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概念
作為一門新興的會計學分支學科——戰略管理會計是企業戰略管理與管理會計相結合的產物,它服從于企業的戰略選擇,通過報告戰略的成功與否來對戰略管理產生影響,戰略管理會計分析和提供與企業戰略相關的信息,特別是反映實際成本、業務量、價格、市場占有率、現金流量和企業總資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對水平和趨勢的信息。戰略管理會計的立足點仍然是會計信息,它改變的只是管理會計的觀念、內容和方法,并未改變其性質和職能。因此它是傳統管理會計的發展與完善,仍是會計信息系統的一個分支,仍需要為企業管理者的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發揮戰略參謀作用。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主要特征
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主要有:1、具有明顯的外向性,將視角更多地投向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勢、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法律環境和經濟環境。2、更注重長期、持續的發展戰略,著重從長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更注重企業持久優勢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犧牲短期利益。3、提供更多的與戰略有關的非財務信息,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單靠優良的財務業績是遠遠不夠的,它還必須依仗眾多的非財務指標,如:戰略財務信息和經營業績信息及企業管理部門對其的評價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競爭對手的信息等等。4、它是一種全面性、綜合性的風險管理,既重視主要生產經營活動,也重視輔助活動,即重視生產制造,也重視其他價值鏈活動,高瞻遠矚地把握各種潛在的機會,回避可能的風險。5、更加注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企業的競爭充滿風險,信息使用者更關注企業的未來信息,因此,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成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因素。6、對企業效益的評價從狹隘的財務效益轉向全方位的綜合性效益,經營成果計算的重點將從利潤計算向增值計算轉變。
三、戰略管理會計實施的目標與原則
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可以分為最終目標與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其最終目標應與企業的總目標具有一致性,即力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改變了傳統管理會計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不僅能使企業在講求核算和加強管理的基礎上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克服利潤最大化的缺點,而且還能夠權衡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系,考慮競爭對手實力的變化,立足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就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協助確定戰略目標;協助編制戰略規劃;協助實施戰略規劃;協助評價戰略管理業績。
戰略管理會計的原則可以概括為戰略原則,具體為基本原則與一般原則。基本原則貫穿戰略管理會計的始終,具體包括:全局性原則、外向性原則、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則、相關性原則、及時性原則。一般原則包括:1、規劃與決策會計所遵循的一般原則,即目標管理原則、價值實現原則、合理使用資源原則。2、控制與業績評價會計所遵循的一般原則,即權責權相結合原則、例外管理原則、反饋性原則。
四、我國實行戰略管理會計的必然性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推行,企業擁有權大的自主權,即具備了獨立的目的意志,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主決定其投資、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這就為戰略管理會計的實行提供了可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一種競爭經濟。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要想能夠生存和發展,就必須站在戰略的高度上,進行科學管理,做到知己知彼,首先把握正確的方向,制定適當的經營戰略,然后才能通過有效的控制取得卓越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成熟,正處于產業重組、調整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順應歷史的潮流,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制定適當的經營戰略,成為企業管理上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而傳統的方法在這方面往往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的實行就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
終上所述,戰略管理會計綜合運用了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對企業業績和營運情況做出評價,能夠更準確的把握競爭環境,為本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植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在競爭環境下,衡量競爭優勢的不僅有財務指標,還有大量的非財務指標,許多非財務指標盡管不能直接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但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非財務指標的運用能更準確的反映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企業管理的有效性、企業產品的質量、顧客購買趨勢和要求、產供銷關系等。戰略管理會計能夠提供超越企業本身的更廣泛、更有用的信息,特別是有關戰略財務信息和經營業績信息、競爭對手信息以及與企業戰略相關的背景信息;戰略管理會計還特別強調各類相對指標或比較指標的計算和分析,使企業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應的措施,保持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韓云龍 戰略管理管理的產生及發展 〈〈現代會計〉〉2006(2)
李善榮 戰略管理會計及其目標與實務 〈〈科技創業月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