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由于其區別于企業的特定的單位性質,長期以來一直執行獨立的財務制度,并不講求效益化程度,在內部會計控制對單位管理方面能起的作用一直較為忽視,或是僅僅停留在規章制度的建設等簡單的控制手段上。但隨著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的變革,市場經濟的效益觀日益影響著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成為財務管理的一大薄弱點。本文試著根據內部會計控制的概念和內容,就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闡述,最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機制的途徑。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內部會計控制 途徑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概念和內容
內部會計控制是指單位為了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及單位經營管理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避免或降低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實現單位經營管理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性質并不復雜,經濟活動組成又與企業有很大不同,去年的中央預算改革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突出了“三套馬車”,即: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適應不同的內容,內部會計控制的關鍵點也有不同。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務管理失控
在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中,《會計法》等法規、制度沒有建立有效的貫徹執行機制從而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牽制制度、內部稽核制度、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會計工作機構、會計人員崗位設置不合理。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業務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保管人員沒有實行職務分離,或只實行職務分離,沒實行相互制約。在資金的支出程序上基本是:領導批準、出納付錢、會計做賬。此外,還存在領導多頭簽字審批的現象,重大財務事項領導個人決策,極少實行集體審議聯簽責任制度的現象。由于職權不明確、責任不清楚、程序不規范,致使職務重疊、相互扯皮,越權行事、弄虛作假,權限集中、決策失誤,造成會計工作秩序混亂,財務管理失控。
(二)會計信息失真
由于財務管理失控,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首先是有些單位的原始票據不能反映經濟業務的本來面目,人為捏造會計事實,隨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虛報冒領。會計核算缺乏合理的支撐,“源頭”失真,直接導致了會計信息失真。其次有些單位不按財務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準確進行會計核算,存在著坐收坐支,大額付現,收入不按國家規定管理,挪用、截留、轉移資金,有的隱瞞收入,有的私設“小金庫”,甚至在一些單位存在賬務處理“倒著做”的現象,逃避檢查和監督,所有這些造成財政收入流失,會計核算失真,從而產生虛假會計信息。由于原始憑證和會計核算的失真,會計報表的填制缺乏真實的基礎資料,最后必然導致財務會計報告信息失真,不能真實反映的財務收支狀況和經營成果。最后導致會計資料的完整性、合法性、正確性、一致性上失去控制。
(三)部門預算的約束力不強
近年來,財政部門把推行部門預算、強化預算約束,作為深化財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無論是人大審議財政預算,還是審計部門檢查都把部門預算的執行情況作為重要內容。部門預算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系統是行政事業單位特有的核心內控手段之一。實際上,由于財力的制約,單位的一些費用支出項目有的沒有如實列入預算;列入預算的一些項目也存在定額不足的問題,為了維持部門的正常運轉,單位通過各種途徑,想方設法尋找“可用”資金。由于單位擁有財務自主權,在預算資金的使用上,專項經費沒有單獨核算,與正常支出和公用支出相混淆,被擠占、挪用現象比較普遍,專項經費難以發揮應有的資金效益。存在經費超支掛賬現象的單位也不是少數。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使得財政監督難能到位,部門預算不能對單位的全年財務收支有硬性約束,預算執行失控。
(四)對內部會計控制認識有偏差
內部控制制度制定不切合實際,執行起來難度大;單位領導不重視內控管理,有關人員不執行相關制度,導致執行效果差;有關部門在檢查時只檢查制度的制定情況,忽略了其執行情況和執行效果,導致內控制度的制定走過場,內部控制降格為“放在抽屜里,掛在墻上”的紙介質。由此造成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增減不及時調整相關賬目,庫存現金嚴重超限額及超范圍支付,隨意核銷債權債務,接受票據不合規、財務公開不明細等。
(五)崗位設置不合理,職責不清
許多單位在形式上建立崗位負責制,但在實際工作中,職責重復,管理層次混亂,不相容崗位沒有相互分離等現象屢見不鮮。
(六)不重視對人的素質的培養
因會計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高,造成了記賬隨意、手續不清、差錯頻繁和會計資料嚴重散失。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機制的途徑
(一)依法制定統一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根據《會計法》第一章第七條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以上各級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這就從法律上明確了由財政部門主管會計工作的管理體制,財政部門主管會計工作是一種法律責任。推進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是維護財經紀律、抓好增收節支、強化財政管理職能的重要措施。鑒于目前國家還沒有獨立成文的關于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議由市(縣)財政部門設立相應的機構具體負責該項工作的組織落實。針對當地具體情況,在國家已經出臺的加強對內部會計控制的相關條款的基礎上,以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制度為載體,統一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財務會計管理控制制度》,從結構上可分二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內部會計基本規范。主要涉及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原則、內容、方法、檢查、督導和實施等。第二層次內部會計控制具體規范。主要是對各種具體會計工作進行規范。從內容上看應當包括:第一,是具體會計要素項目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如貨幣資金、實物資產、無形資產等;第二,是具體會計業務處理崗位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如出納、記賬、采購、保管等;第三,是具體會計管理崗位和管理環節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如授權、審核、驗收、付款等;第四,是具體會計業務處理手段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如手工會計處理系統和電子數據處理會計系統等。通過制定不同方面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使各行政事業單位在內控方式、技術、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形成內部會計機構和崗位設置合理、職責權限劃分明確、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各崗位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完善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通過該制度的全面實施,減少資產損失風險,切實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增強內控意識,強化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與內控責任
會計行為的主體是人。人的因素,尤其是單位負責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水準是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關鍵。要把這項工作作為黨風廉政建設、機關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財政部門可聯合組織、人事等有關部門,舉辦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財政法規及內控制度建設培訓班。使他們理解把握內部會計控制的實質,即內部會計控制不在于消除一切風險,而在于控制管理上意識到的風險的發生。內控制度的出發點是通過專門辦法建立一套防范機制,而不是單純靠會計人員的個人素質及工作經驗或一般的財務管理辦法等來保證會計資料和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通過培訓學習,提高對單位內控制度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領導干部的內控意識,得到他們對內控制度的支持和肯定,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單位負責人要把內部控制工作搞好,必須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才能真正能對本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負責。
(三)加強預算控制
各項收支應該編制預算,統一核算;預算一經下達執行,不得調整,如需追加,應嚴格審批制度;應定期反饋預算執行情況;預算執行完畢應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 考核并采取改進措施; 明確規定財政預算資金實行責任人限額審批,超出限額的實行集體審批,重大項目支出由單位辦公會議討論決定,嚴格控制無預算的資金支出。
(四)加強對財務人員的控制
提高財務人員素質,進行崗位輪換;加強對財務人員的繼續教育,重視業務技能的培訓,提高其工作能力;對財務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對財務人員進行反腐倡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