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對商品價格的形成有了不少的爭論,有“供求決定價格”的理論、勞動價值決定價格的理論、壟斷價格理論、完全競爭價格理論、邊際效用價格理論等,但爭論中都存在著不能用某種理論完全、完美地解釋商品價格的形成,這就需要我們繼續做一些探討和交流。下面筆者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們生產創造財富的社會平均能力)對價格的影響來進行討論,看看能否有些新發現。
一、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對價格存在著影響
比如我們吃的疏菜,上世紀80年代每市斤幾分錢、一兩角錢,發展到今天已上升為一元、兩元甚至幾元錢;再比如我們吃的大米,上世紀80年代每市斤幾角錢,發展到今天已上升到每市斤兩三元錢。改革開放以來,市場供給充裕。不存在市場供求緊張的矛盾,市場也沒有發現壟斷,生產力不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勞動效率,為什么會漲價呢?這說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對價格有影響。當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并不是每個具體商品總是價格上漲的趨勢,這要決定于生產某一具體商品的社會生產力(生產某一具體商品的社會平均能力)的發展水平與整體社會的社會生產力(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為整體單元的綜合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相對差別。所以人們會在實際生活中看到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有的商品價格呈現上漲趨勢、有的商品價格呈現平穩趨勢,而有的商品價格呈現下降趨勢。
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如何影響價格的
一是由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為了不斷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這是世界各國努力發展生產力的一個基本目的。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必然擴大商品的生產,多生產的商品又必須通過市場擴大人們的消費需求來實現交換,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具有社會性的客觀要求。以上兩條就決定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具有社會共享性的原則。
不論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還是擴大市場消費需求都要增加人們的錢袋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增加人們的錢袋子呢?解鈴還需系鈴人,只有通過市場調節價格這個主渠道來實現。
以上說明:(1)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定會通過市場調節價格來增加人們的錢袋子――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社會的供求;(2)生產商品的社會生產力(社會從事生產該商品的人力和物力的配制)一定要適應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矛盾是影響商品價格的主要矛盾;(3)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產生商品和影響商品價格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比如某一名理發師給男士理發,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紀80年代每人次價格0.5元錢,到90年代每人每次價格1.5元,而現在已提高到每人每次10元。為什么理發師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提高理發價格呢?他會回答你,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我的收入也應該提高了。再比如,某商品的社會生產力不適應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要求時該商品價格就會波動,當生產某商品的社會生產力不能滿足社會要求時價格就上漲,反之就下降,這就是人們常提到的社會生產結構不均衡所帶來的供求矛盾。
三、影響價格的因素或現象
除上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價格因素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價格的因素還很多,但各自對價格的影響都有不同的途徑、不同的作用和程度。
1.勞動價值是影響商品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勞動者人是創造價值最具有活力(即具有主觀能動性)、最具有積極性的一個要素;勞動價值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生產商品中所耗費的勞動價值量的多少來決定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的報酬支付一般都與商品交換具有相對的事前性,甚至還具有一定的剛性;如工資一般按月支付,每月工資一般不與企業經營成果存在事后性,不論企業經營是贏是虧都必須按時發給職工工資。這就說明勞動價值還以勞動者工資的形式直接通過商品的成本影響其價格。
勞動價值在商品價格中的影響作用是在于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激勵勞動者發展生產力,為滿足人們日溢增長的需要創造更多的財富。
勞動價值決定價格理論的缺陷在于只強調勞動創造價值的絕對性,而沒有考慮勞動價值具有勞動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相對性、歷史繼承性、發展性(比如同一個勞動者駕馬車和開汽車,不是同一水平的生產力,能用同一勞動價值單位計算嗎?再如同一個勞動者分別使用一臺普通機器和一臺專用機器生產同一零件,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一樣,消耗的費用一樣,零件的精度不同,商品的價值能一樣嗎),也沒有考慮市場經濟中外因通過內因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作用。
