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也是推動我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健。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縣域經濟總量不斷擴張,財政實力迅速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但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礙了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一、發展現狀
(一)發展加速
進入新世紀以來,滎陽結合獨特的區位優勢,主動接受鄭州的輻射和帶動,通過城鎮化打造工業發展平臺,通過工業化夯實城鎮化基礎,通過城鎮化與工業化的良性互動反哺農業,縣域經濟發展明顯提速。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58.8億元,年均增長11.9%。全市12個鄉鎮有10個跨入河南省百強鄉鎮行列,成為全省百強鄉鎮最多的縣(市)。綜合實力躍居河南省第2位,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
(二)工業發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壯大工業經濟作為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來抓。全市在不斷擴大工業經濟存量的同時,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工業名牌競爭力不斷增強。少林汽車、博大掛面先后榮獲中國名牌,高山閥門、三一面粉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另外還有5個省級名牌、6個省級免檢、8個省級優質產品,擁有名牌名優的總數位居全省各縣(市)前列。
(三)收入增長
2010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92元,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25547元,年均分別增長12.6%、13.4%和14.5%。2010年,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從過去的溫飽型上升到現在的小康型,并逐漸向富裕型轉變。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瓶頸”制約仍然突出
資金、土地仍是當前發展縣域經濟面臨的兩道難題、兩大“瓶頸”。大量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發展之難,致使一批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一批項目不能及時上馬或按時投產,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擴張效應。
(二)部門權利交叉、政策不協調,導致縣級政府執行難
國家各部門、各行業出臺的所有法律、法規、制度、政策最終都要由縣里來具體落實。但一方面,現實中各部門、各行業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出臺的法規或政策時有矛盾或沖突,沒有很好地協調起來,到縣里具體執行時則無法操作。例如,《土地法》與《森林法》之間有很多不協調的地方,工商、食品衛生監督與技術監督的職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當各部門給縣里布置的任務發生沖突時,沒有一個權威機構進行協調,從而影響工作開展。
(三)對縣域投入不足,縣、鄉基礎設施落后
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很少直接投資,主要靠縣、鄉政府多方拼湊和農民集資來解決,鄉村道路、用電、學校、醫院等社會事業欠帳太多,農民享受不到起碼的國民待遇。農村稅費改革后,原由鄉統籌、村提留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的資金斷了來源,加上縣鄉財力有限,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越發突出。一些原來建好的鄉、村道路和農村小學的維修也難以為繼
三、建議
(一)建議以新的視野發展縣域經濟
就是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體,城鎮是中心,農村是基礎。縣域經濟大發展,離不開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也離不開“三農”的發展和農業基礎的穩固。從滎陽的實踐看,這幾年我們以新農村建設、農村創建等工作為抓手,努力構建“城鄉互動、比翼齊飛”的發展格局,但具體以工促農怎么促,以城帶鄉怎么帶,我們還在摸索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相比縣城仍然比較薄弱。因此,希望上級黨委、政府能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給予我們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導。
(二)建議以新的導向發展縣域經濟
就是在縣域經濟指標評價體系中,要更加鮮明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重城鎮更重農村。縣域經濟指標評價要把反映農村發展水平的比重放大,著眼于發展農村基礎設施、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難題,更好體現關注民生。要重速度更重效益。確保一定的發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要堅決摒棄唯速度論,更加重視對經濟發展質量指標的考核,引導GDP科學增長,避免盲目投資上項目,超越承受能力強行發展等,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相應滿足。
(三)建議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政策
就是要針對縣域不同的自然稟賦、發展基礎、產業特色等,有針對性的加以支持和幫助。建議著力消除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對縣域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交通干道,要及時修建或者升級改造,構建大交通網絡。對制約縣域項目發展的土地、資金、立項等問題,要把矛盾上收,由更高級別的職能部門出面協調,為縣域發展創造條件。建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近幾年來,各金融機構在貸款投放上的制度上日趨嚴格,上收了縣級金融機構的部分放貸權力。縣里很多企業雖然產品好、市場好,但貸不到款,沒有能力擴大生產,延誤了發展。我們建議上級黨委、政府多與金融部門溝通,給予縣級金融機構一些信貸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