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云南省畜牧業發展現狀
云南省畜牧業穩步持續的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畜牧產品產量提升迅速。2009年,云南省全年生豬出欄達到2824.5萬頭,牛出欄達到252.6萬頭,羊出欄達到687.1萬頭,家禽出欄達到17953.6萬只。云南省畜牧業的生產效率也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2009年云南省生豬、牛、羊的出欄率分別達到了103.2%、34%和78.29%。2009年云南肉類總產量為304.6萬噸,其中,豬肉產量為230.8萬噸,牛肉產量為28.0萬噸,羊肉產量為12.1萬噸。
與此同時,云南省畜牧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與優化,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初步建成了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生產組織體系,主要有畜牧業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戶、畜牧養殖協會和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畜牧業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戶蓬勃發展,在全省范圍內已經達到了5583個。畜牧養殖協會和專業合作社使云南廣大農民的分散養殖的產業組織程度提高。龍頭企業已經超過200家,逐漸向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知名品牌。
2009年云南省畜牧業總產值為557.7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32.69%。畜牧業產值的不斷提高使畜牧業的發展在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擔當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畜牧業發展對云南農村經濟發展貢獻分析
1.畜牧業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支柱產業。自2000年至2009年云南省畜牧業總產值總體呈增長的趨勢,由2000年的201.4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76億元,畜牧業總產值在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也在呈上漲趨勢,從2000年的29.59%上升到2009年的32.69%。畜牧業總產值和在農林牧漁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相對平穩、持續的增長體現了畜牧業經過的十年的發展,重要性凸顯,逐漸成為農村經濟支柱產業。在2006年由于豬肉價格不穩定等市場因素,造成畜牧業總產值增長緩慢,在農林牧漁總產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云南省在2009年遭遇了特大旱情,因此畜牧業總產值有所減少,造成所占比重下滑。
2.畜牧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1)畜牧業是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
如圖所示,2000年至2009年農村住戶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在第一產業現金收入中所占比例30.41%至38.40%之間,占家庭經營收入的比例在25.99%至32.70%之間,占期內總收入的19.89%至24.11%之間。畜牧業現金收入在各總量占有相對較大的比例,且總體趨勢穩定,是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
(2)畜牧業發展和農戶平均每人全年純收入的回歸模型分析。根據《云南省統計年鑒》中云南省1985年至2010年的畜牧業發展總產值和農戶平均每人全年純收入的數據。
模型基本假設:模型中畜牧業發展總產值用income表示,農戶平均每人全年純收入用husbandary表示。我們認為畜牧業發展影響農戶的純收入。
根據實驗數據建立工作文件,創建序列(或變量)并將變量納入一個組、輸入數據。
建立模型輸出結果,通過觀察大致確定畜牧業發展總產值和農戶平均每人全年純收入的關系,對數據進行OLS估計:
所得方程表達式為:
Income=280.4798+5.550556Husbandary
(6.522115) (34.80748)
R2=0.98 s.e.=141.2221 D.W=0.842621
F=1211.561 RSS=478648.6
結果及分析:從估計方程來看云南省畜牧業發展總產值和農戶平均每人全年純收入是正相關的,這是符合經濟事實的。
R2=0.98說明擬合程度高。
異方差的修正:對原模型進行加權最小二乘最小估計(WLS)得到:根據誤差最小建立起來的OLS法,同方差下,將各個樣本點提供的殘差一視同仁是符合情理的。各個ei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但在異方差下,離散程度大的ei對應的回歸直線的位置很不精確,擬合直線時理應不太重視它們提供的信息。即Xi對應的ei偏離大的所提供的信息貢獻應打折扣,而偏離小的所提供的信息貢獻則應于重視。因此采用權數對殘差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作一番校正,以提高估計精度。這就是WLS(加權最小二乘法)的思路。
得到加權最小二乘法模型方程為:
Income=275.7709+5.546218Husbandary
(69.33572) (351.9935)
R2=0.999806 D.W=0.463257 F=123899.4
可以看出,Husbandry的參數的t檢驗統計量的值有了一定的改進。
3.畜牧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云南省畜牧業產業化發展,養殖場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畜牧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正在加大。畜牧業相關產業的迅速崛起也拓寬了農村就業渠道,如飼料生產與加工、畜禽藥品、畜產品加工、畜牧機械等產業都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
由于種植業生產有季節性、周期性等特點,農村勞動力工作的時間也具有階段性,畜牧業的發展為避免勞動力資源浪費提出了解決策略,如農戶發展家庭養殖。
4.畜牧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畜牧業使種植業中的秸稈等得到充分利用,實現糧草增值,降低農業成本。農業發展中使用了過多的化肥,對土壤造成破壞,如土壤板結,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畜牧業發展為種植業提供大量有機肥,改良土壤,實現種植業、養殖業良性循環。
三、十二五期間云南省畜牧業發展戰略建議
1.攜手共建畜牧業良好的發展環境。建立健全技術推廣機構和隊伍,為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民從事畜牧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提高云南省畜牧業科學養殖水平。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控體系和畜牧業保險體系,預防和降低由于疫病給畜牧業發展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完善畜牧良種繁育體系,滿足云南省畜牧業發展的良種需求。云南省畜牧業品種資源豐富,共有183個品種,是云南畜牧業良種繁殖和發展特色畜牧業的基礎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場信息服務網絡,隨時掌控市場畜牧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指導畜牧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民的生產工作,降低由市場供求和價格波動給畜牧業生產、發展帶來的風險,為畜牧業生產者提供導向。為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戶提供多種形式的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提高畜牧業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相關管理崗位的管理水平。建立便利、快捷、高效的農村金融信貸支持。
2.加大對畜牧業投入。云南省畜牧業在“十二五”期間繼往開來,就必須加大對畜牧業的投入,完善并增強畜牧業的服務功能和生產基礎。保證畜牧業良種培育、研究科研經費、以及良種的推廣經費,健全畜牧業科技站網絡建設、畜牧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建設等的投入,為畜牧業產品供求信息網絡建設、畜牧業防疫體系和保險體系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產業化發展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畜牧產品深加工、飼料生產等產業需要加大資金投入。
3.堅持不懈地推進云南省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應采取多種生產組織方式共同發展,充分調動農民和相關單位、組織的積極性。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和約束機制,使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多方利益在各自的生產、加工、貿易中得到保障。從而使產業鏈不斷完善,有效地解決生產和市場的銜接,提高畜牧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大力推進云南畜牧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解決畜牧業在走向市場經濟過程中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有利于推動畜牧業邁向現代化,有序地把農民引向市場經濟,促進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4.發揮云南特色與優勢,打造云南自主品牌。云南省地理、氣候、資源、物種的多樣性,使云南省畜牧業發展具有特色優勢,例如撒壩、大河烏豬、黑山羊、黃山羊、高峰黃牛、西門塔爾牛、短角牛等云南地方特色優良品種。提高產品加工水平,鞏固發展傳統品牌,使畜產品朝著品種多樣、綠色生態、營養健康、包裝精美方向發展。提高畜牧產品的附加值,提升畜牧產品的品牌價值;根據特色的畜牧業生產制定相應的經營、營銷策略。
云南省旅游業的發展為觀光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開發云南畜牧產品的游客市場。
抓住“橋頭堡建設”的難得機遇,以國際市場為舞臺,制定云南品牌發展戰略。云南與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家毗鄰,為畜牧產品進入東南亞、南亞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加強產品生產和加工質量監督,建立和維護云南省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