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一體化針對的主要目標就是城市與鄉村的關系,而研究城鄉關系的理論基礎就是對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分析。一般認為,二元經濟結構主要是指城鄉二元結構,即在農村主要以農業部門生產為主,在城市主要以工業部門生產為主。這種城鄉二元結構普遍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的初期階段,但在發展中國家的表現尤為突出。中國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城鄉二元結構明顯,放眼中國目前的發展道路,城鄉一體化是主要著力點,在發展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習并分析經典的經濟發展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國情,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道路。
劉易斯是最早提出“二元經濟結構”構想的經濟學家,在其《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明確提出了這一思想,后人也稱之為無限勞動力供給模型,即劉易斯模型。 這是一個針對落后發展中國家所遇到的經濟問題而建立的模型,此模型有兩個假設前提:
1.兩部門假設。將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結構統分為兩大部門,即以落后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的、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低下的傳統農業部門,和以先進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的、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較高的現代工業部門。劉易斯認為,由于現代工業部門和傳統農業部門之間的生產率差異較大,所以經濟發展以工業為主體,農業部門為其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
2.勞動力無限供給假設。劉易斯認為,在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的資本和技術資源稀缺,而勞動力資源豐富。所以,工業部門可以通過最低的、不變的工資水平獲得無限度的勞動力供給,也就是說,在固定勞資水平的前提下,勞動力的供給彈性無限大。 基于以上兩點假設分析,劉易斯認為,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數量眾多,而土地資源有限,加之缺乏資本和技術等資源要素,很難實現集約化經營,因此農業生產的邊際效率低下,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極低,甚至存在生產收入為零的農民。而城市工業部門的工資收入肯定要高于農業生產的勞動收入,這就會導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流動。另一方面,現代工業部門具備資本和技術等資源的集中優勢,通過不斷的擴大再生產,將會產生大量、持續的勞動力需求,循此往復,工業部門則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無限大。
通過以上觀點,劉易斯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歸結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勞動力供給主導階段。此時的勞動力供給大于資本供給,勞動收入水平較低并保持不變,生產生活條件不盡人意,生產效益為少數資本所有者獨享。 第二階段,即資本供給主導階段。此時的勞動力供給小于資本供給,勞動者手中所掌握的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增加,勞動收入將打破原有恒定水平,并呈現增長態勢,此時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出現極大改善,生產效益為勞動者共享。
總結以上論述,劉易斯模型雖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例如:忽略了農業部門自身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提高的可能性,過分強調工業部門對剩余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并且在現實生產活動中,不可能出現勞動力無限供給和農業生產勞動者收入為零的情況。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劉易斯首次提出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結構性分析,通過其對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闡述,將經濟發展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提高資本投入規模以及城市化與工業化聯系在一起,這些都為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戰略提供了有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