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農業產業化的基本概念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累積、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的實質就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二、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的模式
(一)市場帶動型聯合體模式
所謂的市場帶動型模式是指由專業市場、農場、農戶組成的,通過培育農產品市場,特別是專業批發市場,帶動區域專業化生產和供產銷一體化經營。其中,擁有最大的帶動力的就是專業批發市場,它可以有效的帶動附近的大多數農民共同參與買賣、生產農產品商品,慢慢就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的農產品商品買賣、生產的專業批發農產品商品市場。在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的市場帶動型模式下,農業產業市場成為了農產品的集散中心,而且在全國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龍頭企業帶動型聯合體模式
龍頭企業帶動型是指由公司、基地、農場、農戶共同組成的,以某一農產品加工、冷藏、運銷企業為“龍頭”,圍繞一個農業的分產業或產品,實行供應、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形成龍頭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專業化、商品化、規范化生產經營格局。龍頭企業外連國內市場,內聯農戶生產經營,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在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的是由公司、基地、農場、農戶一起共同、同時運作的,尤其是養殖業、種植業幾乎都是運用這種模式,從而幫助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中介組織帶動型聯合體模式
中介組織帶動型聯合體模式是由中介組織、農場、農戶組成的,通過發展服務型中介組織(例如:農業銷售公司、種子公司、機耕合作社),幫助農場、農戶解決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并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生產過程的社會化服務,實現生產要素大跨度優化組合。在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的中介組織帶動型聯合體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提高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的發展。
三、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路徑的選擇
(一)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利益聯合機制
建立,并且不斷的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利益聯合機制是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核心,下面我們來探討下如何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利益聯合機制。
(1)農戶可以以自己擁有的資金、土地等資產,向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制合作,當然這必須在雙方都同意,并且互利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的,從而形成了農業產業化一體經營化發展,不斷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的利益。
(2)企業與農戶之間所簽訂的合作條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他們之間的分工很明確,企業就只負責不斷的提供、增加銷售的路徑,而農戶則是嚴格的按照企業給予的訂單進行生產,從而不斷的提高了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二)不斷的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體系
1、國家政府應適當的增加體系的資金投入
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應不斷的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例如:農產品質量體系、物資供給服務體系、信息服務的體系、銷售服務體系、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等等,在這些體系中國家政府應適當的給予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大資金的增大投入,為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做好鋪墊。
2、不斷的完善國家扶持農業產業化的財政政策
國家政府應不斷的以資金支持、規章規定的引導、環境的治理等等各種形式,不斷的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如發現不足之處,應及時的給予完善。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不斷的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機制
首先,政府應不斷提醒自己必須堅持以農為本的理念,對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采取適當的、合理的政策,并且,不斷的加大政策性金融的發展,適時地給農業產業化資助資金,從而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保障機制。
其次,不斷的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原產保護政策,不斷的加強農業市場的監督管理,不斷的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以及確保農產品的標準化,從而,保障了勞動力有效利用下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四)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實施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經營,以促進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幫助農民致富奔小康
在土地承包法中第四十條規定: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種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對屬于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第四十二條規定:承包商之間為發展農業經濟,可以自愿聯合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從這兩條的規定中,可以非常明確的了解到這規定,無疑給農民帶來了公平的競爭機會和發展道路,從而,可以有效的實施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經營,可以有效的幫助農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