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實際的工作中,經常發現有部分企業的產品成本不均衡,時高時低,人為地調整產品成本,使產品成本失真,常見的原因有:材料質量有問題、生產停工待料、工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設備的技術性能和運轉情況、產品銷售對生產的影響以及為某種私利從客觀或主觀上虛減或虛增產品成本。怎樣才能控制好產品成本核算,使產品成本能反映真實情況呢?以下就從五個方面闡述如何正確控制成本費用支出:
1 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成本
通常情況下產品成本項目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工資、制造費用。
直接材料成本包括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設備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等,無論從物資實體還是從價值上看,材料都是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成本在產品成本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且與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的高低、員工技術水平的熟練程度、產品產量的多少都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制定目標成本指標時這是最關鍵的部分,不但要考慮消耗的數量因素,而且要考慮材料的價格因素。即:直接材料的目標成本=∑(各種材料耗用量×各種材料價格)。在現在的大多數企業采用成立專門的價格委員會,利用公開招標、比價采購、集中供應等措施對材料的價格進行管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是很有效;制定直接材料目標成本時難度最大是數量目標的制定,有關數量目標成本的制定時應在技術分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員工的技術熟練程度和其他客觀的經營環境,再參考同行業的相關信息,按產品耗用材料的類別有理有據地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目標成本。
直接人工工資通常情況是按員工與企業簽定的合同所定的工資水平,按計時或計件工資標準來計算。直接人工工資的目標成本=工作耗用時間×工資率(直接人工工資的目標成本=生產產品數量×工資率)。制訂人工工資目標成本時,工作耗用時間包括對產品的加工時間、必要的間歇和停工時間以及不可避免的廢品所耗時間。在一個正常經營的企業工資標準有一定的剛性,一旦確定,增長或降低的彈性很小。
制造費用主要包括折舊、修理費、生產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及零星耗用材料等成本支出,通常情況下在一定時期內設備的折舊是不可控因素,生產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修理費和零星耗用與產品的產量可以參照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工資支出的目標成本制訂的辦法進行制訂,維修費在對設備進行技術分析的基礎上,按照設備的管理要求,參考近幾年生產記錄、會計的有關數據合理制訂。
2 進行差異分析
會計部門進行成本核算時,應及時將實際成本與目標成本進行比較,并進行差異分析,找出差異存在的內在原因。形成差異的原因很多,但在實際工作中可歸納為“價格因素”和“數量因素”。也就是將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三部分差異分解為價格差異和數量差異。
2.1 直接材料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
直接材料的價格差異=(實際價格-目標成本價格)×實際數量。直接材料的價格差異的主要原因有:供應單位和供應價格的變化;材料的質量問題;支付貨款的方式;采購的批量等。
直接材料數量差異=(實際數量-目標成本數量)×目標成本價格。直接材料數量差異的主要原因有:材料質量的變化;材料規格型號的變化;生產的廢、次品的數量;工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設備的完好程度和運轉情況等。
差異原因分析后,需進一步落實責任,材料的供應單位和供應價格的變化、材料的質量問題、材料的規格型號等材料方面的原因應由采購部門負責,生產的的廢、次品的數量、工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設備的完好程度和運轉情況等生產方面的原因應由生產部門負責,支付貨款的方式的原因應由財務部門負責。
2.2 直接人工工資差異的計算和分析:
直接人工工資率的差異=(實際工資率-目標成本工資率)×實際工時。直接人工工資率的差異的主要原因有:企業職工工資的調整;獎金、津貼的變更;職工人員崗位的設置問題等。
直接人工效率的差異=(實際耗用工時-目標成本耗用工時)×目標成本工資率。直接人工效率的差異的主要原因有:工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感;材料和動力供應的及時程度;設備的完好程度和運轉情況等。
差異原因找出以后,需進一步落實責任,人工工資率的分配、獎金、津貼的變更、職工人員崗位的設置問題主要是勞動人事部門和工資部門的責任;材料和動力供應的及時程度是采購部門和動力部門的責任;工人的技術水平和責任感是生產部門的責任。
2.3 制造費用差異的計算和分析:
制造費用各項目中,設備折舊額在一定時期內是固定的,變動項目是零星耗用材料、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和修理費。零星耗用材料、生產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的差異分析可以參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工資的差異分析進行,找出原因,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修理費用根據設備的完好程度和運轉情況,依據設備的維護制度,參照市場情況進行差異分析,找出差異原因。
3 強化成本責任制,使責權利合理配置
一個企業的成本管理內在動力在于一種責任動力,完善它的關鍵在于強化企業的成本責任制的合理配置。只有把成本費用指標同各種考核機制掛鉤,才能進一步控制成本費用,使企業效益的責任動力機制和員工利益激勵機制緊密結合起來;同時還可利用多種增收節支的活動載體來激勵員工控制成本的積極性,把成本責任層層傳遞到每個職工,切實做到“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肩上扛指標”,變“要我管”為“我要管”,變“被動管”為“主動管”,只有這樣控制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4 加強成本核算,嚴格實施同步控制
首先,應建立嚴格的費用審核制度。一切費用預算在開支以前都要經過申請審核、批準手續后才能支付,即使是原來計劃上規定或批準,也要經過申請和批準。其次,應加強各項成本費用的日常控制,一要把好進貨關,二要把好領用關,三要把好使用關。最后應完善各項費用實際發生情況的收集、記錄、傳遞、匯總和整理工作。通過成本控制數據的收集和匯總整理,使有關管理人員可以隨時了解企業在控制期內的成本水平是否達到預算成本的要求,為合理地進行成本分析,實施成本控制提供依據。
5 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針對目前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應該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組織他們學習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熟悉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律、規章;利用財務人員交流會、咨詢會等多種形式,定期進行成本核算方面的學習,結合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情況的實際,逐步完善總賬、明細賬的設置,按照財務制度正確核算成本。
綜上所述,現代企業成本管理一直是一個突出而又迫切的問題,隨著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成本”這一主要影響企業競爭與效益的因素,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因此,應通過加大成本管理工作的力度,制訂科學合理的目標成本和利用目標成本進行會計核算,不僅有利于會計部門進行正確的核算,還有利于生產部門對指標的執行、有利于管理部門考核,更有利于決策部門決策和企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涵青《公司在創收的同時如何控制成本費用》2007年【舟山輪渡報】13期.
[2]文秋林《現代理財通論》2007年.北京研究出版社.
[3]賀文成《內部審計工作手冊》2003年.株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