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1世紀后,人類社會面對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帶來的利益相關者權益的維護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惡化與不可再生資源耗盡危機所提出的經濟發展問題,經濟全球化與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產生的各國利益的協調,以及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等問題,要求中國企業在理財時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樹立社會責任財務觀、經濟可持續發展財務觀、人力資本財務觀和國際理財觀。
一、 社會責任理財觀
(一)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責任理財觀
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對與它有著共同利益的人群或組織應盡的職責,或因過失而應承擔的賠償。具體講,就是企業對所有者、債權人、經營者、職工、供貨商、客戶、社區、國家等所承擔的職責,以及因過失對他們造成損失后應承擔的賠償。人們習慣于將企業對內部的所有者、經營者與職工應承擔的職責作為企業內部責任,而將企業對外部的債權人、客戶、社區與國家應盡的職責和賠償等視為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為什么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這是由于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離不開社會的服務與支持,企業理應為社會創造財富或承擔賠償責任。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企業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體,企業的生產既是商品的再生產又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企業具有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二重性。企業作為具有經濟屬性的組織,它要完成自已的經濟責任目標,即追求企業經濟效益;作為社會屬性的組織,它要努力實現社會責任目標,承擔維護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和增進社會福利的義務,為解決人民的教育、醫療、養老、居住等問題,貢獻企業的一分力量。因此,西方和中國某些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從單個孤立的企業出發,片面強調企業經濟屬性的一面,宣揚人的所謂自利屬性,不講企業的社會責任,只講企業賺錢,不惜損害社會、他人利益;只講企業高管人員具有經濟人的一面,不講他們同時應具有社會人的一面,并極力主張將國有企業低價或零價格轉讓給高管人員(所謂MBO)或私人;有人還在某刊物發表有關“國有資產趨于零”的錯誤文章,宣揚全盤私有化,這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實踐中是有害的。
從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看,一般把企業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具體化為以下內容:一是企業對產品質量與消費者安全的責任,主要包括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并保證在產品消費中不得發生人身安全和損害健康的事故,如因企業過失對消費者造成損失者,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賠償。二是企業對環境保護、降低資源消耗的責任,主要是完成國家下達的排污、節能降耗指標。具體包括降低能源與資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污染治理、環境恢復、廢料回收與循環利用、環保產品生產,生態建設等。三是企業員工利益維護責任,主要包括員工收入水平、員工健康安全、員工培訓、失業員工安置與員工其他福利等。四是社會利益維護責任,主要包括社會福利事業,社區安全維護等。五是維護社會穩定責任,主要包括關懷弱勢群體利益、關注預防犯罪與公共安全教育、關心公共利益與社會捐助等。六是維護債權人、政府和其他相關者利益的責任,主要包括對債權人按時還本付息、對政府財稅部門及時納稅交費等等。
財務管理是資本投入產出(收益)活動的組織,及其所形成的財務關系的處理工作。企業社會責任理財觀,是指通過企業資本運作與財務關系的協調,全面實現企業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目標,使利益相關者價值滿意化。
(二)企業應如何樹立社會責任理財觀
1.企業在制訂生產經營戰略規劃時,要把提高產品質量、確保消費者安全、企業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規則納入整個戰略規劃中,通盤考慮。在進行投資計劃時要高度重視這些方面的投資安排。如果因資金不足發生生產經營投資支出與上述社會責任投資支出之間的矛盾,企業要優先安排上述社會責任投資的需要,寧可少上一些生產經營項目,也決不可砍掉上述投資項目,這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2.要樹立安全生產第一的觀念,在財務資金配置上把保證安全生產的設施建設真正放在第一位。一些可花可不花或可少花的管理費應盡可能少花與不花,但安全生產設施建設支出卻不能少。這樣做,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而且也可避免因出現安全事故造成職工生命損失與企業更大的經濟損失,有利于企業經濟目標的實現。
