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新疆正處在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新時期,“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中央新疆經濟工作會議對推進兵團跨越式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為兵團經濟社會建設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兵團要提升和把握這次機遇,實現兵團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必須有堅強的人才后盾作為基礎。但是,兵團經濟產業整體技術素質不高,中高級技術人才短缺,企業技術改造、創新能力不強,制約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阻礙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術的推廣,客觀上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兵團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導向已經成為兵團區域經濟實現飛速發展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和完善的迫切要求。
一、兵團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1.新疆兵團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和實力。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重要的統計指標首推國內生產總值,我國自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正式采用GDP作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的重要統計指標之一,根據本文研究的需要,采用GDP、人均GDP、GDP增長速度等指標來揭示兵團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從表1可以看出,自21世紀以來,兵團經濟的總體實力一直保持持續增長,十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從176.4億增長到770.6億。尤其是2005年后,國內生產總值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0年,兵團經濟增長實現了近年來的新高,達到了770.6億。新疆工工作會議的召開對兵團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兵團經濟保持著良好的發展的勢頭。
2.兵團經濟產業結構狀況分析。21世紀以來,兵團的三次產業結構沒有較大的變化,由2000年的40.6:27.5:31.9調整到2010年的36.2:34.1:29.7。兵團第一產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下降到2010年的36.2%,僅下降了3.2%;第二產業由2005年的25.2上升到2010年的34.1%,上升了8.9%;第三產業由2005年的35.4降到2010年的29.7,下降了5.7%;從三次產業結構狀況可以看出,兵團的三次產業結構沒有得到較大的調整和優化,兵團仍處于農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不符合全國經濟發展的趨勢,需要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和優化。從2005年到2010年,兵團第一產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為9.3%,兵團第二產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為20.5%;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兵團第三產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為10.4%(表2)。
3.人均GDP水平與經濟發展階段。兵團人均GDP從2005年到2010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表3)。人均GDP是國際上劃分工業化階段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指標。根據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關于人均GDP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關系的研究,通過折算2005年到2010年兵團人均GDP后發現,目前,兵團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
4.兵團經濟所有制結構分析。21世紀以來,兵團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調整及優化?!笆晃濉逼陂g,兵團公有制經濟、股份制經濟、個體經濟的比例從32.0:58.0:6.0調整為12.6:74.9:5.9。公有制經濟下降了62.3%,股份制經濟上升了30%,個體經濟變化不大(表4)。公有制經濟在兵團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減少,股份制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說明兵團經濟體制市場化程度越來越強。
二、兵團區域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從上述新疆兵團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今后兵團經濟完全靠農業的屯懇戍邊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從傳統的農業屯懇,走向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發展,發揮城市產業科技文化集聚功能,與時俱進的豐富屯墾內涵轉變屯墾方式。2009年,兵團進一步明確了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經濟方式轉變的發展方向,確定了發展農牧機械、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礦產開發、新型建材和氯堿化工等六大產業。兵團經濟發展正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底附加值轉向提高技術含量,提升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轉變,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對兵團30家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調查和訪談,當前勞動力市場聘用技能型人才優先考慮的因素排前三位的依次為:“社會能力”、“崗位技能”和“職業道德”。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往往是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首要要求。此外,在訪談中還發現,對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國有企業相對注重團隊意識和工作態度,民營企業相對注重溝通能力和崗位技能,外資企業則相對注重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1.學歷和文化基礎。要求以中等文化水平為主。企業對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學歷要求總體不高,中等文化水平即可。對企業管理層技能人才的學歷和文化基礎要求在逐步提高,一般要求達到高職教育水平。
2.社會能力。要求具備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企業對溝通能力更為看重?,F代制造業強調在勞動中促進員工個性的發展,強調以人為本,通過內在和外在的因素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這樣,就需要其具有協同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3.專業技能。要求技能熟練。企業認為作為技能型人才,至少要達到專業技能可以應用的程度,最好能夠達到熟練掌握和嫻熟運用。當然,崗位技術含量不同,對專業技能熟練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樣。
4.職業道德要求。要求誠實、信守承諾,具備一定組織忠誠度和社會公德。企業對一般技能型人才的職業道德比較看重,認為作為一線員工必須誠實,做到自己承諾做到的任務,不損害企業的利益,立足本職工作保證產品或服務質量,并具有一定的社會公德。
三、討論與建議
1.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即是根據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實現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等要素的多樣化組合。以下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幾個關鍵環節加以分析。
(1)準確進行培養定位。在人才培養上強調應用性、針對性、強調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A理論方面以較為扎實、夠用為度,技能方面達到熟練強化,緊貼企業需求,以崗位需要為原則。
(2)建立和完善由通識教育課、必修專業基礎課、必修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訓練課構成的全新課程體系。通過對課程的調整,將學生更大比例的時間用于實踐和實習。
(3)加強實踐教學。采取共建、改建、擴建的方式完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建設的實習實訓基地盡可能與生產、管理、服務一致,加強實踐訓練;逐步加大實習經費的投入力度,強化實踐考核;健全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體系,確立實踐教學的激勵機制調動優秀的教師從事實踐教學工作。
2.充分發揮企業積極性,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和企業作為職業教育不同培養主體,在人才培養上各具優勢,需要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單純在職業院校的3年時間,很難真正培養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尤其難以真正培養出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須利用各種手段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進行引導。
(1)建設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應充分發揮企業和職業院校在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加快培養速度,擴大培養規模,逐步建立一支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技能入才隊伍,建立一批示范性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2)培養預備技師。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培養技能人才的基礎地位與作用,廣泛動員企業支持,促進校企結合、聯合培養,共同評價技能人才。職業院校難以一步到位培養高技能人才,可以先培養預備技師,經過在企業真實崗位的磨練之后成長為技師。
(3)改革技能人才評價制度。企業參與技能人才的評價,將企業納入職業技能評審委員會,在考題設計和考官組成上都給予企業參與權。
3.加強雙證書教育,促進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企業要求相契合。職業院?!半p證書”教育模式是把企業對新員工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評測、業績評價、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論知識考試的要求通過教學過程和考試環節來實現,促進職業院校培養與企業實際生產要求相結合,并且實現教學成本低、教學效果好、教學質量高的目的,其核心實質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的需要為依據,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來組織課程,規范職業院校專業課程開發、課程結構、教學師資、教學指導以及教學活動分析過程,形成一個以任務履行為主體的職業技能課程體系。
4.注重基本素養的塑造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培養具有成長潛力和發展后勁的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企業對職業學校畢業生非專業技能素質的要求,引導學生樹立熱愛本專業的思想,達成職業承諾,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人格魅力;其次,要構建學生的核心能力,培養其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競爭性職場的要求。
5.加強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職業意識主要是指學生的就業意識,它包括自信意識、責任意識、協作意識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內容。職業院校的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體會職業意識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同時,職業院校還必須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以便更好地為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服務。
6.加強中高職銜接,一體化培養高技能人才。加強中高職的銜接,有利于培養高技能人才,更是培養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良好出路。從現有情況看,中高職銜接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分段貫通式。即將一所或幾所中職學校與專業對口的高職院校聯合辦學,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職學習,后3年在高職學習,按階段完成各自的教學任務,但中高職院校要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整合、重組中高職的課程和教學計劃;二是提升式,即選擇部分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關規定,舉辦5年一貫制的高等職業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職院校招收初中畢業生進行5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在一定區域內,三種形式可以結合運用,實現中高職教育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