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生國際型企業”的企業家精神探究
王海萍
(廣東金融學院 工商管理系 5105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全球化經濟以及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一些直接為國際化市場應運而生的中小型公司相繼涌現,在這些 “天生國際型企業”的創業過程當中,企業家精神扮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研究“天生國際型企業”的企業家精神動因,對于激勵中小企業進行國際化的探索行為,具有特別的啟發意義。本文對“天生國際型企業”中的企業家精神的影響因素作了分析,并由企業家精神對“天生國際型企業”的影響機制得出兩點啟示:1)國際化的企業家精神需要制度創新的激勵作用;及2)國際化的企業家精神需要完成非理性到理性的過渡。
關鍵詞:天生國際型企業;企業家精神;激勵機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xplor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in Born Global Enterprise
Wang Haipi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re are some born global enterprises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modern IT, globalization economy, and other factors. During the initiation stage in these enterprises, entrepreneurship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re is a far-reaching meaning in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born global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motivate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born global enterprises, and further concludes that: 1)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repreneurship requires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2)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repreneurship should fulfill the transition from irrational behavior to rational behavior.
Key: born global enterprise; entrepreneurship; incentive mechanism
作者簡介:王海萍,女,漢族,籍貫廣西桂林,講師,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物流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作者E-mail:wangecho@sohu.com
“天生國際型企業”的企業家精神探究
引言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全球化經濟以及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一些直接為國際化的市場應運而生的中小型公司相繼涌現,這對于傳統的國際化的階段模式論無疑是一種顛覆。“天生的國際企業”,作為中小型企業國際化的一種極端的特例,歸根結底,其資源優勢來源于蘊藏其中的強烈的企業家精神??v觀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的原始創業,大都是企業家憑借自身的直覺發掘市場機會,這種直覺是包括企業家的見識、經驗、勇氣、精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復雜綜合體,這種投資模式自創業之初就被打上了企業家的人格烙印。因此,研究“天生國際型企業”的企業家精神動因,對于激勵中小企業進行國際化的探索行為,具有特別的啟發意義。
一、“天生國際型企業”的產生機制
“天生國際型企業”的概念由Cavusgil、Oviatt 和McDougall 以及Knight等研究者提出,其字面意義雖不盡相同(分別表示為born globals[1],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2], 和global start-ups[3]等), 但在內涵上具有異曲同工之處,被賦予了不同稱謂的 “天生國際型企業”本質上具有的共性有:自產生之日起即直接服務海外市場;具特別的國際競爭優勢;大都為中小型企業;國際化路徑完全不遵循傳統的國際化漸進式模型等。
傳統的國際化漸進式模型[4]認為企業國際化的演變過程是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逐步轉化的過程,并強調這一過程的連續性,這種漸變性和連續性主要體現在企業國際化遵照地理順序的演變和經營方式的次序演變。漸進式模型的理論基礎是規模經濟論和需求偏好相似論,規模經濟論強調規模經濟效應應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市場需求和生產能力上,企業只有在具有一定需求的母國市場上達到了一定的經濟規模,其產品才具備國際競爭力;而需求偏好相似理論認為一國在向需求偏好相似的國家出口產品以前,應在母國市場中累積一定的經驗和效率再進行出口貿易等國際化的運作。許多國際化策略是基于大型公司的經驗研究的結果,所以更宜作為大企業國際化的行動指南[5],雖然諸多大公司的跨國演變歷程都體現了漸進模式的有效性,但事實上,中小企業是否也應當復制這一策略在實業界已受到了愈來愈多的質疑。
“天生國際型企業”的產生機制可體現在后發優勢理論及差別產品理論上,由于技術的外溢效應,后發的中小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直接學習借鑒甚至采購到國際資源,不必要按部就班地進行自我改造;而差別產品理論認定即使在同一類產品中亦存在產品的異質化,隨著勞動分工的不斷深化,以及消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產品差別不斷顯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與跨國公司競技的平臺,亦即中小型企業只要能發掘某些大公司忽略的或無暇顧及的利基市場,同樣具有國際市場的生存空間。因此,一般而言,“天生國際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以下部分或全部的優勢因素:
