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OT分析方法是由美國舊金山大學韋里克(H·Weihrich)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戰略分析工具。S指組織內部的優勢(Strengths),W指組織內部的劣勢(Weaknesses),O指組織外部環境的機遇(Opportunities),T指組織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s)。這里,組織內部的優勢與劣勢是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的,組織外部環境的機遇與威脅是指對組織有利或不利的因素。運用SWOT法進行系統分析與評價,有助于選擇組織的最佳發展戰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為高職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對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時代要求。我國的高職教育可以通過SWOT分析方法,對自身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加以綜合評估與分析并得出結論,從而調整高職院校的資源及高職教育發展的策略,以達成高職教育健康快速的發展目標。
1 通過SWOT分析方法認清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
1.1 高職教育自身的“優勢”
經過多年的實踐辦學,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辦學規模持續擴大,高職院校也逐步積累了相當的教學設備、資源與辦學經驗,為社會培養了各類急需人才,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高職院校發展所必需的骨干師資力量。高職教育區域化不但可使專業設置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服務于區域的經濟發展,而且能利用其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吸引本地生源。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比較適應行業或社區需要,體現出地方行業性,課程設置大都貼近經濟、貼近崗位和生活,教學內容和專業課設置靈活,可按職業崗位的需求和市場變化而調整設置,實用性體現得非常明顯。同時,高職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把理論與實訓相結合,實訓占的比例較大,這是其他教育所不具備的特別優勢。高職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借鑒國際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增強了自身的發展能力,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快速發展。
1.2 高職教育自身的“劣勢”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時間較短,高職院校實力較弱,整體形象欠佳,既缺豐富的辦學經驗,又無深厚的歷史積淀,在教學設施、專業優勢、師資力量、管理機制、實驗實訓基地、學習和生活環境等各方面實力都遠遠不及本科院校。同時,高職教育的管理體制并不順暢,運行機制不靈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職教育多頭管理、統籌乏力。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企業很少介入高職院校的辦學過程,高職院校對市場反映不敏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保守落后,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現象較為普遍,直接導致高職院校對于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就業人員素質、技能需求情況缺乏足夠的了解,高職院校也就很難培養出真正具備較強操作技能、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同時,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所界定的“技術應用”以及理論上的“必需,夠用”的原則作簡單、片面的理解,教學和研究的學術性不強,任課教師結構并不合理,高學歷、高職稱、“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缺乏實踐經驗,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不夠,更缺乏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審美、創新、身心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1.3 高職教育發展的“機遇”
工業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越需要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德國、瑞士等國家提升和保持其產業、企業和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是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目前,我國正在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提升,在人才的需求上,除了要有研究和開發人才外,更要擁有一大批掌握多種技術原理并熟悉生產實踐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處于“精英教育”階段,實用性技術人才十分短缺,我國經濟發展也因此遭遇到了技術應用性人才短缺的嚴峻挑戰,而許多企業的人才使用觀念也正在逐步轉變,趨向理性、務實,高職教育技術的人才培養恰恰適應了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教育發展政策取向對職業教育發展相當有利。國家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招生計劃的增量將主要用于地方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這些說明高職教育將充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力軍。加之地方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社會各界也日益重視與高職院校合作,并通過捐助、提供實訓場所等多種方式支持高職教育的發展。
1.4 高職教育發展的“威脅”
雖然國家把高職教育定為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一部分,具有與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地位,但是人們在觀念上總是認為職業教育不是高等教育,接受高職教育是不得已而為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受教育者又難以承擔相對較高的職業教育費用,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完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和認定尚無正式措施,使這項工作不能落在實處。雖然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高技能人才,但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時期,仍有相當多的企業發展建立在低素質勞動者所產生的低成本之上。這種扭曲的市場需求導向可能使高職教育步入辦學誤區,忽視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只顧盲目擴招,然后大量低質量畢業生被傾銷到市場上。如此只會使高職教育的社會聲譽日漸下降,生源數量日趨減少,學生質量不斷降低,使高職教育陷入困境。
2 “十二五”時期高職教育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