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探究
方強
內容摘要:圍繞黨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六大特征,本文對 “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研究本著宏觀、客觀、直觀相結合的原則,用指數來反映指標體系,用指數或用特征指標來反映分類指標,整個指標體系構成的指標選擇少而精,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的要求出發,從近年來我國改革發展實際取得的成績方面去總結,從未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去思考、去深化發展,力求為各界提供一個可以觀察社會和諧發展的評判視角。
關鍵詞: 和諧社會 評介指標 研究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建立在全面小康社會基礎上的“和諧社會”,而不是建立在貧窮落后基礎之上的“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發展基礎上的“和諧社會”,而不是建立在停止不前基礎上的“和諧社會”。只有經濟發展了,社會發展了,全社會的和諧才有可能,才能解決好社會的公平問題,解決好城鄉差別問題,解決好社會的保障安全問題,才能體現出社會的公平、民主、法制,體現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小康、自由和平等。本文試圖從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社會公平、生存環境和享受發展五個方面,探索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一、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情況,必須要有一個明確而量化的指標體系。在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以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人和環境的和諧為基礎,而遵循以下原則:
(一)系統性
和諧社會是一個綜合體系。它包括從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工業;從農村社會過渡到城市社會;從不太完善的民主社會過渡到較發達的民主社會;從傳統文明過渡到現代文明。不僅強調經濟因素,也要強調社會轉型、民主化進程的提高和文明層次的提升。因此,和諧社會是一個廣泛、綜合、系統的范疇。它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和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和諧社會標準必須體現這種系統性,各個指標之間,要形成有機、有序的聯系,從多方面反映和諧社會建設的進展情況。
(二)以人為本
傳統的發展觀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質財富的增加、速度增長等方面,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無疑,經濟增長是重要的,但是,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發展是一個無限延續的、連續的過程,發展是多元的,既包括經濟增長,又包括社會、科技、生態環境的建設與發展,它們互相促進,互相聯系。歸根結底,一切發展是為了人,為了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不僅是衣、食、住、行、學、玩等生存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生態環境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這是新世紀以人為本的現發表展觀。評價和諧社會建設進程情況的指標體系,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三)可比性
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既要符合國情,能反映中國和諧社會發展的實際,也要考慮能進行地區之間的和諧社會水平的比較,既可以縱向測算一個地區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又可以橫向比較不同地區和諧社會水平的差異。
(四)易操作性
指標的本質在于給具體的事物以明確的規定性。度量和諧社會的指標體系,應盡量簡單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盡量少的指標反映盡量多的內容,同時便于收集和計算分析。構建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復雜的、模糊的和諧社會變為可以度量、計算、比較的數字,以便為制定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及方針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據。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所選擇的評價指標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則會使指標體系十分繁雜,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靈。因此,合理地、正確地選擇有代表性、可比性、獨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標是構建高效、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關鍵。
二、指標選擇注意事項
在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時,除了遵循上述原則外,還必須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一)指標的權重
綜合指標的構建,可以克服單個指標信息反映零散、不能給人以整體印象的缺陷。但綜合指標的構建牽涉到各指標的權重問題。在構建和諧社會綜合評價指標時要依據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以及各指標反映這些本質特征的程度而給予不同的權重。
(二)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的銜接
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互為依賴的又相互獨立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基礎,沒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作保證,構建和諧社會就成了空中樓閣,無從談起,即使構建成了,也是不穩定的、不牢固的。同時,和諧社會又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更高層次的釋解,內容更全面,范圍更廣泛。因此既不能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同于和諧社會,又不能將再者之間完全分裂開來。
三、和諧社會的綜合評價指標
(一)經濟發展指數
1、人均GDP
(二)生活質量指數
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4、城鎮居民住房建筑面積
5、恩格爾系數
6、平均預期壽命
(三)社會公平指數
7、城鎮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
8、農村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
9、基尼系數
10、貧困發生率
11、社會結構指數
(四)生存環境指數
12、環境質量指數
13、社會治安綜合指數
(五)享受發展指數
14、信息技術普及應用指數
15、平均受教育年限
四、和諧社會指標的具體化與評價思路
(一)經濟發展指數
1、人均GDP
十六大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 2020年力爭比 2000 年翻兩番”,據此發展速度推算,到 2020 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3000 美元,達到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3000 美元確定為全面小康的經濟標準。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性標志。從和諧社會的本質考慮,人均GDP應當高于全面小康的經濟標準,至少應在3500美元以上。
由于GDP是較為全面反映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水平的高低。因此,用人均GDP來反映一個地區或國家和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水平、速度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指標。
(二)生活質量指數
2、城鄉居民收入
城鄉居民收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從近年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測算來看,部分地區差距較小,有些地區差距較大。但考慮到中央及地方最近幾年來加大了對居民收入增加的力度,特別是農民增收的力度,未來一段時期,農民收入的增長將會明顯快于 “十五”時期。因此,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定為2500美元和1500美元,既高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符合當前形勢發展的趨勢,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城鄉居民住房建筑面積
