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社會主義企業社會責任的特點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單位或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通常是指所承擔的高于自己目標且有利于社會的義務和責任。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從以往單純追求GDP考核指標理智地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保障。前者主要致力于經濟效益的增長和資金財富的積累,而后者則是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主要著眼于經濟發展的可靠性和持久性,這種認識和實踐的轉變是建立在科學發展觀理論基礎上的必然趨勢和結果。充分顯示了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夯實了和諧社會的支撐基礎。因此對企業的評價和考核,應從傳統的著眼于經濟效益指標上有所轉變和延伸,作為企業自身在完成經濟效益目標的同時,也要為整個國家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出更多的貢獻,履行企業自身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各級政府和為全社會進行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在為企業的經濟運行進行宏觀管理和調控中,為企業的生產運營需要進行多元化的服務和支撐中,也都要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調整自身的工作方向和內容,以促進和保證企業完成社會責任,履行所應承擔的社會義務。
用科學發展觀分析和歸納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社會責任,首先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上,是為創建和諧社會服務的,從企業同企業的權益群體的相關經濟利益考慮,從企業本身具有社會法人身份的倫理概念出發,從作為構成社會一分子的企業的社會學觀念認識,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是一致的,不論經濟屬性、法律屬性和道德屬性的社會責任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建立和諧社會的保證因素,所以企業在創造利潤、合法納稅并對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負責的同時,必須要承擔起經濟、社會、環境諸多領域的社會責任。
二、 社會主義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社會責任是通過科學發展觀的分析方法,從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的需要出發,為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所確定。當企業納入社會國民經濟重要組成要素時,在享有全社會公共資源和成果的同時,必須自覺地履行全民所應承擔的經濟、法律和道義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這些責任也可分解到經濟、法制、環境及公益4個范疇內,這些責任從法制觀點出發是屬于被要求的甚至于是強制性的,但從全社會的道德標準衡量,則應屬于自覺的行為。當前企業應履行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以下10個方面:
(一)履行企業創造經濟效益責任
首先要認定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是一項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應履行的社會責任,企業的任務是在發展和贏利的同時向國家承擔增加稅收的責任,企業的收益是對社會作貢獻的基本指標,體現了企業的綜合效益和整體素質,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履行企業各項社會責任的經濟保證,也是國家GDP增長的重要組成。
(二)履行積極提供質優價實產品及誠信服務責任
要保證生產出適應國家建設和市場消費需要的產品,必須具備誠信的態度,提供品質優良可靠、價格真實的產品,并積極進行售后服務,保證消費者的權益,對刺激國民消費,提高全民生活水平起到促進作用。
(三)履行節約資源保證持續發展責任
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緊缺的國家,企業是能源和物資的消耗大戶,所以要通過技術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率,發展循環生產,調整產業結構,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為國家節約和保護資源發揮積極作用。
(四)履行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自然和諧責任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它形成了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企業必須投入資金、物質、技術及人力,防止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同時要采取積極措施,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為社會民生、造福子孫后代做出貢獻。
(五)履行公益慈善事業責任
企業在享受所在地區的公共事業設施和公益事業服務的同時,應協助政府分擔本地區公益事業的發展,尤其要針對所在地區在公共事業方面存在的弱勢,如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義務教育、養老扶貧等公共慈善性事業及設施等方面,進行財力、物力、人力及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為發展和完善本地區的公共產品及文化建設履行自己的責任。
(六)履行維護職工權益責任
首先要保證企業職工在企業內的合法公平地位,享有合理公平的收入待遇,保障企業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改善勞動環境和條件,配備勞動保護用品,落實各項福利待遇,嚴格執行法定工作日及假日制,及時繳納規定的各項統籌基金及費用,開展職工培訓教育,提高職工素質,保證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
(七)履行勞動就業、人力資源開發責任
首先企業要不斷承擔起吸收和容納社會勞動力就業的責任,要積極創造條件為社會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并給予應有的各種待遇,享有規定的權益。企業還要按生產需要及崗位要求為職工創造和提供學習培訓的條件和機會,使企業職工不斷掌握生產技術,提高文化素質,在完成生產經營任務的同時為社會提供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人力資源。
(八)履行技術發展進步、知識產權開發創新責任
我國企業通過這些年來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吸收和培養了一批具有理論和實踐的各類人才,建立了強大的科技隊伍,具備了相應的工藝裝備及控制手段,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現代化技術,所以企業具有雄厚的研發設計、制造及實驗的條件和能力,為此企業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我國新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試制檢測的責任,并履行為國家科技更新、創造具有獨立自主產權的專利技術。
(九)履行公開誠信、信息真實責任
誠信缺失、信息失真等現象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秩序,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也給企業自身造成巨大的隱性損失,阻擾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安定。為此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企業,要保證向社會有關部門和權益收受群體及時發布真實的企業信息及會計報告,在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流程中、在產品服務供應中和廣告宣傳中,杜絕一切假、冒、偽劣行為,樹立起公開誠信、信息真實的企業形象。
(十)履行“社會責任投資”責任
社會責任投資是企業追求利潤的同時,通過專門機構為社會的公益事業進行專項投資,達到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專門機構的引導和考核下,還保證了企業投資獲得安全的回報,以激勵和促進社會責任投資的健康發展,也可以認為它是一種有具體回報的社會責任。
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保障
企業社會責任是擺在我國目前企業面前的一個新課題,許多企業正在面臨著社會責任的考驗和挑戰,有卓識遠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已經或正在承擔起這副重擔,為此應在思想意識上和實務操作上做好必要的準備和應對。
(一)確立和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感意識
企業社會責任感是指企業對待社會責任的一種態度,是建立在對社會責任認識和作為的基礎上,是企業面臨社會責任體現出的態度、方式及行動等方面的表現。因為“責任感”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企業對待社會責任的態度和意識,往往勝于企業自身具有的能力。所以企業全員要以“社會公民”的姿態培養和孕育出高尚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意識,使企業和職工能自覺不懈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這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保證。
(二)建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機制
企業要把履行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并按正常的決策控制及監督等業務運營流程進行管理,針對這一業務主體,建立起相應的機制,使企業社會責任貫穿到企業的整體經營活動中,為此企業要設置相適應的專門機構,建立企業的社會責任考核指標,并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此全面真實地展現企業公民形象。
(三)履行社會責任促進企業發展的互動
通過對眾多企業實踐的調查研究證實: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不影響和制約企業的自身經濟績效,相反呈現出正比的優勢關系。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和諧了企業和社會的關系,把一個曾經是單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業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集體內,保證了企業自身的持續發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優良表現和所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向全社會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和能力,顯示出了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實力,相應地擴大了企業市場占有率,促進了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進步,提升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實現了社會和企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