(1)技術優勢(如生物工程、芯片等的高新技術;或傳統的配方技術訣竅等);
(2)服務優勢,(如只針對大公司無暇顧及的利基市場的產品供給);
(3)成本優勢(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成本優勢)。
二、企業家精神的內涵機理
在研究企業家對于企業的影響問題上,古典經濟學家傾向于研究企業家的職能,而新古典經濟學家則側重于研究企業家的特質,如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闡述了企業家的作用,將之視為具有特殊技能的經理人。奈特首次提出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這一概念,意指企業家的才能,并進一步將企業家精神的職責概括為為企業承擔不確定因素,而創業研究者Bygrove直接將企業家精神視為企業家過程(entrepreneurial process),指企業家尋找市場機會并建立組織以便創造價值的功能、活動和行為,之后諸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對企業家精神進行了不同的界定,大體上存在著四大研究領域:(1)從企業家應具備的能力維度;(2)從經濟倫理的維度;(3)從文化特質模式的維度;以及(4)制度模式維度[6]。
從企業家的能力維度來看,企業家既是企業的重要的資源要素,又是企業資源的重要配置者。資源基礎理論將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視作非靜態的、不平衡的,這種動態性是指企業資源隨著商業環境變化而變,對一個企業來說,曾經的資源優勢有可能隨內外環境的轉變成為企業的劣勢,反之亦然,因此企業家需要不斷地進行資源的配置,以求達到暫時的優化。企業家對企業資源的配置模式深受企業家人格稟賦的作用,換言之,企業家的個人質素決定了企業家的管理哲學。
單就人格稟賦而言,企業家精神因當具備三個最基本的人格特征:風險偏好型人格;創新型人格;知識學習型人格。風險偏好型人格特征指征服欲、進取精神,以及對風險的承受力;創新型人格不單指技術創新,還包括組織管理上的創新;而知識學習型人格是指學習的能力,尤指對信息的捕捉、甄別、判斷,及加工的能力。這三種人格特征同時或分別蘊藏于企業家精神當中,但不同的企業背景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人格特征的顯現,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企業受企業家的人格特征的影響程度更大。
三、企業家精神對“天生國際型企業”的影響分析
企業家精神對于企業家所一手開創的事業是具很大影響力的,單就管理動機來說,企業家和其他的各級經理就存在著差異,“天生國際型企業”,作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的一種特例,企業家精神扮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而企業家精神(行為)需要用其人格稟賦來度量。
(一)風險偏好型人格稟賦的影響
中小型企業大都同時受制于內部資源的有限性及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性,盡管不同的行業對其界定的標準存在不同,但可以斷定的是中小型企業是商業大環境中的一個比較“弱勢的群體”,如果說一個規模尚小的企業自國際化之初即直接進入“心理距離”較遠的海外市場,或者表現為在經營方式方面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建立子公司,對國際化的資源進行最直接、最全面的利用,那么,對于企業的決策者來說意味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內市場環境和海外市場環境的“心理距離”,如法律、政策、語言、信息、財務等諸多方面,都會導致企業國際化管理上的復雜性、風險評估上的不確定性及收益上的長效性。即使對行為結果的高度不確定,企業家仍然敢于掠過國內市場而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充分表明其行為的冒進性和對行為結果的承受力。因此,這種風險偏好型的人格特征與中小型企業直接進行國際化的探索具有正相關的聯系。
(二)創新型人格稟賦的影響
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使命就是創造性的破壞,這種創造性在中小企業的創業階段表現更加顯著。如前所述,“天生國際型企業”擯棄了被長期認為行之有效的國際化路徑而另辟蹊徑,這是資源調配上的全面創新性行為。中小企業的最大資源劣勢是財務資源的缺乏,它們不僅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擾,而且通常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財務資源上的弱勢不僅阻礙中小企業在技術資源、市場資源上的獲取,而且在人力資源、組織資源上亦處于劣勢?!疤焐鷩H型企業”卻敢于走出國內市場運營的窠臼,通過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他們既可以跨出利潤日益被擠壓的國內市場,又可以越過貿易壁壘,采取國際化生產和銷售的方式或建立企業的海外銷售渠道,其創新的過程是調整原有的資源,并與國際化后獲取的市場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及網絡資源進行重新配置。
企業家所具有的創新素養對“天生國際型企業”的影響在于三個方面:其一,營銷創新,其主要表現在對目標市場的選取和營銷方式的選用方面,如果公司的優勢在于服務優勢,就會只針對大公司無暇顧及的利基市場進行產品供給,對于目標市場的選取存在很大的創新性;其二,物流管理的創新,其涉及到供應鏈網絡的設計方面問題,只有在組織上進行創新,才能組織管理適合海外發展的供應鏈伙伴網絡;其三,技術(包括工藝)上的創新,對于擁有如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的企業家尤其需要創造利于創新的內外部環境,以確保這一競爭優勢的持續。
(三)知識學習型人格稟賦的影響
企業家的知識學習型人格稟賦不單指企業家的某項專業素養和管理組織能力,還包括對不斷更新的知識的接納能力,對信息的捕捉能力也屬于知識學習能力中的一種。多數中小企業的原始創業大多以企業家憑借自身的直覺來發掘市場機會,這種直覺是包括企業家的見識和經驗在內的潛在累積,這種累積的實現就是通過認知的途徑。“天生國際型企業”對于企業家的知識學習能力要求頗高,尤其在對信息的捕捉方面需要具有超強的能力,一方面企業家需要能夠獲得關于“心理距離”較遠的目標國家的政治、法律、社會、文化和商業環境的認知,另一方面,企業家還需要有充分的關于目標國家的目標市場的認知。認知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過去的工作經驗、媒體、展會(洽談會)外,企業家所有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人緣關系也一樣為海外市場的開拓提供認知的途徑?!疤焐鷩H型企業”的決策者是在不斷的外在信息的甄別過程當中把握契機的。
