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職教育與經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教育的國際化。會計是國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專門人才直接服務于國際貿易,會計人才的培養,備受世界各國教育界和產業界的關注,隨著我國教育市場的開放,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的引人,將使我國高職會計教育面臨激烈的競爭和嚴峻的挑戰。
1.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現階段高職會計教育培養目標被界定為應用型高級會計專門人才”。據統計2001年,全國14所重點大學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會計教育目標定位”專題調查中,7個選項,調查結果l)通才(占8.5%);(2)專才(占10.56%);(3)通才+專才(占26.79% )等,沒有一個選項過半數,由此說明中國會計教育人才培養目未能反映時代需求,定位不明確。在社會經濟展對人才素質需求不斷“高移”的今天,中國職會計教育在層次與規格上處于明顯的競爭勢。
1.2,教育培養模式缺乏創新。
我國目前的會計教育仍然是一種封閉的,脫離經濟的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應用能力差,動手能力不強,高職會計教育是以學生對知識的繼承性及掌握程度作為判斷其學習標準的,專業知識面窄,知識融合欠缺,精通會計業務的,不懂財務管理:精通財務管理的,不懂財稅金融:精通財稅金融的,不懂審計,教育忽視人才培養的外視質量和個視質量,注重傳承,沒有把重點調整到學生職業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上來,對KAQ(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應用型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缺乏應有的認識。
1.3,專業課程學科化。
高職會計專業采用的是“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該體系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依托,能傳授給學生較扎實的基礎知和基本技能,其單調勝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培養,限制了學生個勝發展,不利于培養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缺乏職業基本知識遷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1.4,教學內容滯后。
作為課程的教學內容,理應由教學大綱和教材所確定,由于高職剛起步,教學大綱正在修訂,現階段高職財會類教材,沒有真正過渡到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主的體系上來,部分與中職教材內容相差不大,適合招收中職生使用的教材則幾乎是空白。教材的滯后性體現在,其一,局限了課堂教學內容的陳舊、滯后;其二,教材只是文字教材,對專業領域內的新、舊知識沒有及時進行必要的增加或刪減,電子教材沒開發。
1.5,社會未認同。
中國的學生和家長受傳統思想影響,在認識有普遍重視高等教育,輕視高職教育的傾向。然在經濟發達地區對高職認識有所緩解,但大多數地區,這一認識還未得到根本性轉變,績好的學生不愿報考職業院校,致使高職生素質一直呈下降趨勢,增加了高職會計教育難度。
2 高職會計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2.1會計領域更加廣泛。
世界經濟一體化,使會計核算和服務的范圍日益加大,人力資源會計、無形資產會計、知識產權會計、網絡公司會計、環境會計等構成了頗油生命力的嶄新會計領域。社會責任會計、股份制會計、法務會計等將在會計領域發揮自己的職能作用。國際會計、跨國公司會計的理論。隨著國際貿易業務往來將會有很大的發展。職會計‘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二,會計新型學科的不斷涌現,專業教學應重視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養成。
2.2 會計人員知識結構日趨多元化。
會計信息化以及會計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融發展,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術而且要熟悉相關學科,例如,法律、財政、金融、貿易、管理、網絡、外語、計算機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加入WTO后會計人員是兼容科技與管理知識,具有多元化知識結構和創新思維的高智能復合型會計人才。高職會計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三,會計服務業將提供全球性信息服務,要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國際會計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執業會計師。
3. 高職會計教育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3.1.前瞻性。
入世會給我國傳統會計目標、假設等帶來沖擊,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等新的會計模式建立,在中國的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沒有完全接軌的情況下,其應用領域的研究,課堂知識的傳授均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雙軌運行”造成學生執業困難。
3.2 適應性。
人才需求既有共性,又有結構上的差異,黑龍江省經濟基礎不發達,處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渡時期,高職會計教育要為本地區、本行業或本系統)經濟建設服務,在地方性、適應性基礎上,增加全球意識。
3.3 高標準性。
會計職業技術具有國際通用的特征,會計又是人才密集型行業,所以高職會計在知識、技能層次及人才素質標準方面力求規格、高標準,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3.4 靈活性。
采取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職教育、短期培訓等形式,以國內知名會計學院依托,構建中國會計職業教育集團,利用其信靈、師資強、與國際接軌快的特點,從宏觀上調國內會計教育活動,直接承擔高素質人才養任務,對外以集團化優勢增強國際合作的碼,進而開辟國外會計教育市場,實施會計教服務貿易雙向流動。
4.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戰略
4.1,國際慣例接軌,培養目標具有層次
4.1.1,會計環境變化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新求。職業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大學學習只是供其終生學習的基礎。加人WTO后,企業面的是進一步國際化的大市場,各種不確定素和風險并存;使會計處理變得日益復雜。
4.1.2科學界定會計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決定了學校的培養層次和性質,會計才的培養目標應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的“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技術和職業教育劃”構建初、中、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體系,職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是“本科壓縮型”的養目標,在技術標準上采用國際公允會計準則,在執業中不存在技術標準或信息溝通與交的障礙,規范與實施KAQ人才培養模式,使會計專業人才具有國際通才一的特征。
4.2,突出特點,強化專業課程建設。
4.2,1,課程斤發要兼顧不同生源的素質。目前至今后一段時間,我國高等職業會計教育的生源結構仍十分復雜,綜合素質差異明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針對不同生源,其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應體現出差異性。
4.2.2,加強信息技術類課程的設置。根據會計國際化趨向要求,應開設西方會計(雙語)、國際會計(雙語)、國際貿易(雙語)、國際稅收(雙語)、會計電算化、財務英語等課程,增設CPA課程(培養注冊會計師隊伍),在課程設置時,應盡量避免內容的重復。
4.2.2.1,會計電算化課程應使學生掌握對財務信急機密的防護技術及網絡經濟信息檢索技能,形成探索電子商務活動的核算能力。
4.2.2.2,財務英語教學應使學生能夠看懂西方原版會計教材,能夠用英語按國際會計準則和慣例編譯會計報表,能夠用英語撰寫財經活動分析報告,為將來的“雙語”教學作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4.2.3,教學內容要反映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力現實水平。現代的教材不能停留于文字教材還應有電子教材,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根據財政部頒部的一系列新的會計準則,隨時補充和更新原有的教學內容。
4.2.4 教師具備處理現代化信息能力。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應建立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平臺之上,開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同時,還要同步進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專業課教學中可采用“引導主體六步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等,教師要熟練地從網絡中獲取信息。
4.3 國際認證,樹立教學質量觀。
基礎理論、專業理論支持著高職人才的適應性,而專業技術則體現了高職教學的針對性,高職會計教育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在校內模擬會計環境,強化例案教學和模擬實習,運用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請會計職教專家實施遠程網上教育;校外采取廠校掛勾、所校掛勾,建立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會計實習、實訓基地,激發學生職業熱情和應變能力。不斷加強教學管理,實行彈勝學分制,在教學質復匕華取通過ISO9000質量論證,使教學質量評價取得國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