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是對新鮮事物敏感且樂于嘗試的群體,隨著大學生人數的遞增和網絡消費實力的凸顯,研究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問題,對于網商們準確把握大學生群體特征,了解市場現狀,開發市場潛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安慶師范學院為調查對象,通過實地發放與郵件發放問卷相結合的方式,揭示了安慶師范學院學生網絡消費比例,網絡消費特征,并探討了網絡消費中存在的阻礙因素等問題。
1 問卷調查方案
1.1 問卷設計
《安慶師范學院龍山校區大學生網絡消費調查問卷》共設置17個問題。劃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1~4題了解個人基本信息,如性別、年級、生活水平等,便于分類比較。第二部分5~13題,主要了解大學生網絡消費現狀,包括網購比例、消費水平、網購特征等內容;第三部分14~17題設置目的為挖掘阻礙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因素及促進消費的對策。
1.2 調查流程
首先,根據主要研究目的設計初始問卷,小范圍前測后發現問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改,周末在食堂、教學樓等地向所有同學隨機分發。同時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向離校的大四同學發放、搜集問卷,保證調查范圍全面,數據準確。本次調查實地發放問卷170份,網上發放30份,共收回178份,其中20份無效問卷。問卷收回后,利用專業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
2 問卷結果分析
2.1 大學生消費群體的網絡消費實力
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消費實力首先表現在其群體數量持續增長上。《中國統計年鑒2011》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相比過去20年增長了將近10倍[1]。在158份有效問卷中,共141人有過實物網購經歷,達89.2%,94人有過虛擬網購經歷。
調查顯示,安慶師范學院學生月基本生活費情況呈棗核型,月花費位于中間的“500~800元”的學生數占調查總人數的57.6%,“800~1 200”元的占25.3%。其他區間人數很少。如表1所示。
大學生還沒有賺錢能力,生活費用大多來源于父母。與社會人員相比,群體平均收入不高,因此用于網絡消費的費用也整體偏低,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年消費總量的數額仍相當可觀。
2.2 大學生消費群體的網絡消費偏好
2.2.1 商品種類偏好
調查顯示,服裝箱包和書籍音像是大學生平時瀏覽、購買最多的商品。性別對商品偏好也有一定影響,男生大多喜愛瀏覽電子類產品,女生則偏愛服裝箱包類。隨著年級的增長,網購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
2.2.2 價格偏好
表2顯示,大學生通常購買的商品價格在50到200元之間,究其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 受收入限制,② 出于謹慎。價格過于低廉的商品質量難以保證,價格過高的商品如果因質量以外的問題,如與想象不符等主觀理由退換,手續不便。因此,最受學生喜愛的價格區間使學生們愿意為嘗試新事物付出代價。
2.3 大學生消費群體的網絡消費心理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大學生追求時尚個性是驅使其網絡消費的主要動力,然而,調查發現,出于理性思考進行網購的同學占大多數。盲目消費現象隨著網絡消費的普及,已經得到改善。當然,在理性消費的基礎上,同學們也希望獲得個性化服務。網絡消費使得大規模定制成為可能,這為學生們追求自我開辟了新途徑[2]。
調查顯示,品種多樣、節省體力、價格便宜是大學生網購的主要原因。也有不少同學因為需要的商品在本區買不到或難以買到而選擇網購。此外,由于網絡具有隱匿性,通過網絡購買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物品會是很多學生的選擇[3]。
3 大學生網絡消費存在的問題
3.1 互聯網使用環境不夠便利
網絡消費離不開互聯網,更需要終端設備的支撐。安慶師范學院77.2%的同學使用個人電腦進行網絡消費。但是,校園內目前唯有中國電信一個網絡服務提供商,由于缺乏競爭對手,資費相對偏高,網速慢且很不穩定。而網絡消費網站頁面多以圖片、視頻為主,在網速低時難以顯示,消磨了消費者瀏覽消費網站的耐心,對促進學生網絡消費十分不利。
3.2 交易風險難以控制
調查顯示,安慶師范學院學生使用最多的在線支付工具是支付寶和網上銀行。盡管有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各銀行的密切合作,通過各種技術手段防范支付風險。但網絡欺詐手段多變、隱蔽,電子欺騙、網絡竊聽、病毒入侵等均可能盜取消費者個人重要信息,干擾計算機正常運行[4]。網絡消費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造就了很多“新興”行業,職業差評師,專業刷信譽,一度觸犯消費者忍耐底線。調查顯示,62.4%的同學遭遇過實物與描述不符的購物經歷,40.5%的同學認為信用評價體系不可信。
3.3 學校周邊商業環境抑制網購
位于學校東門的商業小街對大學生網購起到一定抑制作用。首先,圍繞學校建立的商業小街符合學生需求特點;其次,學校距離安慶著名的光彩批發市場很近,擁有良好的進貨渠道,同行競爭激烈,價格低廉,服務熱情周到。網絡上部分商品由于減少交易中間環節,節省了成本,商品裸價會比普通市場低一些。但是算上日益上漲的快遞費用,價格上并沒有多少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