四、企業家精神對“天生國際型企業”的影響機制啟示
(一)國際化的企業家精神需要制度創新的激勵作用
企業家精神有助于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創業,但現有的制度卻缺乏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激勵更多的具備潛在質素的企業家進行國際化創業。第一,具有潛質的未來企業家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目前我國主板市場的進入門檻過高,中小企業由于達不到國家規定的上市規模,亦很難通過證券市場上市融資,只有通過效率較低的自有資金的滾動積累或民間籌資等方式,因而喪失了國際化發展的機遇,其結果是具有風險偏好型人格稟賦的優質企業家人才被阻隔在融資通道之外;第二,缺乏有關激勵企業家人才進行跨國經營的政策扶持體系,現有的政策更多向大型的或國有企業傾斜,一些政策壁壘,如利率、外貿、財政、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制約也限制了中小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具有創新型人格稟賦的企業家人才受到多方的制約;第三,現行的教育制度、學習氛圍導致企業家人才成為稀缺資源,企業家人才認知的渠道有限、信息閉塞,有關海外市場的財務審計、信息咨詢、法律法規等的服務機構缺乏專業化服務內容,因此企業家人才的創新精神、認知能力亟待提高。
綜上所述,對企業家海外創業的激勵機制需要制度上的創新,如未來建立的國內證券投資二板市場將會為高新技術、前景看好的中小企業提供一個融資的平臺;國家的優秀中小企業財政補貼政策導向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障礙。然而,一個全新的激勵制度體系需要財政、金融、利率、外貿、法律、信息、物流、保險等所有相關制度的密切配合。此外,除了制度上的激勵,傳媒也應當作為制度激勵的補充工具。企業家人才的自我實現目標不僅僅包括經濟利益的收獲,還包括成就感及對社會地位的渴望,主流媒體如能引導新的價值觀,如調動未來的國際企業家的歷史使命感、民族精神情結等,將對致力于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家人才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二)國際化的企業家精神需要完成非理性到理性的過渡
在“天生國際型企業”的創業初期,企業家精神對于企業的生存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如前所述,企業家的風險偏好型人格稟賦、創新型人格稟賦和知識學習型人格稟賦均對“天生國際型企業”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如果說中小企業家能憑借自身對國際市場的敏銳直覺而進行跳躍式的國際市場開拓,那么,可以預見的是,他們無法僅僅憑借那些非理性的自覺因素在更為復雜的國際化競爭系統中發展壯大。當企業的邊界進行跳躍式擴張而實現國際化經營后,高速成長的企業可能會緊接著步入低速成長期甚至停滯期,即出現彭羅斯效應,因為企業家精神的管理模式有可能不再會有效地對其內外部資源進行配置,進而會成為企業繼續成長的約束因素。因此,企業家精神需要完成從非理性到理性的過渡,只有如此,“天生國際型企業”才能在國際市場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天生國際型企業”若要在國際市場中求得進一步發展,第一,企業家在國際市場中需要進行持續不斷地知識更新,通過對這一市場的持續認知可以提高對未來無處不在的風險的處理能力,如預料、評估、檢驗、吸收及彌補風險的能力,雖然企業家的風險偏好型人格是國際市場開創的關鍵,但在國際化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應當控制不必要的風險,增強對風險的耐受性。第二,企業家應保持創新精神,并使整個組織逐步完成從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持續的創新能力的轉化[7],因為在國際化的市場當中,企業既面臨著各國競爭者的競爭模仿又受到國際大公司的競爭圍剿,企業只有致力于將創新精神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才能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保持不敗之地。最后,企業家精神應當逐漸過渡為企業的精神,使個人人格稟賦根植于企業的正式制度安排當中,并形成企業的文化,才能在國際化的競技場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Knight, G.A. & Cavusgil. S.T. The Born Global firms: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1996, 8, pp11-26.
[2]Oviall, B.M. & McDougall, P.P.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5, 25(1), pp45-64.
[3] Oviall, B.M. & McDougall, P.P. Global Start-ups: Entrepreneurs on a Worldwide S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5, 9(2), pp30-43.
[4]Johanson, J. & Vahalne, J.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 Studies [J]. 1977, 12 (3), pp305-322.
[5]Etemad, 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 Ground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Overview [J].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4, 21(1), pp1.
[6]汪巖橋. 論企業家精神的系統模式[J]. 2005,Vol.44, No.2, pp135-137.
[7]Sharon, A. & Barney J. How Entrepreneurial Firms Can Benefit from Alliances with Large Partner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1, Vol.15. No.1 pp145.
作者:王海萍 文章來源: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