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20年,山西的投資行為使其基本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和化工為主的資源型開采、加工的重工結構體系。這種投資結構促成的產業結構,雖然曾經有過其合理性,但隨著世界和全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其不合理性也越來越突出。但是,一定的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是產業結構形成的前提,正確的投資方向和適當的投資規模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基礎。那么,調整產業結構除了政策導向外,尚需要調整投資現狀,以合理的投資結構為基礎,保證協調合理的產業結構,以促進山西經濟的發展。
一、山西的投資現狀
1.投資結構不合理。山西省國有經濟投資比重偏高,且居高難下,集體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投資比重雖然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有經濟投資增長速度,但滯后于全國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速度。1980年山西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城鄉個人等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比重分別為79.79%、12.62%、7.56%,其他成分所占比重為零。到1998年時變為72.75%、5.33%、8.36%和13.56%。而1998年全國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城鄉個人、其他成分分別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54.11%、14.76%、13.18%、17.95%。山西國有投資比重比全國高出25.68個百分點,而非國有經濟投資所占比重卻一直偏低。這表明山西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力軍仍是國有經濟,非國有投資增長速度雖然快于國有投資增長速度,但投資規模仍然偏小。
2.基本建設投資高位運行,技術改造投資總量不足。在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1980年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和更新改造投資分別占固定投資總額的79.6%和20.4%,1998年時分別為77.69%和22.31%,18年間更新改造投資所占比重僅提高了1.91個百分點。表明山西多年來更新改造投資增長緩慢,對傳統工業升級改造和更新技術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投入,投資外延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改變,山西經濟結構仍處于粗放型的工業結構,仍在走高投資換取高產出的老路。
3.初級產業投資所占比重偏大,高新行業投資乏力。山西經濟結構以高度依賴煤炭資源、原材料工業為主,具有典型的資源型、初級化特征。全省2/3的縣城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煤炭,同化結構現象趨向嚴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趨同不利于各地區之間各種經濟資源、經濟成分的優勢互補。上述種種問題反映了山西產業結構低級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嚴重延緩了山西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換過程,直接影響了山西的經濟發展。
4.產業結構的投資力度不夠。第一產業投資比例偏低,基礎性產業地位不牢固,農業始終沒有解決好種植業與大農業之間、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之間的關系。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很低,受自然力控制的成分大,作業方式原始,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改變,產業素質低下。
第二產業投資高位運行,支柱產業單一,置換緩慢。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的投資額主要用于煤炭、電力、冶金等幾個行業,其中用于煤炭和電力方面的投資占全省工業投資總額的絕對份額。以煤炭為首的八大產業位置序列從未發生過根本性變化,受新能源工業的制約和影響,山西煤炭工業近年來已走向衰落階段,發展乏力,這是山西經濟增長緩慢的直接原因。
第三產業投資增長緩慢,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很難形成經濟發展的科技推動和人才支撐。山西既非國家投資重點,自己又無力投資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且從政策上又缺乏對發展第三產業重點項目的支持、引導手段,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近年來發展很快,但對山西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仍然存在,致使第三產業發展步伐緩慢。第三產業城鎮投資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速慢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投資比重下降,影響全省第三產業投資規模的較快增長。
二、優化山西投資現狀的對策
要優化投資結構,以投資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大力調整投資結構,要改善投資環境,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實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與經濟結構的合理化。
1.必須大力發揮民間投資的作用。政府應注重引導、扶持、服務,注重制定規劃、發布信息、提供咨詢、監督違規,確保公平競爭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著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投資硬環境;要制定有關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等一系列政策,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搞好投資軟環境;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千方百計吸引資金,保證投資進得來,出得去,有賺頭;要分清政府與民間的投資范圍,集中財力辦好必須由政府來辦的事,搞好對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有貢獻的非營業性項目的建設。
2.拓寬融資渠道。拓寬融資渠道,就是要圍繞國家投資的重點投向,積極爭取國家加大投入,擴大利用外來投資。積極爭取金融支持,進一步完善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緊密聯系的工作機制,努力爭取金融機構加大對優勢產業、“節能減排”項目的支持力度,在經濟建設中不斷擴大銀行信貸投資規模。加大優勢企業上市工作,擴大投資主體資本市場的融資規模。深化城鎮供水、垃圾和污水處理、公路、水資源等價格改革,運用價格杠桿和補助、貼息等扶持政策,積極引導社會投資資金,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
3.調整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加大第一、第三產業項目的投資力度。在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的把握上,要充分發揮投資結構調整在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的先導作用,大力調整三大產業結構,特別要加大第一產業投資和大力發展服務業。
首先,加大對第一產業的投入,特別加大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要堅持把農林水利放在首位,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糧食水果和蔬菜加工業,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培育農業潛力優勢產品,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
其次,在工業方面,由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片面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產業結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并日漸突出,以煤炭為首的八大產業位置序列從未發生過根本性變化。我們應充分考慮山西的實際情況,適度放慢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發展速度。適度限制采掘業,重點轉換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和提高其經濟效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
再次,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加速推進特色城鎮化,著力加大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教衛生等傳統服務業和發展物流、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的投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薄弱環節的有效改善。
4.要加大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投資。山西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人文資源豐富,歷史遺跡、名人足跡星羅棋布,其中全國現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筑,72%以上在山西境內,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筑,全在山西境內,山西被史學界稱為“中國地上博物館”,“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寶庫”,山西目前保存下來的各種不可移動文物有35000多處,國務院先后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山西有五座,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56處,省內文物古跡景點可成為全國之最的約有60多處,從文物的數量與價值來說,山西在全國是相當突出的,謂之文物大省當之無愧,因此要大力宣傳,深挖旅游業的發展潛力,盡快實現旅游資源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使山西成為旅游大省,旅游業集旅游、娛樂、商品消費于一體,對促進服務產業的水平,提高山西產品的知名度,提高山西在國內及國際上的聲譽起著重要作用。
5.要加快高新技術工程化、產業化進程,積極尋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時,要注意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競爭力。要充分利用新技術,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在高科技項目上,要堅持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相結合的原則,在一些有條件的項目上,要以發展高科技產品為主,在更多領域則要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高科技與傳統產業是雙贏關系,高科技是改造和整合傳統產業的動力,而傳統產業則是高科技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