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灣經濟開發區地處祖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也是我國沿海地區規劃布局新的現代化港口群、產業群和建設高質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區域。由于北部灣經濟開發區有著開發成本低,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小、防治環境污染方面的費用低等優勢,吸引了眾多重、輕工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隨著該區域的發展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推進,區域內的森林、濕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及修復的壓力逐漸加大,如何構建企業生態文明,以生態倫理與生態文化提升北部灣經濟區的整體形象,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已經成為企業和北部灣經濟區域發展急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一、生態環境與企業發展互動的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與社會關系的經典論述
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人們對企業性質及功能也不斷產生新的認識。除了按照傳統認識企業創造經濟利潤、開拓新的就業崗位等之外,生態環境對企業生存及發展的牽制力成為關鍵環節。自然生態,在廣義上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所有生態都自成系統,繁衍相依。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個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發展一定階段上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馬克思說:“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自然生態環境是指是未受人類干擾或扶持,在一定空間和時間范圍內依靠生物及其環境本身的自我調節來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它存在于人類社會周圍,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本體論意義上說,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有著存在的同一性,它們之間不是主客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理解、相容關系。
(二)企業開發自身環保功能的理論局限
人類改造自然的能量不斷擴張,人類的本質力量越來越表現為自然界的對象化,自然界已經從純粹狀態演化為人化自然,增添許多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烙印。自然界在為企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時候,企業卻缺乏回饋自然界的責任及義務。缺乏認識“人化自然”存在的各類風險及危機,片面傾向于人類統治自然,偏重從物的方面去認識自然,把自然界功利化、目的化,認為自然界只是各種自然資源的組合,是企業的生產要素;或者企業是為實現某一經濟目標,獨立作出統一經濟決策的經濟單位;或者把企業視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是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組織,是現代人類社會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的主體,自然生態環境被看作是企業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客體。上述觀念往往會導致企業在發展中違背自然規律,只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過多地向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無限地索取,重視物類價值勝過人類價值,或將人類價值歸于物類價值,忽視或歪曲人類的根本價值。企業的發展壯大使得人類改造自然規模的擴大,卻加劇了整個地球的生態危機,并衍生出各種人類社會發展問題。
企業認知生態環境另一個誤區,人們經常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聯系,因為彼此是有思想有行動的主體客體,可以相互制約和作用。最難以處置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相處,因為自然界缺乏與人類直接溝通的渠道,況且自然界反作用于人類社會是一個相對歷史過程,無法理解企業與自然無法分割,企業的存在離不開自然環境,企業的生產和發展也離不開自然資源。從存在的本體論上看,企業的主體是人,企業的行為也是人的活動,企業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也是主體間關系,兩者之間也是相依互動的。企業的發展是否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協調,會影響到人們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所以,我們認識企業的主體性,不能只是看到企業的所有者(出資者)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把企業只看成是所有者盈利的工具,而應看到企業也是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出資者、經營者、員工、供應者、政府、區域居民等)的利益共同體。企業的主體性影響并不僅是影響它本身的經營和盈利,往往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的整體發展情況和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我們應該正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性,須知“自然界不是存在著,而是生成著和消逝著……”自然生態作用于人類社會是動態的,發展的,歷史證明人類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在千百年的演化中,已經發生深刻變化。自然生態發展失衡,必然導致人類社會出現各種災害和災難,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自然界的發展影響著企業的發展。若是自然生態蓬勃發展,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商機,給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反之,則一損俱損。所以,應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審視以往對于企業追求利益、利潤等的片面理解,正確認識企業和自然的關系,在經濟和企業發展中樹立培養企業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雙贏的生態自然觀。
二、生態文明對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發展的特殊價值
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體現,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深刻反思的結果,是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要建設我國沿海地區新型現代化港口群、產業群,建設高質量宜居城市。因此,推進北部灣經濟開發區的生態文明,不僅關系北部灣經濟開發優良環境,也涉及到廣西各族群眾的生活質量,還關系國家生態安全、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從戰略高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對于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發展的特殊價值。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企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
