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社會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局限于資金、技術這些傳統領域,企業誠信、企業文化也成了競爭的重要部分,甚至成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誠信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是不可復制不可共用的,是經過時間的積累、文化的沉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資產,在企業的生存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當前,我國正處在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階段,加強企業誠信建設,提高全社會的誠信度,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企業誠信建設不僅對企業自身有利,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也有重要的意義,企業誠信建設的研究在國內外都得到很大的重視。
1 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企業誠信意識薄弱
“人無信而不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立業的根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企業價值觀的逐利性使得企業經營者及其管理人員的誠信意識越來越薄弱,企業作為經濟利益的主體,其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誠信建設也離不開對贏利的追求和對社會成本的權衡。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欠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惟利是圖、金錢至上的經營理念支配了企業的行為,使其喪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他們只盯著短期利益,根本不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懂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不懂誠信是企業不可復制的立業之本。
1.2 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淡薄
隨著我國法制化進程的不斷開展,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特別是在一些小的方面,怕麻煩的心理讓他們對消費維權意識有所忽視。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淡薄為不良企業提供了滋生壯大的溫床,這些企業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鉆空子,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現在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假冒的、山寨的商品,大到彩電冰箱小到文具食品,無處不在,無孔不鉆,消費者一不小心就上當受騙,而不少消費者在上當之后沒有采取法律措施,任其不斷發展,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1.3 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企業逐步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逐步取得主導地位。但是在改革過程中,由于新舊體制的摩擦和市場監管的權利真空,轉型期不成熟的市場制度成為企業信用缺失的導火索。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許多企業置信用于不顧,肆意損害員工和消費者的利益,逃避債務,拖欠貸款以及任意毀約,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企業之間上當受騙,各種經濟糾紛頻繁發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交易的實質就是產權交換,明確的所有權制度和公平合理的交換是市場游戲運行的前提。目前,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主體,但是由于企業和銀行的產權改革都沒有到位,大多數國有企業仍然要靠銀行信用維持,因此造成銀行虧損嚴重,企業信用惡化。
1.4 企業誠信法制的不健全
雖然當前我國已實施《民法通則》、《票據法》、《合同法》、《擔保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都是有關于企業誠實守信的相關法律法規,但從整體看,有關企業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還是不夠具體完善,無法對企業的各種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規范和約束,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的現象相當嚴重。特別是一些地方的基層法院,由于受當地政府的行政干預,在司法中存在隨意性和不公正性,損害企業債權人的利益。同時由于地域的差異和一些地方保護政策的實施,我國的企業信用制度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很難全面實施也不便于管理和監督。
這些原因都導致了企業誠信的缺失。
2 我國企業誠信建設的途徑
面對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的種種原因,要想全面建設我國企業誠信制度,就必須聯系我國的特殊國情,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2.1 樹立企業誠信的理念,提高誠信意識
企業的誠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是市場對企業的認可程度,是社會的接受程度。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要提升自身的誠信意識,樹立誠信理念,而且要在企業內部創造一種誠信至上的文化氛圍,使全體員工時時處處關注誠信,并把不斷加強企業誠信的可能性付諸實踐。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建立企業內部誠信體系,設立相應的部門,把誠實信用、義利兼容的原則貫穿于整個的企業文化建設,注入企業的血液之中。它是一種企業精神的內核,也是一種企業的價值取向。放棄原始自私的逐利性價值觀,使企業自覺形成一種重合同、守信用的社會風氣,塑造良好的企業誠信文化。
2.2 普及法律知識,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
加快我國的法制化進程,向大眾普及各種法律知識,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加大各種宣傳力度,讓廣大消費者明白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方面,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要怕麻煩,這樣也為國家法制進程做出了貢獻。同時,相關部門應該采取各種方法方便消費者維權和投訴,對消費者反映的問題積極處理,提高辦事效率,讓每一天都是“3.15”,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讓無良企業無處滋生。
2.3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產權關系
完善市場經濟改革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明確產權關系對企業誠信建設有具有推動作用。企業是市場的組成部分,存在于市場之中,從商品市場的買賣到資本市場的借貸,從要市場的交易到證券市場的支付等,無不體現誠信的價值。完善的市場體制和企業產權制度有利于維護企業的財產權益,促進生產的健康發展,有利于增強企業創新的動力,形成良好的誠信基礎和市場秩序。我國正在進行企業改制,企業將真正成為享有獨立的財產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必須尊重私有企業的財產權,承認私有企業及其所有者的合法存在,承認并保護他們的財產,賦予他們公平合理的法律地位。
2.4 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已成當務之急。企業誠信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組成部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為企業誠信建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企業誠信建設的開展。在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過程中應該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牽頭,成立專門機構負責信用體系建設的組織與協調,建立個人與企業的信用系統。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信用管理的先進經驗,盡快實行個人信用實碼制,使個人所有信用資料集中于一個固定的編碼上。充分利用工商、財政、銀行、質檢、審計、司法部門的現有資料和已有的系統,進行有效數據收集,以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技術先進、覆蓋面廣、可靠性強、權威性高、相對完善的企業和個人公共信息數據庫。在這樣的社會信用體系之下,企業誠信建設將能更好更全面地完成。
2.5 完善企業誠信法律法規和相關懲罰監督機制
我國企業誠信建設,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較為完整的信用法律體系,對現有的如《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有涉及誠信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和補充。加強信用立法,盡快制定出專門的信用法律法規,為有關機構在開展企業信用信息的搜集、評級、服務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和依據,使信用服務有法可依,對企業誠信建設指明方向,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在經濟與社會交往關系中,只要查一下有關信息數據庫,某個企業或個人的誠信狀況一目了然,這將對誠信體系的建設起激勵和鞭策作用。同時, 要建立和完善企業誠信缺失的懲罰監督機制,懲罰監督機制的實施有利于對企業誠信的管理,對于那些誠信缺失造成一定社會危害的企業要給予嚴厲的懲罰,讓不守信用的企業在社會中寸步難行。
3 結 語
綜上所述,企業誠信是企業的立業之本,是企業面對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企業誠信建設是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企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對企業自身生存發展和社會的繁榮穩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國的企業誠信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企業誠信缺失的事件層出不窮,對企業自身、消費者和社會都帶來巨大的危害。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來自各個方面,例如企業自身的誠信意識不夠強烈,盲目追求經營利潤,不惜制造假冒偽劣商品;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明確,怕麻煩的心理讓那些沒有誠信的不良企業有了可趁之機;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使得不良企業受不到應有的懲罰。要想我國的企業誠信建設不斷發展,就必須針對誠信缺失的原因,對癥下藥,采取有效的措施,實行有法可依,按法辦事,加快企業誠信建設的進程,從而完善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