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高級經濟師論文 > 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變遷研究

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的歷史變遷研究

新中國成立至今,山西省由于農業人口眾多、經濟結構不合理、各地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原因,城鎮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速度較慢,處于落后狀態。近日,山西省政府明確提出,到2015年山西省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十二五”期間,城鎮化率每年要提高1.8個百分點,五年力爭有300多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如何盡快發展城鎮化,將我省的城鎮化水平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上來,成為了擺在政府和專家眼前的重要課題。
   一、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山西省城鎮化水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8.01%上升到2010年的47%,增長約39個百分點。然而,這60年的發展史是一個不平凡的過程,它既經歷了改革開放前的大起大落、起伏跌宕,也經歷了改革開放后的趨于平穩、提速發展。根據城鎮化水平的歷年數據,可將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劃分為六個階段:
   (一)起步發展階段(1949年――1960年)
   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山西省城鎮化水平在建國以前處于落后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伴隨著工業化的起步,城市經濟開始恢復和穩步發展,山西省城鎮化水平從1949年的8.01%增長至1960年的19.83%,平均每年漲幅為1.07%,增長速度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二)“逆城鎮化”階段(1961年――1969年)
   “大躍進”時期,大批農民一度涌入城鎮。60年代初期,政府開始進行總結和彌補大躍進時期的經驗和損失,進行國民經濟調整,一批城鎮被撤銷,城鎮居民被迫返回農村,再者,這一時期“上山下鄉”運動也逐漸展開。此階段山西城鎮化水平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倒退現象,由1961年的18.66%下降到了1969年的15.76%,平均每年下降0.32%。
   (三)低緩恢復階段(1970年――1978年)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以及“上山下鄉”運動的影響,城市經濟發展滯后,工業發展緩慢。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緩慢上升,由1970年的15.76%增長至1978年的19.18%,接近1960年水平。因此可以說,這一階段是以低緩速度上升發展的恢復性階段。
   (四)快速發展階段(1979年――1990年)
   20世紀80年代,先行的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大量原本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涌向城市,城鎮化水平不斷加快。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步伐的加快以及有關人口管理政策上的變化,這一時期,山西省城鎮化邁出了新的步伐,縣改市、鄉改鎮,晉城、朔州等地級市在原來的縣級基礎上成立,全省448個鎮的由原先的鄉改名并合并而來,城鎮區劃上的改變是的城鎮化水平有了突出的進展;其次,山西煤礦企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村人口及外來務工人員,礦區作為山西城鎮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為山西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山西城鎮化水平由1979年的19.81增長至1990年的28.90%,平均每年漲幅為0.76%,發展速度較快。
   (五)緩慢發展階段(1991年――1997年)
   這一時期,城鎮化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性。9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人口流動成為當時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對流動人口的凝聚力不斷上升,包括太原在內的我省7個市或地區在這一期間城鎮化水平均有重大發展。然而,大同、晉城、陽泉、朔州這四個以煤炭為主導產業的市由于這一時期的煤炭價格的降低,出現了人口大量減少的現象。這一時期,我省的城鎮化總體水平受到較大影響,由1991年的29.06%緩慢上升至1997年的30.71%,平均每年漲幅只有0.24%。
   (六)高速發展階段(1998年――2010年)
   黨的十五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逐漸增強,城鎮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口聚集和拉動的作用越來越大,農村地區大量富余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向城鎮地區轉移。并且近年來國家對中部地區發展的支持以及我省對城鎮化發展的重視,一系列相關政策和規劃的出臺也促進了我省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這一階段,我省城鎮化水平由1998年的31.03%增長至2010年的47%,平均年增長率為1.23%,處于高速發展階段。
   二、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特征及問題
   山西省城鎮化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然而,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仍然是我省城化發展的主要瓶頸。縱觀60年來山西省城鎮化發展進程,我們不難發現,我省城鎮化發展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地區間差異明顯
   由于不同區域間受地理環境、歷史條件、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城鎮化水平的地區間差異很大。山西人口城鎮化水平在行政區域上表現為中部、東部和北部高,東南部次之,南部和西部低的特點。由表2可看出,截止2009年年末,位于中部的太原市和陽泉市,城鎮化率分別為82.22%和59.11%,排第1、2位;北部的大同市和朔州市,城鎮化率分別為51.95%和45.24%,排第3、5位;東南部的長治市和晉城市,城鎮化率分別為41.04%和47.03%,排第7、4位;南部的運城市和西部的呂梁市,城鎮化率分別為36.64%和36.63%,排第10、11位。現階段我省各個市城鎮化發展速度都已明顯提高,但仍然有七個市的水平低于2009年全國平均水平47%。形勢比較嚴峻。