生產商品過程中勞動者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即主動要素,生產資料具有相對的歷史性、客觀存在性――即客觀要素。客觀決定主觀(比如石器時代決定著石器時代的生產力,大機器大工業化決定著現代的生產力)、主觀又反作用于客觀(勞動者人創造發明又推動著生產資料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統一結合起來才是生產力――并且這一結合是具有擴大性和發展性的結合;先進的生產資料決定著先進的生產力,有先進的生產力才能生產更多或更高價值商品,比如一位農民把一塊地分成大小相同的A、B兩塊地種值小麥搞試驗,A地種20元的老種子,B地種25元的新種子,結果A地收了400斤,B地收了600斤,同一勞動者付出同樣的勞動而創造了不同的價值,多創造的價值是勞動者創造還是多投入了5元錢的生產資料帶來的呢?說明生產資料(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品種、新裝備)在再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積極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勞動價值具有勞動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相對性、發展性。正是這個原因才會出現同一個勞動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工作相同時間所體現的價值不同,而報酬也不相同;正是這一原因,企業的技術秘密、知識產權、高精端設備的保密限制等等也隨之而出,不發達地區的勞動者向發達地區流動。
2.競爭是影響商品價格的一個因素。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機制,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發動機,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最大活力,沒有競爭發展就要停滯,但競爭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害。一種是市場競爭機制激勵生產者通過提高商品質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影響價格變化,這是有利的一面;另一種是市場競爭機制驅動生產者通過不正當手段破壞擾亂市場環境來影響商品價格,這是不利的一面。競爭影響價格的表現主要有:市場銷售商直接通過打商品價格戰的形式影響價格、通過壟斷手段控制或操縱市場影響價格、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或降低成本等――即依靠發展企業生產力水平影響價格、通過炒作哄抬物價影響價格等等。
市場適度競爭是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不擇手段、投機取巧、爾虞我詐、違法違規等過度競爭則是有害于市場健康的。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反壟斷、反傾銷、反投機、市場法規法律及一系列市場監管機制都是為了營造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維護有效的健康競爭。競爭只有通過人才、技術、質量、管理、成本等――即依靠發展生產力的競爭才是健康有效的。
競爭價格理論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現象而沒有看到本質,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機制,是影響價格的一個外因,只能通過決定商品價格的內因而起作用。比如投機商以次充好,只是通過欺騙的手段,讓顧客在不知情、錯把次品商品當作質量好的商品所固有的價值所決定的價格購買而已;又如壟斷也不過只是通過控制商品生產唯一或主導市場手段,是利用市場經濟中生產商品的社會生產力一定要適應整體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要求這一規律,通過破壞和擾亂市場環境來達到改變外因的目的,再由外因通過內因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
3.供求關系是影響價格的一個因素。供求決定價格理論反映了市場供需矛盾對價格的影響作用,解釋了價格隨著市場供求矛盾的變化而引起波動。供求影響價格變化的特點是波動,其作用就是在于直觀地反映了市場需要什么和供需雙方的市場狀況(供大于求還是供小于求),這一反映能夠指導人們多生產什么和少生產什么。供求理論說明了市場經濟能夠通過價格的波動而自發調節優化配制生產資源的作用,強調了市場經濟的完全自由性。
供求價格理論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價格變化的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本質,甚至把外因與內因相對立起來,不承認勞動價值對價格的影響。市場供求變化關系是市場經濟交換商品過程中(商品的價值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的一種客觀現象,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市場的供求――供求是一個影響商品價格的外因條件,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4.信息是影響價格的一個因素。在商品社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當今信息發達的社會,信息對商品的價格影響不可排除。信息影響價格的主要表現有廣告宣傳、散布市場謠言、經濟運行報告發布、形勢預測、市場行情等等。
市場經濟中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對每個人來說是千差萬別的,這對于商品交易過程中的雙方在具體交易中形成的價格是有很大影響的。比如一個懂上網的消費者購買一只中歐互轉電氣插頭,在網上查得價格從十幾元到20多元,這個消費者去某商店購買時和店主搞價,最后59元買了三只;而另一位不懂上網的消費者,不了解信息,同樣在這個商店買同一插頭,結果和店主搞價,最后以40元買了一只。邊際效用價格理論就是利用了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各自掌握社會商品信息量的差別的存在,所以邊際效用價格理論可以歸納到信息對價格的影響。