參照世界各國人均居住情況,并考慮到我國人多地少等基本國情,人均居住標準不宜定得過高(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居住建筑面積以不低于 25 平方米/人為宜。
4、恩格爾系數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的標準,同時為了與人類生活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一致起來,這里將恩格爾系數定為50%與40%。
5、平均預期壽命(e0)
在通常情況下,平均預期壽命(e0)的提高速度與其水平的高低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當預期壽命較低時,預期壽命提高的潛力較大,提高速度一般較快,也較容易;而當預期壽命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其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就大大減小,提高速度放慢,也較為不易。例如,在平均預期壽命只有 40 歲的基礎上提高 1 歲與平均預期壽命已高達 75 歲的基礎上提高1 歲,其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利用預期壽命來構造相應的指數時,吸收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關于預期壽命指數的構造思想,并對其進行了必要的改進,而在此提出了修正預期壽命指數的概念。
(三)社會公平指數
6、城鎮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指數
主要是包括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失業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目前城鎮居民社會保障的對象主要是限于城鎮戶口的居民,許多進城工作的農村居民沒有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從構建和諧社會角度出發,社會保障的對象應該是城鎮常住人口。因此,這里反映的應該是城鎮居民全社會口徑。
7、農村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指數
主要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理論上講,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應當覆蓋所有應該納入保障體系的所有農村居民,但考慮與城鎮居民社會保障覆蓋的口徑的一致性,這里的保障對象仍然應用常住人口,而非登記戶口。
8、基尼系數指數
基尼系數主要是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雖說,理論上的基尼系數可以達到 1,但這在實際社會中是不可能達到的。除個別地區外,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基尼系數都介于 0.2-0.6 之間(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3)。鑒于目前世界各國基尼系數的實際狀況,將基尼系數的最大值確定為0.60。
9、貧困發生率指數
和諧社會就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能過上小康富裕的生活。因此,貧困發生率(或生活小康人口比例)是反映和諧社會建設進展情況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標。在鹽城市貧困主要是指生存資料相對不足,也即絕對意義上的貧困。這里,和諧社會的貧困發生率定為不高于5%。
10、社會結構指數
社會結構指數主要包括城鎮人口比例指數和勞動力就業結構指數。主要反映一個地區城鎮化水平,體現經濟的發展狀況,同時又反映一個地區勞動力的結構、就業狀況。
“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的提高”是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于人口城市化方面的目標。依據世界城市化發展狀況及未來的可能變動趨勢,同時結合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城市化率的和諧社會標準定為不低于 55%。
一個地區非農就業比例的高低,不僅反映該地區產業結構的現狀,更重要的反映該地區就業的狀況,也間接的反映了該項地區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四)生存環境指數
11、環境質量綜合指數
包括全年環境空氣良好天數達標率、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和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按照建設全面小康要求,環境質量指數要達到80%以上.
12、社會治安綜合指數
有沒有安全感,關鍵看社會治安的狀況如何,既要看刑事案件的發生率如何,又要看發生的命案能否百分之百的偵破,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到生活環境的改善,關系到創業環境的改善。在這里反映社會治安狀況主要用當年發生命案偵破率、當年八類刑事案件發生數兩個指標。
(五)享受發展指數
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惠及全體人民,是體現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內容。人們享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體現在對生活質量更高層次的追求上。既有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有自身發展上的追求。對此,用信息技術普及應用指數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來反映人們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狀況。
13、信息技術普及應用指數
包括有線電視網家庭接通率、每萬人互聯網用戶數、百戶家庭計算機擁有量、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
有線電視網家庭接通率主要是反映有線電視網覆蓋能力,反映傳統信息設備現代技術的普及程度,從發展的角度看,接通率目標值達到60%是正常的。
每萬人互聯網用戶數反映互聯網的使用情況,更反映了居民使用新的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到2005年底,我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12000萬戶,到今年底將有可能突破20000萬戶。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未來10年到15年,是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穩定期,按照中等發達國家互聯網的發展規律,互聯網接通的前5年,是互聯網發展的高峰期,進入穩定期后,增長速度放緩,對我國而言,未來15年互聯網用戶數平均以10%的增長速度發展而進入飽和期,預計每萬人互聯網用戶數將達到5000戶。
百戶擁有計算機數主要是反映全社會計算機的普及程度,按照我國前25年的發展分析,未來15年,計算機不應是普通家庭的奢侈品,因此在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上百戶擁有計算機數應在60臺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百戶家庭電話擁有數主要是反映全社會通信的普及程度和規模,包括所有固定電話、小靈通和移動電話。以單獨使用的號碼為計算數量,不包括房間內部聯接的分機。上述四項子指標指數的計算按照相對化處理評價方法進行計算。并分別按20%、30%、30%、20%的權重加權計算信息技術普及應用指數。
14、平均受教育年限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建國55年來,經過努力,已經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平均每7年是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約10年時間可以使全體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1.25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自身的要求逐步升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已成為自身的內在動力。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將人口平均教育年限定為13年。如何圍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及任務,建立一整套評價諧社會的指標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也是理論研究工作需要面對的一大課題。
作者:方強 文章來源: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