3.在工資增長機制的建立方面,要構建職工工資與企業高管人員工資共同增長的機制,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做到效率與公平相給合,使廣大職工能共同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無論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都應實行基本工資、效益工資、艱苦崗位津貼和特別貢獻獎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在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保證企業職工與高管人員收入水平的共同提高。對企業高管人員按國家政策規定進行激勵與約束無疑是必要的,但必須與職工收入增長保持合理比例。
4.企業要重視必要的社會捐助和盡力支持企業所在社區的福利事業與安全維護工作,并給予力所能及的財力支持。應當看到,在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都在不斷提高,但少數人群因各種主觀原因而存在生活困難,成為弱勢群體,常要國家社保照顧,也需要企業必要的捐助。特別是面對突發的地震災害、風災、雪災等自然災害,造成人民和災區企業的生命財產重大損失時,非受災企業更應慷慨捐助、奮力賑災。企業要主動關心社區建設,根據社區建設需要與自己財力的可能,做到“慷慨解囊”,促進發展。
5.要認真履行對債權人、消費者的承諾,遵守顯性和隱性契約。企業要嚴格按照貸款契約的規定對債權人還本付息,絕不可逃債、廢債;企業應認真履行對消費者承諾因質量問題的退貨與賠償義務,以及商品售后的保修責任。企業應將這方面財力支出看成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信譽投資,充分給予保證。
6.企業應履行對國家承擔的社會責任,如按有關法律規定,及時足額上交國家稅金、教育附加費、城市維護建設費、企業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金等各項稅費;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還應按國有資產經營預算規定及時上繳產權收益,在企業重組中堅決維護國家和企業職工的利益,要與侵吞國有資產的敗類做堅決的斗爭,這是企業承擔社會責的最基本內容。
總之,社會責任理財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已形成共識,我國企業更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履行社會責任,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目標與社會責任目標的共同實現。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財務觀
(一)什么是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理財觀
19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伴隨著經濟高增長也一同出現,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對世界重大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問題進行系統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交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專題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布倫特蘭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該定義包括兩個關鍵性問題,一是滿足人們的需要,特別是世界貧窮者生活上必需的需求;二是環境的限度,即由于技術和社會組織現狀使環境滿足當代和后代需求能力受到限制的問題??傊?,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使后代人失去經濟發展的條件,從而降低生活水平。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我國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可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之一。某些新自由主義學者,他們只講企業自由發展,反對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若干意見,反對國家強制關閉嚴重污染和高耗能的小火電、小煤礦企業的政策,攻擊這些政策是“妨礙自由競爭”是“國進民退”,他們的觀點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馳。