信息和邊際效用對價格的影響具有人的主觀反映性、時間的階段性、具體商品交換的個別性,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價格總趨勢,這是其表現的一個特點。作為邊際效用價格理論的缺陷同樣是只看到了現象,沒有看到本質。商品交換中人們對商品及市場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主觀判定價格的關鍵,邊際效用影響價格的實質是信息通過人的主觀判定差異表現的,仍屬商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對價格的影響只能是外因通過內因起變化,主觀并不能決定客觀。
5.政策調控是影響價格的因素。國家通過稅收、貨幣、產業扶持、結構調整等政策調控的手段都會直接或間接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化。比如國家要求節能降耗收取能源費,為了限制資源過度消耗收取資源費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再比如對一些行業通過操控市場、操控價格等謀取暴利,擾亂市場秩序的,國家也可通過一些法律法規進行干預(比如當前我國的限購房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調控價格水平。政策能夠影響價格也是體現在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因。
企業的決策對價格同樣有影響,比如某企業要進行清庫或是轉產調整等原因,往往會急于資本回籠,大幅降價,甚至商品價格會大大低于其成本價。
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很多,筆者不再一一列舉。
四、商品價格的形成
研究商品價格的形成,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始。
1.商品價格是什么?商品價格是以商品價值為基礎通過市場交換轉化為貨幣的表現形式。
2.商品的價值作用是什么?人類社會一開始并沒有商品這個概念,隨著人在勞動中不斷實踐和發展,生產工具的變革,生產力發展提高,人們生產勞動成果有了相對的富裕,這種富裕成果的實物交換――即商品交換,商品的交換必然要有一把度量的尺子――即商品價值。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商品及商品的價值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商品的價值也應具有這樣兩個最基本的作用:一是商品的價值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充當尺度或參照作用;二是商品價值要體現社會生產力發展(勞動者人的發展、生產資料的發展)的客觀要求。
3.充當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條件和單位是什么?首先能夠充當決定商品價值的單位必須體現商品價值的兩個基本作用,其次能夠運算并表達兩個基本作用。
我們先討論試用勞動價值量充當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單位。當用勞動價值量充當決定商品價值單位時有以下不符合要求:一是勞動不是生產商品的唯一要素,不能全面反映商品的價值,勞動價值只能反映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并不能反映生產資料的擴大、優勝劣汰和發展的要求;二是人的勞動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都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生產商品所耗費人的勞動價值和生產資料的價值是構成商品價值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生產商品耗費的社會生產力的量(社會生產商品平均必要耗費的生產力的量)才是決定商品價值的尺度。
通過討論我們會發現,只有生產商品所需耗費的社會必要生產力的量能夠充當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單位。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生產力的量等于耗費的生產者人的社會平均費用與耗費的生產資料的社會平均費用總和。
4.商品價值的計算。商品的抽象價值是指假定市場環境健康、供求基本平衡、不考慮商品內在的具體差別因素條件下商品平均價值,商品的抽象價值等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平均必要生產力的量乘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系數――即商品的社會平均成本W1乘以系數K1(K1=1+社會平均利潤率)。具體商品的具體價值取決于影響商品價格的內因差別――即質量、功能、性能等技術含量決定的系數K2(在健康的市場環境下、在供求平衡條件下商品的價格與商品價值之比),具體商品的具體價值可表示為W1・K1・K2。
由商品價值的計算公式得出一個結論: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生產力的量和商品內在差別這個內因在整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這個外因的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價值是由外因和內因共同決定的。
5.商品的價格。從上述的討論來看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歸納起來就兩種,一種是商品自身所有的內因,另一種是市場內作用于商品的外因。
影響商品價格的內因是生產商品過程耗費的人的勞動和生產資料及其商品內在差別――即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生產力的量和生產商品的具體生產力差別在商品中的內在繼承。
影響商品價格的外因是除了商品內在所包含的社會生產力的量和商品內在差別以外的其他因素,它對商品價格的影響系數用K3(在供求平衡,無外因影響時,系數等于1)表示。
通過以上的討論,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商品的交換價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生產力的量和商品內在差別這個內因在市場中通過影響價格的諸外因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價格是由內因和諸外因共同決定的。商品的價格W0可用公式表示為W0=W1・K1・K2・K3。在市場環境健康時、供求平衡時K3系數為1,這時商品的價格交換基本是等價交換;在開放的市場、完全自由的市場中商品的價格受市場多種因素的作用將圍繞其價值發生波動;商品的價值是相對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