從生態文明角度解讀科學發展觀,不僅體現“以人為本”本質要求,還包括生態環境保護等豐富內涵。生態文明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引導人們走可持續和諧發展道路。北部灣經濟區的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優良,可開發空間廣闊,發展潛力較大。在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發展中,構建生態文明有助于企業尊重生態環境,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籌兼顧好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在北部灣經濟區的企業發展規劃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在企業內部牢固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念,實現高起點發展,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
(二)生態倫理建設是推進企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迫切需要
生態倫理是生態文明的核心,企業生態倫理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之一。企業生態倫理是企業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加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合理利用資源,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高員工的思想境界和綜合素質,是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全球經濟競爭的新挑戰突出表現:在于改善環境與企業發展并存。這就要求企業不斷創新,提高資源生產率。企業有必要運用生態倫理規范其經濟行為,在新的競爭形勢下合理利用環境、降低資源成本,自覺遵守生產、創新、競爭力三者之間隱含的基本經濟邏輯,無疑對企業提升競爭力、可持續發展有很大裨益。另外,企業生態倫理建設也有利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在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產品的研發及生產方面,企業可借鑒自然界的生態循環,研發建立對原料的循環利用鏈,形成生態良性循環,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生態文化建設是企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化的建設有助于企業形成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持續生存、穩定發展的企業文化。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的構建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北部灣經濟區推進生態企業文化的構建,是一件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大事。企業不應把自己的經營目標和理念固定在追求企業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上,以長遠的目標去看待這個問題,深入思考如何建設企業文化為社會生態文明作出積極貢獻。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對于北部灣經濟區的新興企業來說,很有必要用科學、系統的觀點去觀察分析經濟社會發展,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人類文明進步, 在經營管理中重視生態文化建設,提升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建立科學的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進化的理念,并以此提高產品內涵、市場營銷、員工素質、企業內部的凝聚力等,這對企業品牌的打響和產品的營銷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建立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發展與生態文明良性互動的機制
(一)提高思想認識,在企業發展戰略層面上將企業的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企業發展意志,在企業文化中形成企業生態文化體系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問題,企業應審視自己的經營理念,思考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將生態文明貫穿于企業的整體性、長期性發展策略,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正確處理加快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企業也應當將生態文明教育列為員工素質培訓的重要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倡導生態企業文化,將生態文明的觀念滲透到企業的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增強企業員工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監管部門推進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加強地方立法,充分發揮立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環保基礎設施投入,為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制度和物質保障。對相關企業負責人進行宣傳、教育,對比較典型的、具有生態文化特色的企業加以宣傳、推介。由相關政府部門在政策、資金上偏重于注重環保的企業,制定逐年提升的環保標準執行方案,提高污染處理費的征收,并給予企業相關的環保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創新環保生產方式。
(三)企業轉變思維方式,致力于建立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先進高效的管理決策體系,并通過一系列手段鼓勵創新和提高資源生產率
企業應認識到低效利用資源的機會成本,偏重于那些有利于創新解決污染的源頭和提高生產率的生產方法,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企業應致力于提高自身生產的技術標準和環保標準,實施清潔生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將改善環境視為獲取經濟利益和增強競爭力的機會,形成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
(四)企業聯合當地政府、社區,推動北部灣經濟區大力開展生態文明的實踐活動
如政府積極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活動,將生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縣等建設活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鼓勵企業參與其中。引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嚴格遵守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法律法規,贊助和參與將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的各類群眾性創建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踐行環保觀念,推行“綠色”、“低碳”等環保行為準則,弘揚中華文明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
(五)引進公眾參與及輿論導向監督企業的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既有利于公眾公民意識的成長和自身修養的提高,也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企業定時采用邀請媒體和相關專家參觀訪問、研討會和社會公示等形式,擴大公眾對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媒體或輿論對環保方面的傳播和監督,提高公眾對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