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提高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從編制2000年預算起,我國開始實行部門預算改革。部門預算,是指政府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及其履行職能需要,由基層預算單位開始編制,逐級上報、審核、匯總,經財政部門審核后提交立法機關依法批準的涵蓋部門各項收支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通俗地講,就是一個部門一本賬。近些年,為提高預算資金使用的績效,我國開始了績效評價和績效預算的試點和探索。但部門預算和績效預算之間的關系,在預算改革的理論和實際工作中,仍存在很多模糊認識。因此,理清兩者的關系,對順利推行績效預算意義重大。
1概述
1.1 我國部門預算改革進程
2000年是我國部門預算改革的起始之年,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提前編制預算,延長預算編制時間,按照法定時間批復預算;將以往自上而下的代編方式轉變為自下而上的匯總方式,從基層預算單位開始編制預算;采取綜合預算編制方法,要求部門將所有收支統一納入部門預算;實現“一個部門一本預算”的統籌安排,將一個部門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統一的編報內容和形式在一本預算中反映。
之后,我國部門預算改革逐步深入。2002年,正式按照新的方法編制部門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按照新的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細化部門預算編制;正式編制政府采購預算;加大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的力度,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2005年,部門基本支出預算定員定額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并擴大管理范圍;加強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的基礎工作;研究制定部門預算績效考評管理辦法。2007年,全面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積極進行項目支出經濟分類試點。此外,項目支出預算滾動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金財工程”、財政撥款結余資金管理、加強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有機結合等改革內容也在不斷完善和推進之中。
1.2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探索
我國推行部門預算改革后不久,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實踐探索也隨之展開,各級財政部門與部門預算單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績效考評工作規范,并逐步擴大改革試點范圍。從2003年起,財政部就開始制定部分行業的績效考評管理辦法,組織部分中央部門開展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評試點工作。2005年,財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央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2006年,財政部選定了農業部“農業科技跨越計劃”等4個項目進行績效考評試點;2010年共批復確定115個中央部門的200個績效評價項目,絕大多數中央一級部門已納入績效評價的范圍。目前,我國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相關探索主要表現在以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評價為代表的改革實踐。
2部門預算與績效預算之間的關系
2.1 部門預算是績效預算的前提和基礎,為績效預算的開展提供平臺
部門預算改革對績效預算改革意義重大,如果沒有10年來部門預算改革的基礎,績效預算改革可能就無從談起。部門預算改革為績效預算改革建立了一個平臺,只有在這個平臺之上,績效預算改革才可能順利進行。
績效預算需要比較部門的產出和預算資金投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這個前提就是部門的收入要有一本總賬。這在過去傳統預算中是無法實現的。傳統預算編制將預算支出按行政經費、事業經費、基本建設經費等不同性質分成若干類,分別由財政部的不同司局管理,對于一個部門來說,究竟已經安排了多少預算資金是搞不清的。而且在傳統預算制度下,部門的大量預算外支出游離于預算監管之下,預算也無法搞清部門的實際資金擁有量。經過部門預算改革,采取綜合預算編制方法,要求部門將所有收支統一納入部門預算,實現“一個部門一本預算”,將一個部門所有的收支都按照統一的編報內容和形式在一本預算中反映。加大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的力度,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將預算外資金逐步納入了預算的監管和控制中。編制部門基本支出預算和項目支出預算,對預算部門的支出進行了分類,摸清了預算部門的各種支出的方向和用途。按照新的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細化部門預算編制,對預算部門的各種支出能夠進行多維的定位。這些改革都為預算的績效評價提供了數據信息支持,大大方便了預算績效評價的進行。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部門預算改革,績效預算改革就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績效預算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2 績效預算是部門預算的深化和升華,是部門預算改革的方向
部門預算雖然加強對預算的監管和控制,但預算的編制和資金的分配仍缺乏明確的導向。由于缺乏目標的設定和產出的考核,預算編制帶有較重的經驗決策色彩。由于缺少績效方面的考核,部門預算編制與部門事業發展目標之間缺乏直接的聯系,同時也限制了部門預算功能的發揮。
在預算的執行階段,主要是強調對合規性的遵從,預算執行中只管投放進度、不問投入效果;只管使用合規、不問效益大小;部門預算“只能做加法,不能做減法”;只強調支出的財務責任,不考慮支出的實際結果責任,從而造成部門預算資金浪費和效益較低等問題。
績效預算改革的滯后必將制約公共財政預算體制總體效能的發揮。作為部門預算改革的延續、提升,乃至制度變革,績效預算改革需要在部門預算的基礎上逐步引入績效管理的要素,逐步將投入控制型的部門預算改造成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預算,是在部門預算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是部門預算長期改革的方向。
2.3 在部門預算基礎上進行績效預算改革
我國的部門預算已經推行了近10年,各級政府已基本熟悉部門預算的工作流程,可以在部門預算的基礎上推行績效預算的改革。實行績效預算,首先必須明確財政支出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績效計劃目標的制定是實行績效預算評價的前提和基礎。在編制部門預算的同時,需要一并制訂年度績效計劃。績效計劃的制訂應與部門戰略發展規劃相結合,以部門的戰略規劃為依據,進一步細化為年度績效計劃,保證預算年度之間的相互銜接,實現經濟發展的中長期目標。
應繼續完善部門預算,嚴格按目標、功能、績效要求來細化預算編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支出標準和預算定額。績效預算改革可以先以項目支出績效改革為突破口,逐步擴大到部門人員和公用經費。人員和公用經費在部門預算中按定額管理,通過對部門的績效結果的考評,合理修訂人員和公用經費定額,提高基本支出使用效益。根據考核結果做出獎懲與預算調整。根據績效預算按效果撥款的原則,財政部門按照各機構的計劃制訂情況以及工作績效的考核結果調整下一年度財政預算,根據內外部評價結果對于績效好的部門給予獎勵,對于目標完成不好的部門則予以公告削減直到取消這項預算。
部門預算改革在改革措施的進一步落實和深化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部門預算改革絕對不能放松,需要在投入控制等方面繼續完善。同時,在部門預算改革中逐步將績效管理的各要素引入部門預算中,向管理導向型預算轉變。
3結語
盡管目前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在部門預算管理中引入了績效理念,但由于將績效管理與部門預算相融合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無論在中央層面還是地方層面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在總結實踐成效的同時,也應看到我國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在理論研究、制度建設、基礎條件、組織實施、技術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改革的理論研究亟待加強。目前,我國預算績效管理理論研究以借鑒國外經驗居多,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創新較少,特別是與我國現行政府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緊密結合的預算績效管理理論研究不夠。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對績效考評的認識仍存在不足之處,亟需用有中國特色的部門預算績效管理理論指導我國的改革實踐。
第二,制度設計應切合實際。從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預算支出改革實踐來看,政府預算支出績效管理改革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完善的客觀要求,而我國政府部門預算支出管理制度變革也同樣要遵循這樣一個普遍規律。在具體的改革框架設計上應充分理解政府公共部門的利益屬性和我國所處的改革階段,在此基礎上挖掘出具有創新意義的改革制度設計節點,并明確技術手段的核心內容,以此充分實現制度設計的初衷。
第三,應注意各項配套措施的完善。一是建立健全部門預算績效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二是加強部門運用預算績效管理的能力建設,包括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執行能力等。三是要進一步研究績效文化的形成問題,如果真能使預算績效管理對預算資源分配產生有效影響,可能最終是一種緩慢的、持續的文化變革的結果,要將績效文化滲透到政策制定過程中。最終,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部門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并通過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實現中國式的“政府治理”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