環境費用應該把握以下三點:首先,環境費用可以是由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也可以是由其他非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其次,環境費用應當是會計主體所擁有或控制的資產的轉換形式。最后,環境費用最終會導致會計主體經濟利益的流出。
六、環境利潤的確認及計量
環境利潤是指會計主體在一定的會計期間所取得的全部環境活動的成果,是衡量企業環境活動所產生經濟效益好壞的重要指標。依據環境利潤的內涵,在會計實踐中大體會將環境利潤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會計主體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利潤;另一類是由環境主體非經營活動所帶來的環境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