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各高校會計專業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學生就業問題日漸突出,人們發現,我們培養的“產品”往往是不能用的,這發人深省,意味著會計教育函待改革。
一、高校本科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反思“產品”的生產過程,即高校會計教育的過程,雖然各高校對此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提高教學質量,嚴格考試制度等,但仍然存在一些實質性的、亞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設置較細我國高等院校的會計教育改革是從會計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入手的。
各院校的會計專業設置具有明顯的政府導向性,如在最初會計學專業基礎上增設的審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國際會計專業、往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等。從目前來看,以東北財經大學為例,名實不符的國際會計專業已經取消,審計專業也已取消,保留有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另外為與國外聯合辦學,還設有CGA和加2(國內學習兩年、國外學習兩年)專業。深入分析,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與財務管理專業都是應國家的一時之需而設立,且二者都是從會計學專業分出來的,因此他們有著相同的會計主干專業課;從這個角度來看,設置的理由似乎不充分。再看CGA和2加2形式,與國外聯合辦學,這兩種形式順應時代的潮流,屬于開放式辦學形式,有助于人才的培養,問題在于前者不負責對外學校的聯系,而2加2形式下的學習,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并不牢固,因此CGA和2加2均面臨挑戰。
二)專業課程設置缺乏獨特性以東北財經大學為例,會計學專業、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和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如下表
所縱觀不同專業和方向的課程設置,我們不難發現:(1)由于財務管理專業設立的財務管理概論和公司理財采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因此共同涉及的課程有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四科從成本管理會計的教材內容來看,實質是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合并,因此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沒有任何獨特之處;(3)從整體來看,共性的課程多,不同的僅僅是學時安排、選修與必修、教材采用的差異另外具有專業特點的與其它不同的主干專業課所占比例極小,會計學專業的比例為零、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為25%、財務管理專業為12.5%。難怪有的學生會提出疑問“我們的專業與其它有什么不同?”。
三)教材內容交叉重復會計主干課程教材內容交叉重復是各高等院校的通病,主要表現為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的交叉,如變動成本法、短期決策、標準成本制度、責任成本、作業成本法等;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交叉,如貨幣時間價值、長期投資決策、經營杠桿、資金需要量的預測等;財務會計與成本會計的交叉,如期間費用的核算;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的交叉,如三張財務鄉良表的分析。課程內容交叉重復既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等待解決。
四)理論脫離實際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學生,二是教師。從近兩年的人才供需市場來看,用人單位常常要求有實際經驗,而這恰恰是我們的“產品”的薄弱之處;另外從教師來看,大多數教師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任何職業經驗,不切實際的閉門造車在所難免,而會計又具有很強的實務性,因此教師授課時不生動也不足為怪。
二、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目標的確立
高校本科會計教育改革不能盲目,必須與會計教育目標相結合。然而,會計教育目標雖然是理論界多年研究的熱點問題,但至今仍未規范。如果在此種狀態下進行會計教育改革,則改革中的茫然、甚至不合理將在所難免,因此,明確高校本利會計教育的目標是會計教育改革的關鍵。
一)確立會計教育目標的依據確立會計教育目標應首先明確會計的本質。當今的會計已不再是只計計算算的賬房先生,而是參與企業管理的參謀。為使會計教育生產的“產品”在實際中起到參謀的作用,其“產品”應具有預測、決策、核算、分析、控制等的基本知識和能力,這要求會計教育的重點應放在“產品”綜合素質的培養上。
其次確立會計教育目標應轉變觀念。有人認為:會計(教育)是會計師的搖籃,因此會計的培養目標是會計師。不錯,凡具有應試有幼的人,最終都能成為會計師召旦這不是會計教育的目標,否貝d各}喇交的會計教材建設就沒有必要,全部采用會計師考試專用教材即可。
這反映了一個問題,會計教育應否與會計職業應試教育等同?顯然,回答是否定的,獸城教育應培養學生具有未來自我學習與應試的能力,但不是應寶忐教育。
另外,美國的會計教育目摘觸合了我們良好的啟示。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第一號公報“會計教育的目淤中指出:“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養。”‘教導學生獨立學習的素養”。
也就是說,大學教育應注重學生未來工作育助及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職業上獲得成功。
