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新會計準則體系,明確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并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資產減值、租賃和套期保值等17個具體會計準則中,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這表明公允價值計量有其合理性和不可替代的優點。但由于公允價值計量運用時間還不長,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突出問題是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尚需進一步完善。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優點
(一)公允價值適應金融創新的需要。虛擬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推動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登上舞臺的動因。主要以合約形式出現的衍生金融工具因不具有實物形態和貨幣形態,加之交易和事項大多并未實際發生,傳統的歷史成本無法對其進行會計處理。公允價值計量卻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其價值的確定并不取決于業務是否發生,只要雙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個對市場價值判斷的價值。因此,公允價值能夠計量、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公允價值是最具有相關性的計量基礎。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會計計量是建立在歷史成本基礎之上的,而歷史成本是反映資產取得或負債形成時市場對其價值的評價,一經入賬不得隨意變更。而隨著市場的變化,資產和負債的價值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按歷史成本入賬無法反映市場價格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資產和負債進行后續計量,可以了解各個時點上的資產或負債的價值,進而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公允價值計量能夠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力的決策支持。
(三)符合會計配比原則的要求。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收入和成本、費用在計量的屬性方面不配比,收入按現行市價計量,成本、費用卻按歷史成本計價。很明顯,兩者之間的差額(收益)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勞動者創造的純利潤;另一部分則是由經濟因素影響形成的價格差。但現行的利潤分配制度對這兩者卻不加區分,從而出現收益超分配、虛利實分的現象。因此,為了使得會計核算符合配比原則,就有必要在會計核算中推行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計量符合會計的配比性、相關性、穩健性和一致性等原則。
二、公允價值應用的弊端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操作難度大,信息成本高。有不少財務報表項目,如一些沒有相關市場價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價值不容易確定。在這種情況下,現值計量常常就是估計其公允價值的最好技術。但是,因為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和貨幣時間價值等都是不確定的,在計量的操作上往往面臨著很大困難,因而現值計量的復雜性亦是公允價值計量不易推廣應用的難點之一。另外,運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要求企業會計人員在每個會計期末分析各種因素,對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做出認定,這個過程將會增大企業的信息成本。與歷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價值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增加了報表的準備成本。當取得成本超過效益時,若仍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則有違會計的成本效益原則。
(二)公允價值的確定主觀性較強,容易導致利潤操縱。公允價值是參與交易的雙方對市場價值的一種判斷,而市場環境是復雜多變的,有的會計事項可以確認或尋找相類似的交易價格,有的卻無法尋找而只能估計。由于存在商業秘密的保密原則、信息阻斷等因素,公允價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斷難度較大,主觀性較強,容易導致管理當局利用公允價值進行利潤操縱,使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失真。
三、當前經濟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的困惑
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具有順周期效應,市場形勢好時,容易助長泡沫,而在市場不好時,又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危機產生的根源。年底各大公司財務年報披露業績下滑、資產大幅縮水。但令投資者大跌眼鏡的是有些公司業績下滑的主因并非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特別是金融機構,也非息差縮小導致利息收入減少,而導致其驟降的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銀行的損失主要體現在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和外幣債券的大幅縮水上。面對市場的變幻莫測,這種大幅變動進一步加劇了危機的恐慌。于是有專家認為,會計的公允價值計量原則也是導致危機的原因之一,甚至認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是導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銀行不適宜運用公允價值計量。
四、進一步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思考
對很多報表項目來說,盡管以公允價值計量有一些不足,但它的產生和發展,是由經濟環境決定的,特定時期的會計發展是以這一時期的經濟環境為前提的。因此,不斷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制定統一的公允價值指南。當前,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還沒有一套完整、系統的公允價值指南,應用公允價值的要求和原則分散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各個部分,并且許多內容也存在不一致的現象,這給國際會計準則的應用帶來眾多不便,自然會消減報表使用者應用公允價值的積極性,也易導致報表使用者理解的不一致,造成信息溝通不暢,影響財務信息的可信度。
(二)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模型。按現行做法,公允價值計量分三個層次估計。第一層,存在活躍市場的資產或負債,活躍市場中的報價即其公允價值;第二層,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參考熟悉情況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進行的市場交易中使用的價格或參照實質上相同的其他資產或負債的當前公允價值;第三層,不存在活躍市場且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等確定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目前,活躍市場的公允價值是以在計量日活躍市場上同質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來確定,無需進行相應的調整,所反映的是計量日時點的價格。這滿足資產負債表對資產和負債的確認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利潤表的內涵。利潤表是用來反映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的報表,強調一個會計期間內企業的盈利能力,而依據公允價值計量原則在利潤表中確認的相關利潤則更加強調這一計量時點的獲利能力,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時點上特殊、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真實盈利水平的判斷。筆者認為,對活躍市場上公允價值的計量應考慮以期間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研究,建立計量模型,使公允價值能夠平滑掉特殊因素的影響,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市場對資產、負債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