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制鞋業自2006年起迎來鞋業訂單、企業和技術轉移的高峰,已逐步構建了完整產業。從2000年到2009年,成都制鞋企業數量增加4倍左右,產值由24億元增至200億元左右,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達25%以上。如今,成都女鞋產量占到全國的10%,占全球的7%。隨著成都制鞋業的不斷發展,暴露出人力資源不足、技術含量不高、勞動力資源結構性失衡等問題。國家統計局2006年10月公布的《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三成的農民工擁有專業技術證書;盡管有一半的被調查農民工參加過職業技能的培訓,但大多也只是臨時的、短期的崗前培訓;農民工提高職業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參加短期職業培訓,快速上崗。由此可見,成都制鞋業迫切需要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力度,同時也需要對其培訓需求進行調查。本文根據對成都市235名制鞋業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需求狀況的實地調研,從新生代農民工實際情況出發,了解農民工自身對培訓的需求,分析農民工培訓障礙的原因,提出相關對策。
一、成都制鞋業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
本次成都制鞋業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調查對象主要是工作在成都市武侯區的制鞋和鞋材企業新生代農民工,期間收回問卷260份,回收率86.7%;其中有效問卷235份,有效率為90.3%。男性被調查者102人,占總調查人數的43.4%,女性被調查者133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6.6%。調查對象的年齡介于22~31歲之間,其中22~29歲年齡段的調查對象為主要群體,比例為86.5%。
1.文化水平。調查對象的文化水平為小學的有8人,占3.4%;初中學歷者有132人,占56.2%;高中學歷的有90人,占38.3%,大專及以上學歷的5人,占調查對象的2.1%。數據對比說明,盡管新生代農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但是,相對傳統農民工,他們的文化和職業教育水平已有較大提高。
2.婚姻狀況。調查對象中有162人已婚,占總調查人數的68.9%,而未婚人數則占31.1%。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開始大批步入婚嫁之年,農民工的婚姻狀況直接對農民工就業穩定度以及可接受的培訓投資成本產生重要影響。
3.工作年限。調查對象外出打工年限3年以下的有23人,占8.9%,調查對象外出打工年限“3~5年”的有132人,占50.8%,5年以上的有105人,占40.4%。本次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由于他們當中多數人已經具有工作經驗,成為相對熟練工人,在就業市場上便多了幾分底氣。
4.收入水平。在此次調查中,調查對象的月平均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元~2999元,為106人占總數的45.1%,1000~1999元的人數為82人占34.9%,3000~3999元的則有29人,占12.3%,4000元以上的有5人,占2.1%,1000元以下的有13人占5.6%。2011年全國農民工平均月工資已達1690元,實際收入分布狀況見表1。總體而言,本次調查中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在全國農民工平均工資之上。而調查對象期望的月平均工資3000~3999元,共有128人期望工資達到這個水準,占總人數的54.4%。
調查數據表明,文化程度的差異在收入層面上也有反映,同時,收入水平高的多是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同時可以分析出,無論是文化程度高的還是文化程度低的農民工人群都對現有的收入水平存在不滿足的心態,都希望通過自身努力來提高現階段的收入水平,而這也是培訓能夠對他們產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5.勞動合同簽訂。在本次調查中,只有約43.5%的農民工與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還有56.5%的農民工沒有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正如有些農民工所說;用人單位與他們簽合同只是為了應付國家關于保障農民工權益的相關檢查,而非出于保護他們的權益。一些用人單位從起草勞動合同到讓農民工簽署,農民工并不了解和完全認同合同書,就連合同書中關鍵部分(如工資福利、安全保障等)留空待填,這都說明了簽訂的合同只是出于形式主義考慮,實質作用和法律效應都有待加強。盡管簽定勞動合同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爭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農民工勞動權益得到了保障,在問到您為何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時21.6%的人選擇了“自己沒想到要簽”,7.9%的人選擇了“自己不愿意簽”,31.5%的人選擇“用人單位不愿意簽”,26.3%的人選擇“簽不簽無所謂”,還有12.7%人因為其他各種原因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一些不愿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農民工認為:尋找打工的機會主要是靠同鄉、好友介紹,工資、待遇、保險大家都一樣,因此簽不簽合同對個人實際收入沒有影響;不簽合同,可以來去自由,一旦簽訂了合同,就必須服從企業工作時間、紀律的約束,不那么自由了。
