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對會計專業人才素質要求和會計教育改革的調查分析
為了充分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 我們精心設計了調查表, 對153 家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在不同性質的用人單位中, 有2.61%的政府機關、11.11%的事業單位、20.92%的國有企業、24.84%的三資企業、26.14%的民營企業和14.38%的其他性質單位。在不同規模的用人單位中, 有40.52%的大中型企業、41.18%的小型企業, 18.30%的其他規模單位。
被調查的用人單位認為, 會計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其中“ 最新的專業知識、相關的政策法規”是被選擇最多的一項, 有32.61%的用人單位認為本專業學生最應該在這方面得到加強。在用人單位所重視的會計人員應有的潛在素質方面, 被調查的用人單位的選擇數據分析表明“, 經驗積累以及財會人員的后續教育”、“ 團隊合作能力及管理溝通能力”、“ 事前決策與事中的控制能力”是被選為“ 很重視”最多的三項“; 邏輯判斷能力及與不同對象進行溝通并取得成果的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及適應能力”、“ 事后反映能力”則被認為“ 重視”最多的三項。在被調查的用人單位選擇增強會計人員的潛在素質的教育方法方面“, 通過案例分析課程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分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被選擇最多的一項, 有33.42%的用人單位認為本專業學生最應該在這方面加強, 其次“ 新增與工作實踐聯系性強的課程, 增加學生的知識結構”的用人單位中占了29.04%, 該比例位居第二。用人單位對會計教育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認識, 認為“ 教材過時, 并且與實際脫離太大”的為最多, 其次是“ 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不合理, 教育模式缺乏個性化培養”, 再次是“ 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不合理, 教育模式缺乏個性化培養”, 由此可見, 這三項是本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方向方面的選項, 用人單位做出的選擇表明, 認為“ 加強會計實踐課程( 包括校外實習) ”最多, 其次是“ 加強專業外語( 雙語教學) 和計算機課程”, 再次是“ 不斷更新會計專業理論知識( 包括國外最新財會及經濟管理理論) ”, 這三項是本專業教育亟待改革的主要問題。此外, 在除會計專業課程之外, 還應對學生開設一些基礎課程, 用人單位被調查的數據分析表明,認為“ 非會計專業但與經濟管理相關的課程”和“ 國內外的政策法規” 兩類課程是絕大多數用人單位認為是本專業教育過程中所必須開設的, 分別占用人單位總票數的33.77%和32.78%。
二、對會計專業教育的啟示
綜上所述, 目前用人單位對學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存在著諸多的不滿與期望, 有些問題如“ 經驗積累以及財會人員的后續教育”需要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來解決, 但是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分析表明, 現行的會計教育至少存在著諸如教材理論脫離實際、實踐環節訓練欠缺、缺少案例教學等突出問題應該引起會計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我們認為,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解決:
1.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 1) 觀念轉變。有人認為, 實踐教育是高職教育的事, 而本科教育培養的是高級專門人才, 只需要理論教育, 不需要實踐教育。我們不贊成這種觀念。由于高校會計專業的生源, 大部分是應屆高中畢業生, 沒有實際工作經驗, 對所學專業缺乏感性認識, 對會計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缺乏了解, 教與學都感覺困難。通過實踐教學, 學生可以親身體會會計在不同行業中的操作與應用, 會計在各個領域的執業情況以及在經濟管理中的重要性等。這樣, 不僅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 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況且, 本科畢業生踏上工作崗位時, 基本上都在一線工作, 實踐環節的訓練有利于他們盡快的適應工作, 因此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對于本科教育同樣重要。( 2) 校外實習與校內模擬實習并重。從理論上講學生實習應該去實務單位, 可以增加實際感受, 提高實務操作能力。但是, 由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較多,并非所有學生都能聯系到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實習單位, 即使找到了從事會計方面的實習單位, 但往往僅限于一個崗位, 無法得到系統、全面的訓練。因此在強調校外實習的同時我們必須重視校內模擬實習,對校外實習進行補充或彌補不足。在校內設置會計模擬實驗室( 包括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和電算化系統模擬實驗室) ,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從憑證的審核和填制、賬簿的登記到會計報表的編制這整個會計的循環過程。( 3) 手工與電算化并重。由于目前大多數企業都已實行會計電算化, 因此校內模擬實習也應以電算化為主。同時, 也需要手工操作的訓練, 它有助于專業思想和技能的訓練。( 4) 實踐教學要貫穿專業主干課程的始終。除課堂教學外, 應安排一定的課時進入實驗室從事技能訓練, 以逐步增加感性認識和提高動手能力, 進一步為理論學習奠定基礎, 同時, 在此過程中, 還能夠將學生分組和分角色, 培養組員間的團隊合作以及組與組之間、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溝通等實踐工作中所必需的能力。
2.案例教學。傳統的會計課堂教學, 可以說基本上是“ 教師講、學生聽, 教師寫, 學生抄, 教師考、學生背”的公式化教學模式, 存在著費時費力、知識輸出量少、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 不能全面啟發學生的思維, 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 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難以培養學生的發展后勁, 更不利于培養出開拓創新的新型會計人才。因此, 我們應該大力推進案例教學, 需要強調的是, 案例教學要倡導學生積極參與, 而且不能僅限于課堂分析討論, 必須要拓展到課外, 讓學生自己去找資料找答案。通常可采取學生發言、老師點評的形式, 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使學生初步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 進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同時也能夠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提高外語水平與計算機應用能力。在當今社會的經濟活動中, 外語與計算機是兩個基本工具, 對會計專業學生來說其重要性僅次于會計專業課, 因此, 如何提高外語水平與計算機應用能力值得我們深思。第一,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 通過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提高學生外語水平。此外, 還應加強專業課的雙語教學, 提高學生專業外語的水平。第二, 熟練掌握辦公自動化和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有一種觀點認為, 會計人員應承擔日常的軟件維護, 這種想法是危險的, 因為會計實行電算化后, 會計信息載體發生了變革, 磁性介質取代了紙張, 信息可以被不留痕跡地篡改, 因此, 從對內部控制角度講, 會計軟件的維護與使用的人員必須嚴格分離。
4.教材更新。隨著會計的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 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度不斷地推新與修訂, 教材也應做出相應的更新。但是教材的編寫與出版總是具有一定的周期, 不一定能跟上會計改革的步伐。因此有必要隨時編寫一些補充資料, 彌補正式教材編寫出版時間上的差異, 將最新的會計改革動態介紹給學生。
5.教學計劃。應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學分比重;在基本保證會計專業課的同時, 要注意相關經濟管理類以及國內外的政策法規的課程; 財務會計一般在二年級已修完, 但是在以后的兩年中會計準則、制度肯定會有變化, 我們可通過開設相關選修課或實踐課, 也可以通過系列講座來向學生介紹。因此, 有必要在最后一個學年安排專業類的系列講座。
6.師資隊伍建設。要搞好會計實踐性教學, 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作為會計專業老師, 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 很難勝任教學。目前雖然不少教師已取得“ 雙師型”資格, 但普遍的情況是仍然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為此應建立一種會計實務界與教師界的聯系與交流機制, 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允許教師到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兼職, 造就一批基礎扎實、精通專業、知識廣博的名副其實的“ 雙師型”教師。
[ 參考文獻]
[ 1] 熊守春.提高會計實踐教學質量的思考[ J] .財會通訊( 綜合) , 2005,[ 12] .
[ 2] 湯壽珩等.加強會計實驗教學培養符合教育目標的會計人才[ J] .會計之友, 2005,[ 3] .
[ 3] 方培元. 案例教學法實踐探索[ J] . 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