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財務報告改進歷來是很多學者關注的話題,針對財務列報存在的問題缺陷以 及改進措施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下面通過這些學者的觀點的闡述和總結對 我國的財務列報改進進行一下歷史回顧。
(1)建國初期的財務列報
建國以來,為了克服國民經濟的困難局面,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借鑒 前蘇聯的經驗基礎上,以企業和預算會計制度的擬定實施和決算的編審為主要內容,建 立了我國簡單的會計模式。這個時期,會計科目和報表都是龐雜繁多的。會計報表分為 主要報表及輔助報表兩大類,主要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現金收支表、成本計算表等。 在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階段,我國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會計改革,包括1956年精簡會計科 目和報表,1964年財政部發出《企業會計工作改革綱要》(試行草案)和《預算會計工 作的改革要點》,提出會計改革的目標、原則內容和要求,但是這次改革由于“文革” 被迫中斷??偨Y這個時期的財務列報,主要是在繁簡之間進行,也就是說報表繁雜了就 予以簡化,過于簡化了就再恢復,但都沒有脫離計劃經濟的會計模式。
(2)改革開放之后的財務列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 濟體制,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再到市場經濟和計劃經 濟相結合直至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于此對應,我國的會計改革也緊密結合經濟的 發展,在這個時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財務列報的改革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大量涌現,為加強其會計 核算工作,1985年7月1日,我國開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 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財務狀 況變動表、利潤分配表以及有關附表。其中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利潤分配表是需要上 報匯總的報表項目,必須按照財政部制定或者由財政部審核同意的行業會計報表格式及 項目內容編制。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頒布后,資產負債表項目開始按照流 動性進行分類列報,利潤表開始按照經營業績來源及主要構成劃分收入項目,并采用功 能法劃分費用項目。
在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的背景之下,1993年我國制定了《會計準則 —基本準則》,該準則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統一會計核算 標準,保證信息質量而制定的。準則中規定的財務列報是為了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 營成果的書面文件,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者是現金流量 表)、附表以及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其中,資產負債表的項目應當按照資 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類別予以分別列示,損益表的項目應當按照利潤的構成以及利潤 分配的各項目分別列示。利潤分配部分的各項目亦可以另行編制利潤分配表,財務狀況 變動表是綜合反映一定會計時期內營運資金來源和運用以及增減變動情況的報表,其項 目分為營運資金來源和營運資金運用,差額為營運資金增加或減少的凈額,營運資金來 源分為利潤來源和其他來源,并分項列示。營運資金運用分為利潤分配和其他用途分別 列示。準則規定企業是可以編制現金流量表,但是不做強制要求。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 歷程還比較短,這次的準則較多的模仿了國際慣例,超前的脫離了社會的大環境,失去 了物質基礎,當時的口號就是“與國際慣例接軌”,但這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基礎就 不能很好的實施下去,這樣的會計報告更是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對會計報告提 出改革的呼聲就應運而生。
2001年,為了防止損害投資者利益,防止虛假信息誤導報表使用者做出錯誤的決策, 本次改革對財務報告的影響主要是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堵住利潤虛高的敞口以及減 輕資產負債表中的虛增部分。主要的舉措包括回避公允價值,非?;顒?如債務重組) 導致的經濟利益流入不再計入利潤表,而是計入所有者權益,對資產普遍計提減值準備。 這次改革確實帶來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列報中某些方面還存在以偏概全、標準模糊、 信息不對稱不匹配等眾多問題,對于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來說,列報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在這次改革之中還提出了上市公司開始編制現金流量表的做法,并采用了國際流 行方法,根據企業業務活動的性質和現金流量的來源將現金流量劃分為經營活動、投資 活動和籌資活動現金流量。
(3) 2006年后我國現行的財務列報
于是2006年會計改革之中就提出了“但可靠性和相關性出現矛盾時,強化相關性、 重視可靠性,要使財務報告成為世界通用的、可靠的商業語言的指導思想,我國發布了 新會計準則體系,改革的舉措包括對公允價值的慎重利用,對減值準備的不沖回規定, 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的核算方法改為成本法,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再將成本法調整為權 益法,前期差錯采取追溯重述法調整。該會計準則改變了原有財務報表體系組成內容, 由過去的報表改為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附注。新 會計準則報表項目列報方法基本上沿用了已有做法這次的列報調整可以說是各方面都 予以了綜合考慮,既適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實現了與國際接軌的要求。