6.工作時間。在此次調查中,調查對象有158人有“1~3年”本工種的工作經驗,調查結果顯示,在樣本中大約有65.5%的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時間25~30天,平均有69%的農民工每天工作10~12小時。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民工工作時間超出了國家規定的8小時工作制,有28%的農民工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如此長時間的工作必然壓縮了他們的休息時間,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很明顯。制鞋企業大多的作業環境大多有毒有害,例如,正己烷、三氯乙烯、苯分別是去漬油、干洗劑、油漆等常用溶劑里的主要成分,在制鞋企業中經常用到,人體長時間地吸入這些高危害性毒物,就會出現嚴重皮膚病、中毒等臨床征象,塵肺病也多發生在粉塵較多的打磨車間。而過長的工作時間也成為了其參加培訓的阻礙,沒有充足的個人時間,農民工就連休息時間也不能得到保證,沒有辦法提起勁來參加工作時間外的脫崗培訓,這對培訓時間安排上造成了比較大的阻礙。
7.工作動機。在對調查者出來打工的原因調查中,“迫于家庭經濟壓力,賺錢養家”不再成為最主要的因素,“追求城市生活”和“開闊視野,鍛煉自己”成為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比例分別占到了37%和43%,這表明如今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基本上不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為出發點,而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契機和更好的人生際遇,他們大多希望通過提高技術能力以獲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新生代農民工在選擇職業時,不僅僅關注工資水平、福利待遇等因素,他們更加注重安全的工作環境、學習一門技能、落戶城市等,他們更多地希望得到社會認可。
8.工作期望。談到對將來的規劃是被調查農民工大多希望在城里買房,從而落戶城市。他們的“城市夢”也比其的父輩更執著。而存在“外出賺錢,然后回家養老”思想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相對較小,新生代農民工是更渴望城市化也是更容易城市化的群體,他們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的生活,意識形態和行為都更城市化了。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明白要融入城市,長久居住在城市購買住房就成為了唯一的出路。相對于第一代農民工而言,第一代農民工很少把城市作為他們的最終歸宿,他們多是希望通過在城市里打拼賺取資金,退回到農村創業或者是回農村生活,因此在城市一般都是租住簡陋的民房、住工廠宿舍或工棚等,住房問題并不突出。而新生代的農民工,回農村的意愿較弱留城意愿很強,他們在城市中的住房問題就形成了其留城的主要障礙。
9.工作滿意度。在被調查人群中,對現有工作很滿意的人數有30人,占到總比例的14.9%,對工作滿意的人數有45人,占總人數的19.1%,而認為“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人數達到23.4%和14.9%,而其中不滿意的原因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工資太低、福利待遇不好、工作太辛苦、工作不穩定等。工作環境優劣、勞動強度大小常常是新生代農民工決定去留的重要因素。不過對于制鞋業農民工而言,工資福利依然在種種因素中占有較強的影響力,主要的原因分布概率如圖1。
在此次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目前的能力水平“比較吃力”甚至“不能適應”現有工作。可以看出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對自己的技術技能、文化知識的缺陷存在明顯的自卑感,由于制鞋業農民工所處的日常生活環境中人員密度比較高,而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高技術人員、管理干部與他們自身在社會地位、收入水平、工作環境、生活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既給他們學習技能提供了動力,也為他們生存產生了壓力。而對于改善農民工滿意度方面,許多調查者希望能夠提高工資收入水平、提供培訓機會,而縮短工作時間、改善工作環境、購買社會保險也是現今青年農民工重點關注的區域。
二、制鞋業新生代農民工特點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概括出制鞋業新生代農民工的幾個特點:
1.受教育程度相對提高。很大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部分知識,但由于社會地位及經濟情況的限制,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很少。隨著城市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化,新型產業需要具有相對高知識的產業工人,新生代農民工若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訓,將很難從事專業性強的工作,也無法適應新的勞動崗位提出的要求。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迫切地需要社會各個方面提供必要的學習機會。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他們參加就業培訓的質量。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對就業培訓的要求越來越高,用人單位所需要的是具有高技能的員工,而具有較高技能的基礎在于擁有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農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難以適應市場對高層次技工人員的需要。