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rsch C 1964)最先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研究管理層對固定資產有關業務的處理時發現,其行為選擇是有動機的,他指出相關各方在使用報表時要分析管理者選擇會計政策的動機,這是研究管理層會計政策選擇較早的文章之一。
同年Gordon C 1964第一次做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實證文章,他認為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考慮的是各期收益的均衡化,管理層要達到的目標是在使股東滿意的前提下讓自身福利最大化[2],這種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及改變經營策略使各期收益穩步提高的假設被稱為收益均衡化假設。之后Healy C 1985)發現公司管理層會因為想要獲得額外獎金,Ifu對公司進行盈余管理和會計政策選擇,他指出公司當本期利潤水平將要達到事先制定的管理層可獲額外獎金利潤水平時,管理當局在選擇會計政策及方法時會采取有利十增加盈余的手段;但當本期利潤水平與管理當局獲獎利潤水平相差很多時,因為本期獲獎無望,管理當局會有意更多的采取降低利潤水平的盈余管理行為,從}fu為今后達到目標積蓄力量,Ifu當前者比后者超過很多時,公司則會平滑利潤,采取將本期盈余遞延至后期的盈余管理行為[3],其實該觀點證實的即是企業契約理論中的薪酬契約。
Watts和Zimmerman C 1986)根據經濟學的契約理論,進行了實證會計研究,其研究表明公司管理當局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考慮的不是穩健原則,也不是簡單的謀取會計利潤的平穩均衡,它考慮了更多的因素,比如簿記成本、契約成本、政治成本等因素。并提出了二大假設:}1)政治成本假設;}2)報酬契約假設;(3)債務契約假設[4]這二大假設的提出在口后對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研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意義,西方實證會計的后續研究也證實了會計政策的選擇是各利益相關集團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博弈的結果,并相對集中十驗證這二個假設。Sweeny C 1994)在研究中發現,企業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最終違反債務契約的企業在違約前的幾年會比控制樣本公司更多地選擇可以增加收入的會計政策[}s},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債務契約假說。
Solamans C 1995)在分析了管理者意圖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所產生的影響后,認為SFAS 115制定的并不合理。他認為可驗證性是財務報表信息應具備的基本特征,Ifu以管理者意圖為基礎對資產計價不具備可驗證性,即“意圖應由會計信息來證實,不可能由自身來證實……,管理者意圖不能用來決定一項交易該如何進行會計處理”i:[6} o Healy和Wahlen C 1995)認為會計信息搭建了公司管理層與外部報表使用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不能同時得到滿足,準則制定機構要做的是規定好賦予管理層及會計人員在處理業務時可以做主觀判斷的程度m。從Solamans和Healy的觀點可以看出,以管理者意圖作為會計處理的依據,符合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但是又有可能損害了可靠性,,應把握好其中的度。Ivancevich < 1996)認為,SFAS115的規定使持有同樣證券投資的公司產生不同的財務報表數據,這使得企業在做投資決策時受到影響[}g}, Ifu這正是由十管理者意圖做為會計處理基礎的結果,這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留下了很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