這為我國會訓教育目標的確立提側昔鑒。結合我國的現狀,我國的高等會計教育目標也應定位于此。
二)會計教育目標的界定
我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改革研究組第四次會議認為:大專是職業培訓,本科則是素質、能力的培養,前者是專,后者是通。Iz]筆者贊成這種提法,深入分析,這種提法與美國提出的目標顯然是一致的。
筆者認為高校會計本科教育應以“通才型”為培養目標。會計教育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具體包括以下三方面:(1)知識:相關知識和會計專業性知識。前者要求涉及的知識面要廣,博覽經濟的相關學科,后者要求要專;(2)能力:文字及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信息處理技能、溝通能力、健康的體魄;(3)素質:心理素質、價值觀及職業道德。一句話,應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既有較扎實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廣泛的相關知識;既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有一定分析間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高校本科會計教育改革的設想會計教育改革應緊緊圍繞著會計教育目標進行,具體對策如下
一)淡化專業界限
如前所述,會計教育不是應試教育,因此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在畢業時,大部分學生仍未通過注冊會計師的全部考試,而這是進入會計師事務所等相關部門的敲門磚。既然稱之為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然而未通過職業考試,這怎能不使錄用部門困惑過少寸學生的擇業相當不利;另外,從市場需求來看,當時國家設立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是為了解決新崛起的事務所行業對注冊會計師人才的需要,然而事過境遷,目前注冊會計師行業似乎已近飽和,每年的用人量很少;再者,按照有關規定,設立該專業即可獲得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資金資助,這就是目前很多學校仍設立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的初衷。因此為了不使實務易昆淆,為了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動,為了不浪費國家的資財,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應予以取消。另外也呼吁有關部門,終止設立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
從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來看,會計學專業是會計學院的根本,必須設立,而財務管理專業應視市場的需求而定。以東北財經大學為例,目前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在學生入學時就已經劃分,事實上,這種劃分在短期內沒有必要。原因在于:(1)我國的企業大部分會計與財務并未分爐立灶,會計與財務合設為一個部門,因此實際中無需區分會計學專業與財務管理專業;(2)財務建立在會計信息的基瀏」上,要做好財務工作必須熟悉會計的業務,只有從會計工作學起,才能最終勝任財務的工作;(3)既然會計教育目標注重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培養的是“通才”,這種劃分也沒有必要;(4)從兩個專業開設的主干專業課來看,沒什么太大的區別,既然相同的課程較多,就沒有再區分的必要。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從長期來看,隨著財務管理地位的進一步提高,隨著財務部門的獨立,市場對財務人員的需求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區分會計學專業與財務管理專業就顯得必要,而這種區分應在學生大四時進行而不是在入學時。這主要基于主干專業課大部分相同的考慮。因此建議在學生大四的上半學期,各自開設相應的實務課程及相關的專題。實務課程應以案例分析為主,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相關的專題應闡明各專業的理論與實務的前沿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不同專業的獨特性。
從CGA和2加2來看,與國外聯合辦學是一種發展方向,但聯合辦學不能盲目,學校應該為學生安排好學習的每一步。CGA形式要求學生修完指定的課程后,還需事前自己聯系外方學校,一旦聯系失敗,學生將無所適從;另外從CGA的實質來看,其性質類似于國內的注冊會計師考試,修完所規定的課程,僅僅獲得類似于職業CPA割式的資格證書,這與會計教學目標相背離。顯然CGA專業不可取,應該取消。2加2專業形式較CGA形式要好得多,它能彌補CGA的缺陷,不需要學生獨立聯系外方學校,而且獲得的是中外承認的本科文憑,但這種形式要求學生一邊忙于指定課程的學習,一邊忙于應付語言考試,學生的壓力相當大;另外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加2專業課全部采用原版教材授課,限于教師的水平以及原版教材的難度,學生吃不透其內容,掌握的專業知識很不扎實。有鑒于此,筆者認為一是在學習原版教材前,學生應首先學習會計學專業的相關課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以便為原版教材的學習奠定基礎;二是將2加2改為加2,增加一年的學習時間,這樣一方面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能有充裕的時間準備語言考試,以便能夠順利過關。
需要說明的是,會計專業的設置具有靈活性,而這種靈活性應與市場的需求相匹配,當市場急需某一專業時,應及時跟上市場需求的步伐。
二)出精品教材
事實上,會計的面本身就窄,如果將其專業細化必然會造成內容的重疊,因此筆者贊成淡化專業。在此前提下,各高等院校應編寫出高質量、高水平的教材。為此首先應解決教材內容交叉重復的問題。
