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長峰
一、高校后勤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問題
1、管理觀念陳舊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經營風格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影響深遠,直接影響到下級員工的道德行為和思維方式。然而,一些高校后勤企業的管理者缺乏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存在著“控制就是牽制”,“控制就是處罰”等許多誤區。具體表現在:以上級的命令和紅頭文件為管理依據,忽視制度對企業經濟活動的有效控制;以個人的忠誠度為基本管理紐帶,輕視崗位職責對人的素質要求;重視實物資產和短期利益,忽視無形、隱形資產和長期利益;習慣于封閉管理,漠視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影響;利益分配平均化和主觀化,忽視個人的貢獻;重經驗管理、輕視知識管理,缺乏開拓創新意識。這些陳舊、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傾向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2、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
高校后勤企業雖已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但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仍不健全,沒有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實施一套覆蓋全部業務活動的內部控制制度,缺乏對業務活動的適當授權,不相容職務沒有充分分離。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脫離企業自身規模、業務特點及企業環境,致使企業的業務活動難以遵循既定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而進行。
3、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
由于內部控制制度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企業職能部門、員工甚至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經常逾越既定的內部控制制度開展業務活動和管理活動,但也沒有受到制裁,這就使內部控制喪失了應有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導致內部控制的失控。
4、員工自身素質相對較低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員工具有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而且要求其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
二、加強高校后勤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對策
1、樹立科學管理的理念
一個傳統的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不僅要轉變管理體制,更重要的是要轉變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只有擺脫大學行政化舊觀念的束縛,高校后勤企業才能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生存和發展,才能促進后勤企業的各項改革順利進行。高校后勤企業的管理者要認真學習科學管理的知識,更新管理觀念,為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管理者要深入實際,了解企業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使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有章可循。大到整個后勤各類工作制度、管理辦法,小到每項具體工作的操作規程、辦事程序,都應建立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讓規章制度成為保障整個后勤正常有序運作的基本規則,變行政命令管理為制度管理。應將完善內部控制規范與企業目標結合起來。企業所有的管理活動都應該圍繞著企業目標的實現來進行。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加強管理的重要措施,其目的同樣是實現企業目標。目標定位決定著內部控制關鍵點和控制手段的選擇。
3、全面提高員工自身的綜合素質
內部控制所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和程序,都要靠人來執行。高校后勤企業的各項內部控制制度能否貫徹落實,功能能否得以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員工的素質。因此,要通過多種形式對員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每個員工都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根據不同崗位、不同工種、不同技術標準對員工進行有針對性培訓,使每個員工的技術水平和能力與所在崗位的要求相適應;對各級管理人員要加強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訓,提升他們管理能力和水平。要樹立科學管理觀念、市場競爭觀念、服務觀念、企業文化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和社會效益觀念,讓科學管理成為企業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為高校后勤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督體系
(1)加強和改進財務內部監督,實行會計委派制。由學校對后勤企業會計人員實行統一委派、任免和管理,會計人員的組織關系、人事關系、工資福利待遇等均由學校負責,會計人員解除了受委派單位的依附關系,能排除干擾,消除顧慮,行使會計法規賦予的權利,使會計人員能更好地履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職能,對所有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直接地反映和監督,大大地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和可靠性。
(2)加強審計監督。重點加強對年度財務報表、任期經濟責任和干部離任的審計。為確保學校后勤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切實執行,校內審計部門應定期檢查,以及時發現內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針對出現的新問題和情況及執行中的薄弱環節,及時修正或改進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違章必糾,以提商會計信息質量。
(3)加強民主監督。后勤企業財務部門要定期向教代會和全校教職工通報財務工作報告,聽取意見,征詢意見和建議,認真落實教代會的提案。建立財會人員年度考核,健全民主測評、民主評議和組織生活制度,自覺接受全校師生的監督。
(4)強化公眾監督。全面深入推行財務公開,把公開透明化貫穿于各項制度建設和各種權力運行過程,增強決策透明度,落實師生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實行“陽光作業”,建立內部監督。
(作者單位: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