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與責任不匹配?
在此次審計署報告中,中鋼、中鋁、三峽集團、兵器裝備集團、中國建筑、中國遠洋、中鋼集團、招商地產等,均出現投資虧損的情況或潛在風險。其中,兵器裝備集團旗下天威集團一項投資額約為1億美元的海外項目,面臨投資風險。
國際財務管理協會中國總部研發總監高慧表示,目前,我國央企所面臨的投資風險問題,同樣存在于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但國有企業可能更為明顯,主要原因在于一旦投資面臨風險,責任沒有明晰。
而在民營企業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民營企業投資風險一般全部都是由企業自身的經營者來承擔的,所以在投資時,民營企業相對更為謹慎。
“國有企業控制投資風險,首先要設定明確的監管目標,明確投資風險的管理人,避免出現投資獲利有人收益、投資虧損無人承擔的局面。”高慧建議說,“國家作為央企的投資人,應該對央企的投資進行監督,部分央企出現項目未經發改委核準或者相關部門批準的情 況,是非常不應該的。”
充分發揮財務人員的監督職能
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綜合實力在不斷增強、“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投資成為國有企業常態化的工作內容之一。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央企在重大投資決策機制、資金管理和使用機制、風險管控和效益評價機制等方面存在嚴重缺失的問題已然暴露。
“企業管理者看到了投資中可能蘊含的機遇,而企業財務管理者則更多地注重風險的把握,如何掌握好冒險與審慎的‘火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央企財務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財務監督不僅可以讓投資真正透明起來,也可以有效提升央企的投資效率。
上述財務管理人員舉例說,在工作中,常常是企業管理者提出幾個投資項目,最后僅有一兩個方案可以考慮,其他項目都因為總會計師提出的審慎建議而被否決。“在投資過程中,財務監督應該貫穿于每一個環節,投資初期考察企業是否符合公司戰略、是否符合產業發展的要求,投資中期看企業是否能夠按照計劃投入生產運營,投資末期,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收益等,都需 要通過財務手段來實現監控。”
以內控提升央企投資效率
“企業的規模越大,實施內控管理的難度也就越大。”高慧認為,央企出現投資風險的原因之一還在于,央企規模龐大,缺乏高效的內部控制手段。
從審計署發布的17家央企財務收支審計結果來看,發生投資風險問題的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層面。目前,在央企,集團實現對分、子公司進行控制的手段主要有預算控制、財務集中控制等,但隨著企業發展,子公司層級越來越多,這種監管的程序也越來越多,監管難度越來越大。
據一項研究發現,當企業投資過度時,較低的內控質量將加劇這種情況。同樣,當企業投資不足時,較低的內控質量也將加劇這種狀況。而相對于內控較好的企業而言,內部控制較差的企業更可能出現偏離正常投資水平、無法解釋的極端投資。
可見,通過建立有效的內控機制對企業減低投資風險非常重要。
以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為例,從接到國家審計署的審計決定后,集團已于今年2月底,對發現問題進行了全面整改,尤其是完善了25個內部控制制度,在構建企業風險防范機制上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