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概述
(一)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定義
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是指企業價值評價時,考慮企業“人格化”軟環境,在定性評價企業文化基礎上,計算企業文化轉換值,如果企業文化轉換值和企業文化定性評價是一致的,企業文化轉換值加企業賬面價值就是企業價值。
(二)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公式
企業文化轉換值=■
式中,Pe——企業利潤與行業內同規模企業平均利潤差額;β——企業文化對利潤的貢獻系數;i——行業內同規模企業平均利潤率。
Pe、i容易獲取,如果評價面向的是上市公司,相關公開數據就可獲得,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求得β值;如果評價企業所在行業是技術成熟行業、企業間無技術差距,那么β值取1,否則可先研究賬面可計量差異技術無形資產(技術型無形資產,且是可辨認的研究對象和比較對象間具有差異的技術)的貢獻系數。如果設賬面可計量差異技術無形資產的貢獻系數是α,那么β=1-α,此時,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求得α值。在企業中,差異技術無形資產的來源有兩塊:一是外部購買;二是自己培育。外部購買差異技術無形資產按公允價值入賬,這樣可應用年金系數求出入賬后差異技術無形資產每年凈現金流入(為簡化計算,凈現金流入可取平均攤銷值),此凈現金流入就是差異技術無形資產創造的利潤差額,它除以總的利潤差額就是α值;自己培育的差異技術無形資產按法定成本口徑計價,需重算它的公允價值后再行按外購無形資產思路求α值,雖然繞了一個彎,但復雜性將比直接確定β值簡單、科學。
二、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思想淵源:人格化視角的企業
準確認識企業本質有利于企業價值評價,有關企業本質大體有四種觀點,其一,企業是“生產函數”,原料等是“自變量”,產出是“因變量”,企業應用特定技術組合原料等生產要素,生產產品;其二,企業是交易費用最低化的結果,社會主體間存有契約,在進行社會分工、交換產品的同時,尋求交易費用降低,這樣代替市場機制的價格形成機制——企業就產生了,企業通過內部計劃協調,實現降低交易費用;其三,企業是資產組合,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企業利用、組合、經營、管理各項資產;其四,企業是可以人格化的,可把企業當作一個“人”看待,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就是從此角度理解企業的。
企業人格化研究早有筆墨,1957年Argyris就提到企業人格可以反映企業的能力,以后又有很多學者提到了企業人格這個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解釋。歸納起來,對于企業人格概念的界定有三種,一是從法律角度的界定;二是從心理學角度的理解;三是從管理學角度的闡述。從法律角度來界定企業人格就是把企業規定為法人,也就是公司也是“人”,是一“法人”,他和自然人一樣,是法律上的主體單位,具有獨立利害關系,擁有財產權、締結合同權、起訴和被訴權,不因股東改變而消失,可永續存在。實際法律也來源于實踐,所以,與其說公司是法律界定的人,不如說其實也是法律對實踐的一種總結、提煉,而且在實務中,特定企業也會按法律既定條文處理自身事務,這種雙向的不斷作用,促使企業獨立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內容越來越實在、具體,當然,法律對一些企業未作人格化界定,但它仍是在法律框架下實施相關行為,擁有實體,制定戰略、制度,開展業務,承擔責任,而且隨著管理制度的完善,這種人格化的傾向會越來越明顯。從心理學角度理解,研究人員對企業人格揭示也有所不同,Abratt&Shee認為可看作企業行為和智力特征的總和;Slaughter等人認為企業具有的與個體人格相類似的能被外界感知的個性特征;Otto等人認為組織人格如同個人人格一樣能夠反映出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于企業表現的期望。從管理學角度闡述往往是指在企業管理活動中表現各種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從而凝聚人心,創造效益。
到目前為止,對于人格化企業概念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往往在尊重相關事實的基礎上,從研究的需要對特定的企業人格化作出必要的闡述。基于此,本文從研究的角度就幾點事實對人格化企業內涵作出適當的闡述。
