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財務危機及其特征
所謂財務危機是指企業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的一種經濟現象,從財務危機的產生及其后果來看,它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積累性。財務危機往往是企業一定時期各種經營活動與財務活動失誤的綜合。企業在生產方面,長期管理不善,產品質量不達標,成本費用居高不下;在營銷方面市場定位不準,促銷不利,造成產品積壓;在理財方面,對財務活動缺乏合理的規劃與控制,出現資本結構不合理、籌資結構與投資結構不匹配、現金收支混亂以及財務舞弊等。這些問題的日積月累,最終使企業財務步入危機。
2.突發性。財務危機由于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也有很多因素是突發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轉直下的,企業無法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財務危機表現為突發性。
3.復雜多樣性。危機形成不是單一事件的結果。由于企業對環境的某些因素的不適、經營活動某一過程的失誤、財務行為的過失等都有可能帶來財務危機,而這些經營環境、經營過程、財務行為方式均表現出復雜多樣性。
4.災難性。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將給企業帶來災難性的損失。當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時,雖然也有不少企業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化解了危機,避免了破產,但企業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它往往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壯士斷臂般的重組,增加代理成本、資金成本等。至于破產,將給企業帶來的是毀滅性的災難。
二、財務危機的防范
1.結合企業自身能力和外部環境變化,確定適度的發展規模,準確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有的企業貪大求快,盲目擴建,而且為了滿足資金的需要大量舉債,結果由于沒有產生規模效應,甚至達不到企業生產規模的臨界點而處于虧損狀態,導致企業無力還本付息,陷入財務困境。有的企業偏離了自身的核心能力而盲目采取多角化經營策略,結果由于戰線過長,資金過于分散,管理跟不上,出現了效益滑坡和資金不足;也有些企業沒有能夠把握住市場的變動趨勢,失去了原來有利的市場地位。因此,企業必須堅持穩健發展原則,要進行投資風險與籌資風險分析,平衡風險與報酬,確定適度的發展規模;要把注意力多集中在研究外部環境的變化上,掌握時代發展的潮流和市場發展趨勢,研究產品的生命周期,及時地開發新產品。
2.強化企業內部控制。企業由于內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亂,出現了違法違紀事件、會計反映不實、費用支出失控、經濟效益低下、財產物資嚴重損失等經濟現象。這種狀態積累到一定程度,它必將尋找一個突破口爆發出來,最終導致危機的發生和企業的徹底失敗。為此,企業必須通過加強董事會的建設,確立董事會在公司中的核心地位;必須構建合理、高效的企業組織機構;必須通過加強預算管理、加強內部監督等手段強化企業內部控制,避免由于失控而造成的損失和浪費。
3.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做好財務管理工作。為避免理財失誤,預防財務危機的發生,就必須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做好財務管理工作。其一是日常性的、例行性的營運資金管理;其二是中長期資金的籌措,即所謂融資管理,要求健全財務結構,維持資金來源的連續性,降低資金成本;其三是投資管理,要求選擇最佳投資方案,提高企業產品競爭能力、創利能力;其四是為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而進行的前瞻性的財務規劃與控制。
4.加強教育,提高危機防范意識。教育是最好的危機預防方法,通過危機教育,使企業的全體員工牢固樹立危機意識。許多具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不僅自身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而且時時向自己的員工灌輸危機意識,實施“危機控制”、實行“危機管理”,化“危”為“機”。小天鵝公司策劃的“末日管理”,利用辨證的“末日管理”,營造一個“危機”氛圍,使企業經營者和所有員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充滿危機感,理解企業有末日,產品有末日,激發員工的憂患意識和艱苦奮斗精神,不斷拼搏,不斷改革和創新,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永不滿足,從而使企業經營良性循環和持續快速發展。
5.定期診斷,及早發現和解決問題。企業如同人體一樣,要預防疾病的發生就必須進行定期診斷和及早治療。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利用有關財務預警指標體系進行診斷,以此來預知和控制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