   (二)主要市鎮大多是煤炭生產基地,礦區人口所占比重大
   山西是全國的重要能源基地,煤炭資源得天獨厚,以煤炭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推動著城鎮化的發展,而城鎮化發展又為煤炭生產提供著全方位的服務。全省眾多城鎮是靠煤炭生產的發展帶動起來的,而這些城鎮又成為了煤炭生產的重要基地。全省現有11個地級市,其中的6個地級市均是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太原市是西山煤電集團的所在地,大同市是同煤集團的所在地,陽泉市是陽煤集團的所在地,長治市是潞安礦業集團的所在地,晉城市是晉煤集團的所在地,朔州市是平朔煤炭工業公司所在地。而在全省11個縣級市中有7個市煤炭產區,古交市是西山煤電集團的重要礦區,潞城市是潞安集團的重要礦區,高平市是晉煤集團的重要礦區,介休市是山西焦煤集團所在地,原平市是同煤集團下屬軒崗煤電公司所在地,霍州市是山西焦煤下屬霍州煤電公司所在地,孝義市是地方國營煤礦的重要生產基地。工礦鎮占全省建制鎮總數的1/4。居住在礦區的城鎮人口高達200余萬人,占全省城鎮人口的20%,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在山西城鎮化的發展中,煤炭產業的帶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隨著山西經濟的轉型和產業格局的調整,單單依靠工礦企業吸納勞動力而推動城鎮化的發展是不可取的。
   (三)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城鎮化的表面特征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而背后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二、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城鎮化反過來又有利于促進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推進的聯動發展的過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各種生產要素資源在空間上的達到高度聚集,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作為載體的城鎮發展與此要相適應。山西省城鎮化與工業化(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之比為0.82,低于國際公認的1.4―1.5的合理水平,城鎮化相對滯后,工業化相對超前。我省現同時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之中,按照上述理論,我省的城鎮化水平應該是與工業化水平相適應的。然而,通過山西省與中部省份以及東部部分省份工業化水平與城鎮化水平的對比,可以發現我省和河南省的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后于工業化水平。







   (四)城鎮化質量較低
   1.城市設施水平較低。由于我省50%以上的城鎮為工礦型城鎮,因廠設城,因礦設鎮,城鎮功能缺失、承載能力低下,一些城鎮還僅僅是比較簡陋的工礦生活區。城市基礎設施資金不到位,新區開發步伐緩慢。2007年山西省與全國城市設施平均水平的統計資料表明,在衡量城市質量的6項重要指標中,我省只有2項(城市用水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4項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可以說明山西的城市質量是比較低的,與全國平均水平及其他發達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2.環境質量較差。山西省城市環境不容樂觀。2009年我國部分主要城市(省會及直轄市)空氣質量指標情況顯示:太原市可吸入顆粒指標高居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第10位,二氧化硫指標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中排在第2位,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指標位居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倒數第5位,這說明,山西省省會太原市的空氣質量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中是比較差的。當然,省會城市的情況并不能代表全省的情況,但是太原市的情況卻是山西省的一個縮影(見表4)。
   3.城市綜合競爭力較差。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依據人才、資本、基礎設施等12個一級指標和若干二、三級指標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后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我省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太原(第60位)、大同(第124位)、長治(第135位)、晉城(142位)、臨汾(第178位)、陽泉(第182位)、朔州(第192位)、晉中(第212位)、呂梁(第220位)、運城(第284位)、忻州(第285位)。山西省大部分城市綜合競爭力較弱,在全國的排名也較為靠后。這也客觀反映出了我省目前城市各項具體指標的落后,反映出了城鎮化質量較差。
   三、山西城鎮化發展的歷史啟示
   在對城鎮化歷史及我省城鎮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分析后,筆者得到了一定的啟示,同時也對山西城鎮化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
   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是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提升;同時,合理的城鎮規劃和城鎮結構也為各種各樣的經濟形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建國初期,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經濟水平很低,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有政府主導的由上到下的推進模式,政策變動對城鎮化的發展影響重大,一個錯誤的決策可能就會導致城鎮化發展的停滯甚至是倒退。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員聚集到城市并安定下來,他們為城鎮居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和各項服務,加快了城鎮建設,城鎮化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而逐漸步入正軌并開始加速。同時,我國城市所創造出的經濟價值也在顯著提高,城市經濟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們發展城鎮化,就要始終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活躍城鄉經濟,提高城鎮地區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二)合理優化城市布局,統籌規劃,科學發展