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財觀,是指企業通過資本融通與配置,保障企業經濟全面、協調、長期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企業如何樹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財觀
1.在資本配置方面,要充分保證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節能降耗與生態建設方面投資項目的資金需要。國家早在“十一五”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就要求“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在“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又有新的要求,這是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為此,在新建設企業時,應將基本生產技術項目建設與相配套的環境保護與節能降耗項目統籌安排,反對“先生產后治理”的片面生產觀;老企業應對發生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態破壞問題高度重視,要優先安排資金,保證完成國家下達的污染治理與節能降耗指標的完成與超額完成。企業要樹立為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能只為追求眼前經濟效益而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
2.企業要高度重視研究開發與技術改造投資,保證企業擁有持續發展的后勁。眾所周知,企業的主導產品與主導技術都具有生命周期,有一個誕生、成長、成熟、衰老和被淘汰的過程。如果躺在現有盈利水平高的主導產品與主導技術上睡大覺,不思進取,一旦產品與技術被市場所淘汰,企業也就面臨生存的危機。因此,企業一定要克服短視觀念和短期行為,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要制訂企業長遠發展規劃,不斷投資研究與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要有一批儲備的產品和技術,一旦原有主導產品與技術被淘汰,有新的主導產品與技術去替代,使企業永葆青春。
3.企業要高度重視取得長期性資金的渠道。前面提到的進行環保與節能降耗項目的投資、研究開發與技術改造的投資與人力資本的投資,都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去加以保證。企業擁有長期性資金供給渠道,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正如因人體具有不斷造血的功能,才能健康長壽一樣。因此,企業要在維護長期資金供應渠道上下功夫。一是要不斷提高企業可持續盈利能力,增加企業內部資金積累,這一資金來源渠道具有穩定性和風險小的特點;二是對債權人保持良好信用,做到不隨意改變借款用途,保證按時足額還本付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三是采取正確的股利政策,兌現對股民的回報,使廣大投資者能分享企業經濟發展的成果,維護企業良好形象,使增發新股能順利進行。企業應堅決克服盲目“圈錢”、隨意花錢造成投資失誤、有盈利而不給股民分紅的錯誤籌資觀念。這些短視行為無異于自毀財源,遺患無窮。
三、人力資本財務觀
(一)什么是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理財觀
早在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就指出,勞動力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他說:“勞動力的有用屬性,即能創造棉紗和皮鞋的屬性,不過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因為勞動必須在有用的形式上支出,以便形成價值。決定的事情,是這種商品的獨特的使用價值。它是價值的源泉,而且是比它本身更多的價值的源泉”,馬克思又指出:“另一方面,轉化為勞動力的資本部分,卻會在生產過程中變更它的價值。它會再生產它本身的等價物,并生產一個超過部分,一個剩余價值”。這就是說,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物化勞動只能轉移價值,只有活勞動(勞動者勞動力的使用),才能創造新價值,是價值創造的源泉。馬克思關于勞動力是價值創造源泉的天才思想,是西方近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其著作中,將企業資本區分為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并指出:“人力資本是一種嚴格的經濟學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種資本,是因為它是體現未來的收入或滿足,或未來收入與滿足的來源”。在實踐中,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某些高新技術企業中技術發明者以知識產權折價的方式入股企業,與貨幣資本所有者共同成為企業所有者,使人力資本以價值形式生動的表現出來。
從馬克思和舒爾茨的論述,以及技術入股的實踐可見,人力資本可理解為勞動者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生產經營中,并能給企業帶來新增價值的知識和技能的價值的貨幣表現。人力資本是企業各種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對人力資本的研究,是經濟學科與管理學科的重要責任。