(一)企業人格化和人格化企業是不同內涵
企業人格化往往就企業某方面特征對企業理念、制度、行為等因素的提煉,這很難說企業本質或整體特征發生了改變。比如企業實施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不好說企業已經人格化了。人格化企業必須企業從內在特征方面已經顯現了人格化的底蘊和內涵,它更強調的是總體特征和綜合因素,兩者關系應該表述為企業人格化是人格化企業的某些特征,企業人格化增強了人格化企業的塑造和形成。
(二)企業人格與個人人格不同
企業人格是基于人格理論發展出來的概念,是人格概念的延伸和應用,通過擬人方式,描述企業具有人格特征,將企業進行人格化隱喻,就把企業當做人來看待,把人所具有的人格特質賦予給企業,使企業擁有人格特質,即企業人格。換句話說,就是用描述人類人格的一系列詞匯來描述企業特征,學者就可像研究人一樣研究企業,了解企業真實身份,預測企業未來行為模式。
(三)企業文化是企業人格的具體體現
人們常說“觀念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文化,文化注定命運”。一個人經歷無數次相同或相似行為可形成持續改進,一個團隊經歷無數次相同或相似行為也可形成自己持續改進,一個企業也可通過經歷無數次相同或相似行為形成自己持續改進;不同行為養成不同習慣,不同習慣積淀不同文化,不同文化注定截然不同的命運。當把企業看成一個“人”時,那么它的人格化體現——觀念會形成相應的企業行為及企業文化,就可通過評價它的企業文化來評價它的人格內涵——企業的軟環境,就象要評價一個人,勢必要評價他的一些行為特征才能真正地評價他,否則往往會含有主觀性,有失偏頗。
三、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運用前提
(一)行業內企業之間利潤差額主要因賬面可計量的差異技術無形資產和賬面不可計量的企業文化影響形成
外部環境也會影響利潤,但外部環境具有影響因素多、差異性大、計算影響轉換值復雜等特征,研究過程會復雜困難,但外部環境可以通過戰略和策略等主觀決策所控制,一定程度上其可包括在企業文化范疇中,所以算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認為行業內企業利潤差額主要因賬面可計量的差異技術無形資產和賬面不可計量的企業文化影響形成。
(二)β或α值能夠合理選取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認為求β或α值的思路是可行的、清晰的、可操作的,但其是一個敏感系數,對整體計算結果影響會較大,所以選取的過程和結果應該是合理的。
四、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優缺點
(一)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優點
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繼承了賬面價值法簡單易行的優點,并從人格化角度理解企業價值,豐富了企業價值的內涵和外延,啟迪人們進一步認識企業價值本質。具體應用該方法時,相關參數來之于市場的現實數據,一方面體現了數據的市場性,呼應了企業價值的交易性特征;另一方面相關參數的主觀臆造性低,為結果的科學性提供了好的前提。
(二)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缺點
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而賬面價值受會計準則、會計人員素質等因素影響,往往很難保證結果的公允性;未考慮外部條件對差額利潤的影響,且當無形資產是自己培育的情況下,α值的結果有模糊性,直接套用,可能出現錯誤結果正確用的現象。
五、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研究與商譽研究的差異
首先,思路切入點不同,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是從“人格化”角度研究的;其次,商譽研究有很多不同觀點,從概念、本質、分類、計量到準則的處理都存有差異,往往讓人無所適從,就象有觀點認為商譽的本質不是形成差額利潤的資源,還有觀點認為形成差額利潤部分除了無形資產因素外全是商譽,而本文明確提出差額利潤主要因賬面可計量的差異技術無形資產和賬面不可計量的企業文化形成,承認企業文化對差額利潤的影響,但不認為差額利潤全部是因其影響的結果。商譽研究往往側重從會計準則角度研究商譽資產的計價和報告等,而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是從價值評價的角度研究造成差額利潤的企業文化價值,所以,倒算差額利潤評價法研究與商譽研究切入點、內涵、歸宿等方面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