   城市規模越大,其集聚效應越大。前文中我們提到,山西省各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山西的大城市只有太原和大同兩個,各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這對于總人口3400多萬的山西省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不僅數量少,而且分布也不合理。因此,我們應該合理優化山西的城市布局,在山西南部有選擇性地發展一座人口規模較大的大城市,以太原、大同一起形成一個中心,兩翼齊飛之勢。
   對于人口規模較小的中小城市,要強該地區的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將它們打造成所在區域的中心區城市。各中小城市間加強聯系,形成幾個規模較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圈。通過優化各類城市的布局,縮小各地區差距,實現統籌規劃,科學發展。
   (三)調整經濟結構,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工業化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城鎮化發展的“發動機”。針對目前我省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情況,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城鎮區域內扶持發展一批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城鎮化的發展,縮小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的差距。要扶持龍頭企業,就要做到:第一,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交通及信息化網絡,美化環境,提高城市吸引力,為資金、人才、技術的進入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第二,對市場前景廣闊、經營狀態良好、提供就業較多、經濟規模較大的企業在政策上予以優惠和支持,推動投資多元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走招商引資、招才筑巢、滾動發展的建設路子;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加強信息化網絡建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建立城市新興科技工業園區,使工業化在帶動城鎮化的同時又不會對城市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第四,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勞動力向城鎮集中,同時興建一批廉租房、公租房,使新進勞動力能較快安定下來,擴大了城鎮規模。
   綜合以上幾點,多管齊下,全力扭轉我省龍頭企業少、上市公司少的狀況,最終通過工業化推動城鎮化的較快發展。
   (四)加快工礦城市轉型,推進資源型城市的深度城鎮化
   我省許多城市都是借據豐富的煤炭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屬于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這些城市的城鎮化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城市城鎮化水平低、質量差、剩余勞動力多等問題,加快工礦城市轉型,使工礦城鎮能夠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成了山西城鎮化發展中要解決的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提高城鎮質量,消除工礦城鎮與所在駐地市、工礦城鎮與鄰邊地區的二元結構。一方面,加快煤炭產業整合,加大經營體制改革,轉變企業經營方式,依托資金優勢發展新行業,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堅持以市場為主導,規范投資行為;另一方面,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在煤化工等產業的基礎上發展機電、裝備制造、新型能源等產業,擴大經營范圍,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此外,還要有選擇性的發展高興技術產業,不斷進行產業和產品結構優化,增強城市輻射力。
   (五)城鎮發展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
   近些年,隨著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越來越重視,解決民生問題成了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也就成了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的主線。在城鎮的建設中,解決民生問題一般可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市政設施,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城市交通網絡,優化資源配置,保障居民用水、用氣、用電,提高城市發展承載力。第二,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興建學校、醫院、體育文化場所。第三,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第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市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制度。
   以人為本、體現城鎮化建設中的人文關懷,僅僅解決這些問題是不夠的,還要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下功夫。一是培養和保持整個城市的文化底蘊。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然而在我們今天的城鎮化過程中,已經很難讓看到曾讓世人引以為傲的民族特色、中國元素、中國文化,許多城鎮化過程僅僅是一個建新房的過程,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如果每一座城市在規劃建設的同時都能將本地區特有的文化和歷史古跡融合進來,我們的城市會更加的美好。二是關注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現代化的宜居城鎮,就應該滿足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舒適感,群眾的這些感覺不只是來源于物質生活的豐裕,還來自精神文化上的充實。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建立一套科學的評測系統,我們在對居民經濟、人口、就業等情況進行調查的同時,也要定期對居民的精神文化滿意程度進行了解。三是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滋長,實現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的目標。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