現有針對農民工的培訓主要是技術含量低、從業人員多的手工技能培訓,具有培訓時間短、內容簡單、見效快的特點,能夠幫助農民工快速實現非農就業。但是,這些低層次的技能培訓無法真正提高農民工的技能,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2.“已婚”比例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之間婚姻差異顯著,絕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處于未婚狀態。據全國新生代農民工調查,新生代農民工中未婚的比例為83.7%,在老一代農民工中,未婚的比例只有10.2%,絕大部分都已經結婚。在這次的抽樣調查中,樣本中有68.9%的農民工已婚,在未婚比例占31.1%。對農民工而言,婚姻狀況決定了他們對生活穩定性的追求態度。結了婚的農民工因為有家庭顧慮,一般更傾向于追求穩定的生活,屬于風險規避者,不愿意更多地承擔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這就使得他們對培訓的需求相比未婚者要低。
3.就業動機重發展。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在選擇工作時依然注重工資和福利待遇,但對于改善工作環境、發展前景、是否有職業培訓機會等因素也逐步上升為主要考慮指標。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上更傾向于第三產業以及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追求社會地位高、條件好、工資高的就業崗位。不愿從事高強度、高危險的苦、臟、累工作。而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城市的產業不斷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化,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逐漸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低,就業能力差,很難適應現代高技術要求的企業需要。隨著農民工在外工作經歷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村人看到了沒有一技之長的弊端,沒有市場競爭力會隨時面臨失業,而且在城市中只能干最臟最累的工作,這些都使他們產生學習知識、進行職業培訓、增長技術水平的愿望。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愿意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4.融入城市的愿望強烈。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有較高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技術,特別是他們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對農村又非常陌生,尤其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原本就是生在城市,與城市孩子的成長環境有許多相似,他們對農村、農業、農民沒有多少感性認識,更談不上有農村情結和對土地的感情。出來打工不僅僅是為了掙錢回家蓋房子、娶媳婦、養兒育女,而是希望通過到城市打工尋找更好的自我發展的機會和平臺,希望能夠在城市立足安身,也希望在城市積累經驗,為自己未來的創業發展打下基礎。
三、結論與啟示
1.增強培訓針對性,提高培訓質量。一是加強培訓需求調研分析,完善不同培訓對象特別是適合農民工的培訓模型,增強培訓針對性。二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傳授培訓知識,積極倡導采用動畫、幻燈片和多媒體等農民工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培訓,強化實踐教學,增強培訓效果。三是強化培訓考核,培訓完成之后積極依靠職業技術認證資格考核,轉化培訓效果,提升農民工技能含金量。
2.創新培訓模式,促進培訓方式轉變。一是充分發揮制鞋業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知識面較寬、眼界開闊、思想活躍的優勢,大力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培訓。二是逐步把1~3個月的短期培訓延長到6~12個月的中長期培訓,讓參訓農民工真正掌握一門單項職業技能或具備初級技工的水平。三是加強校企合作或者是企業與協會的合作,把農民工培訓真正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讓新成長勞動力在職業技術學院(學校)接受系統正規的職業教育,讓協會通過產業組織優勢加強技術指導。四是加大創新能力和創業知識的培訓。特別是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知識培訓。
3.加強安全教育培訓,預防職業病危害。制定職業衛生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和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落實責任制到車間、班組和個人。建立企業職業衛生檔案,將衛生部門監督檢查、檢測結果和衛生學評價意見等資料存檔保管。對農民工進行上崗前和經常性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告知生產場所的職業危害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提高勞動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以減少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