人力資本理財觀,是指通過企業人力資本的合理形成、優化配置與有效使用,實現利益相關者價值滿意化。
企業樹立人力資本理財觀,應當全面界定人力資本的范圍,明確企業人力資本的類型。企業人力資本按其在再生產中的作用不同,可分為經營型人力資本(高管人員)、管理型人力資本(一般管人員)、科技型人力資本(技術人員)、生產型人力資本(生產員工)。盡管各類型人力資本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分工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應擁有“企業剩余索取權”,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人力資本的合力,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滿意化。某些新自由主義學者認為,企業經營者從事復雜勞動,承擔了很大的經營風險,屬稀缺人力資源,所以經營者才擁有人力資本,除獲得高額工資和獎金外,還應以期權與期股的方式去參與企業稅后利潤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權,而企業廣大職工不擁有人力資本,不具有剩余索取權,他們這種觀點不僅與馬克思和舒爾茨的理論相背離,而且與事實相違背。在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企業職工已變成知識型工人,他們擁有勞動與管理訣竅等無形資產,他們時常面臨失業風險,東南沿海出現的“民工荒”表明技工資源稀缺,按照新自由主義學者的上述理由,企業職工理應擁有人力資本,擁有“剩余索取權”。
(二)企業如何樹立人力資本理財觀
1.要對人力資本進行科學估價。無論人力資本的形成、使用和參與收益分配,都要以各類型人力資本的價值計量為前提。企業應根據生產經營特點和不同類型人力資本的貢獻,采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評估。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人力資本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和收益現值法等,使用這些方法應充分聽取企業員工的意見,聘請專業人員進行這項工作。
2.要注意優化人力資本結構。企業要按照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各類型人力資本的投入,保持合理比例,不能有的多,有的少,出現比例失調,造成浪費與短缺并存的局面。在企業招聘和引進人才之前,要由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與財務部門共同作好定崗、定員、定酬的基礎工作,按需定崗、按崗定人、按崗定酬、按人簽約。在引進人才時,可采取長期聘用與短期聘用相結合的方法。有些為完成某項目需用的人才,也可采用項目聘用制,項日完成后不再續聘。
3.要重視人力資本的追加投資,促使人力資本內涵擴大再生產。對本企業的員工,要通過出國進修、外送培養、內部培訓等方式,提高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水平。這些方面可能增加不少資金投入,但隨著人力資本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帶來的價值增值潛力是巨大的。
4.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應設立企業“職工股”。企業應在對本企業各類人力資本科學估價的基礎上,按不同權數設立企業職工股,職工股只做為內部利潤分配的依據,不能上市流通,也不能內部轉讓。這樣,可以構建企業職工收入與企業利潤共同增長的機制,從基礎上做到企業收益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相結合。
5.要科學地進行人力資本業績評價。企業激勵約束制度的執行,是建立在科學的業績評價基礎之上的。人力資本業績評價,主要包括確定科學的考核指標與考核方法兩個方面的內容。企業要按不同類型人力資本的特點,建立因人制宜、切實可行的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要先進可行,讓企業員工經過努力都能完成,并在一定時期保持相對穩定,不要“鞭打快?!?;考核方法要具體,對企業職工完成考核指標的過程和結果能如實反映。
總之,企業要以員工為本,貫徹人力資本理財觀,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聰明才智,使企業發展充滿活力,長盛不衰。
四、國際理財觀
(一)什么是國際理財與國際理財觀
縱觀當代世界經濟,知識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擋,隨之而來的是一批大型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的脊梁,資本市場一體化趨勢越益明顯。中國從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到2006年12月止,五年的過渡期已經結束,外國大公司與大金融機構已蜂擁而來,中國企業面臨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發生在2008年10月由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僅對美國和西歐經濟發達國家造成重大破壞,也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這種新形勢下,企業的理財視野應超越國內的范圍而擴展到全世界。中國應盡快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力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對廣大中國企業而言,應盡可能利用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的有利條件,積極而謹慎地進行跨國投資與籌資,跨國引進人力資本,加強國際金融風險監控,搞好國際稅收籌劃,通過國際理財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企業應積極貫徹國家有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減少國際金融危機給企業可能造成的損失,保持企業平穩較快發展。