從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來看,筆者認為,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管理會計的前身是成本會計,而管理會計的發展又標志著成本會計內容的拓展;另外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是同質的。因此建議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合并。
從成本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來看,前者應側重于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后者則側重于資金本身的活動;另外二者的具體對象是不同的,l3]前者是指成本及未來動態的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后者是指過去及未來靜態的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基于此,筆者將貨幣時間價值、長期投資決策、現金預算、專門決策預算、經營杠桿以及資金需要量的預測等劃歸財務管理;而將經濟批量、存貨、短期決策、銷售預測、利潤預測、經營預算、預計三張步民表劃歸成本管理會計。
從財務會計與成本管理會計來看,期間費用是交叉的焦點。筆者認為期間費用核算應劃歸財務會計。
原因是:費用乃理論界公認的財務會計核算的六大要素之一,而期間費用則屬于此范疇,為了保持財務會計各核算要素的內容完整,期間費用的核算自然應歸入財務會計。
從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來看,實際中的財務分析側重于報表分析,其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財務管理中的財務分析則較為淺顯;另外考慮到財務管理僅側重于資金本身的籌集及運用等管理活動,因此建議報表分析全部劃歸財務分析。
實際中,學校應在精品教材的編寫上下功夫,所編寫的教材應基本理論全面,基本方法深入淺出,體系完整,內容深入。另外,一本好的教材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不斷的修訂是必不可少的。各高等院校應定期修訂教材,以確保教材內容的時效性,否則過時的教材將無法使學生面對實際。
需要掃惹的問題是:如果某高校保留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兩個專業,筆者認為不同的專業用不同的教材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會計的知識面很窄,每一個學生都應掌握會計各主干專業課程的相關內容,包括基沼臼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成本管理會計以及高級財務會計。學校應在精品教材的編寫上下功夫。
三)增加案例教學
要使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案例教學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而案例教材的匾乏是各高等院校的共同間題。從現狀來看,綜合題拼湊的案例居多,而真正體現實際的案例極少。要改變這一局面,有兩種設想一是給教師實踐的機會,即教師實習,這種實習時間不能低于一年,并脫產,實習結束時,教師應提交實習報告和案例;二是不脫產,教師利用業余時間配合有關企業的會計部門領導,做好案例的總結。
在編寫案例教材與搞好教學的同時,還應將實業界人士請進課堂。定期請一些業務熟練、實際經驗豐富、有專長的會計人員或領導,就某些特定會計問題結合實際進行剖析,生動的素材,靈活的教學形式,會提高學生分析間題的能力并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四)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
為使我們生產的“產品”有用,學生必須對企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的操作,即增加社會的實際經驗。這應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搞好各高等院校模擬實驗室的建設。模擬實驗室的主要功能是模擬財務會計的業務流程,使學生有一種身lI$其境的感覺,使其能夠較好地掌握財務會計的實際操作,為今后真正的社會實踐奠定基礎。這種實習應在學生學習財務會計課程之后進行。二是建議將學生的所有課程學習時間壓縮為三年半,最后半年是其親臨社會和畢業論文的完成時間。由于實習時間較長,一方面給予接受單位選擇學生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充分接觸實際的時間而不至于被企業掃地出門。
四、會計教育改革實施的前提條件一方面將會計界的有識之士請進課堂,各高校應設立專門用于此類的專項費用支出項目,事先預算,以確保此項工作順利地進行;另一方面為使我們培養的“產品”有用,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這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過去政府在會計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上起到了橋梁的作用,現在要使教師和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也必須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因此,呼吁政府應為案例教材的建設以及學生的實習建起學校與職業界的橋梁。
參考文獻
1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與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中國會計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 劉興云,等.中西會計教育比較研究[J].會計研究,1996,
3 牛彥秀.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內容交叉問題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