我國當前實行的企業財務報表列報的準則,是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企業會計 準則第30號一財務報表列報》,該準則是我國財政部在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結合我 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推出的一套完整的列報準則,它對規范企業財務報表列報發揮了重 要作用。本文中有關我國的企業財務報表列報的現狀及相關相關規定都是以該準則為根 據的。
財會[2006]3號中關于財務報表列報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是總則, 指出財務報表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結構性表述,財務報表至少應 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下同)變動表以及附注。第二部分是基本要求,指出了財務報表列報以持續經營為編制基礎,以及在 遵循企業各項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確認和計量相關項目,以持續經營假設或者其他合適的 列報基礎編制報表,在列報中還應遵循重要性、可比性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第三部分 主要介紹了四表一注的具體內容,本文主要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報表 附注進行單獨介紹,準則指出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應當反映構成所有者權益的各組成部分 當期的增減變動情況。當期損益、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以及與所有者(或 股東,下同)的資本交易導致的所有者權益的變動,應當分別列示。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至少應當單獨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項目:凈利潤、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項 目及其總額、會計政策變更和差錯更正的累積影響金額、所有者投入資本和向所有者分 配利潤等、按照規定提取的盈余公積、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 分配利潤的期初和期末余額及其調節情況。由于筆者水平和時間的限制,本文主要探討 的是三表的主要問題及其改進分析,對于所有者權益以及附注暫時未予討論。
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會計主體采用賬戶法按照賬戶的形式列報資產、負債及所 有者權益項目,資產負債表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邊列示企業擁有的各項資源即企業的 各項資產:右邊列示企業獲得所擁有資源的具體的資金來源,其中上半部分列報負債, 下半部分列報企業的所有者權益。這種列報結構滿足會計等式“資產二負債十所有者權 益”。在資產和負債的列報部分里,都是按照相關項目的流動性進行排序并列報,所有 者權益則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列報。資產部分被分為兩個主要的部分即流動資產部分和 非流動資產部分,負債亦然。主體還需列報流動項目和非流動項目的合計數,以方便報 表使用者的分析。
我國現階段主要采用的是多步式的利潤表,首先列示的是與日常經營業務相關的收 入和費用,其次就是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具體的科目列示至少應當單獨列示反映下 列信息的項目: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投資 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資產減值損失、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所得稅費用、掙利潤。 可見利潤表也將項目按來源或功能進行分類的,但與資產負債表存在著很多的差距,而 且我國目前還沒有采用綜合的全面收益表,利潤表雖然經歷了歷次的改進,還是存在很 多問題,具體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節分析。
我國現行現金流量表是按照主體所進行的活動的性質進行分類列報的,主要包括與 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流量、與投資活動相關的現金流量以及與籌資活動相關的現金流量 的信息。我國準則要求主體采用直接法編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并在報表附注中按照間 接法補充編制將凈利潤調整至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明細表。從總體上而言,現金流量表 的結構與初步意見中的列報模式最相近,但是兩者之間又存在差別,差別主要在于它們 對各種活動的內涵的界定不同。
在初步意見中,要求分為業務組和籌資組,經營類和投資類屬于業務組。而在現金 流量表中則直接分為上面所述的三類,可見初步意見的分類方法與現行的現金流量表的 分類方法還是存在差別的。
2006年的會計準則在幾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己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 實質性趨同,也獲得了國際會計組織的認可。2007年12月6日,中國會計準則于與香港 會計準則也實現了基本等效。2008年4月,歐盟委員會也正式發布建議公告,表示截止 2011年年底,中國企業在申請進入歐盟時,允許提交沒有依照國際準則進行調整,僅按 中國準則編制的財務報告。同時進行中的,還有中國與美國的會計等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