國際理財觀,是指企業通過跨國籌資、投資、收益分配與資本重組,實現國內外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滿意化。
(二)企業如何貫徹國際理財觀
1.要做好國際財務戰略的選擇。企業要洞察國際經濟波動周期的變化情況,分析國際總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變化,制定正確的跨國投資戰略與籌資戰略。一般而言,當國際經濟處于高漲時期,或世界政治與軍事形勢相對穩定時,企業可采用擴張型財務戰略,大膽進行跨國投資與籌資活動;當國際經濟普遍進入低迷時期,或世界政治、軍事形勢相對動蕩時,企業應采用緊縮型財務戰略,縮小跨國投資與籌資規模,甚至將部分資本轉移回國;當國際經濟處于復蘇階段,或國際動蕩的政治、軍事形勢有所好轉時,企業可采取穩定型財務戰略,逐漸增加跨國投資與籌資,為推行擴張型財務戰略作好準備。為了做好國際財務戰略的選擇與相機轉換工作,企業應不斷提高對國際經濟、政治、軍事形勢發展變化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決策水平,減少決策失誤。
后金融危機時期,西方國家某些大型公司面臨破產邊緣,資產價格低廉,其中不乏技術先進型企業與資源型企業。因此,在充分做好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我國有實力的企業可以抓住機遇大膽參與外國公司重組,進行收購、控股或參股。
2.要做好國際財務風險的控制與化解工作。國際理財環境的高不確定性,使國際財務風險遠高于國內財務風險,這要求企業高度重視國際財務風險的控制與化解工作。一是企業要做好國際財務風險的評估,對進行跨國投資與籌資的風險大小做到心中有數。對評估為財務風險大的跨國投資與籌資項目,應在有周密的防范措施以后才能“拍板”,否則應該放棄。二是在跨國投資時要正確處理實業投資與虛擬資本投資的關系,要以實業投資為主。在進行虛擬資本投資時要處理好基本金融產品投資(外國國債、企業債券、股票等)與衍生金融產品投資(期權、期貨、貨幣掉換等)的關系,多選擇風險較小的基本金融產品投資,嚴格控制衍生金融產品的投資,并做好“套期保值”。三是企業要做好國際財務風險的利用。企業要通過各種合法的渠道與方式全面了解國外投資與籌資對象的詳細情況,以及所在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形勢,善于從風險中看到機遇,從而在別的企業不敢涉足或遲遲未能涉足的國家與地區進行跨國或跨地區投資與籌資,取得較高的風險收益。四是在遇到事先未完全預見的國際財務風險時,特別是面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時,要頭腦冷靜,處變不驚,敢于對抗風險,對國際財務風險盡可能加以化解。例如,果斷停止跨國投資與籌資項目,主動申請股票與債券回購,或者變賣已形成的部分資產,將資本轉移回國;動用預先提取的彌補損失準備金等,盡可能減少損失。五是進行風險轉移,對某些無法規避的國際財務風險,企業高管人員應事先購買相關國際保險,在風險損失發生后由保險公司賠償,防止出現企業財務危機。
3.跨國公司應加強外匯收支的監控。按照新《外匯管理條例》,企業經常外匯收支權限進一步擴大,其風險責任也隨之增大。企業在外匯結算幣種的選擇上,應正確預測匯率變動趨勢,做出正確決策,避免匯率損失。在外匯風險控制方面,應采取簽訂外匯保值條款、進行銀行遠期外匯買賣和利用借貸投資等手段,規避或減少外匯損失。
4.企業要認真作好國際稅收籌劃。國際稅收籌劃是在遵守投資與籌資東道國稅法和有關法律的前提下,通過財務分析和納稅計劃安排,使企業國外總體稅負水平最小化的一項財務管理工作。要搞好貨物進出口國際稅收籌劃,要求企業(特別是財務高管)充分了解東道國的稅法和相關法律精神,了解東道國所鼓勵的進出口貨物、服務和知識產權,將東道國的稅收導向和企業的生產、銷售與服務的結構盡可能地協調好,多進出口東道國征稅稅種少、稅率低的產品與服務,少進出口東道國征稅稅種多、稅率高的產品與服務。尤其要重視對方有減稅免稅收政策照顧的產品與服務的進出口。在進行跨國投資時,要充分了解東道國對投資于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稅收優惠(減、免、抵扣、稅收返還)政策,選取既有稅收優惠又有較高投資收益率的項目進行投資。在進行跨國籌資時,要充分了解在東道國發行債券、股票或進行銀行貸款的稅收政策,選擇籌資成本低的渠道與方式進行籌資。在跨國投資的收益分配方面,企業還應充分了解東道國對資本利得和股息紅利的稅收政策與匯回中國有無限制條款等有關規定。企業要在全面了解跨國進出口、投資、籌資的稅收政策與投資收益匯回我國的自由度的情況后,進行綜合稅收籌劃,力求取得更多的節稅效益,提高企業收益水平。
總之,進入21世紀的中國企業,應牢固樹立社會責任財務觀、經濟可持續發展財務觀、人力資本財務觀和國際理財觀等科學理財觀,自覺抵制資產階級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為祖國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