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后,這種以緩解全球能源危機和氣候惡化為目的的低碳經濟模式,很快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并逐步引領人類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轉變。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推進,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先后提出了低碳發展的目標,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低碳旅游順勢而起。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同時《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要堅持節能環保,推進低碳旅游方式,走生態旅游,低碳旅游道路、。低碳經濟時代,如何探索和實現旅游業的低碳化發展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低碳旅游的興起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出現的新興旅游發展方式,它是旅游業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響應。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隨即得到各國響應。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低碳旅游的概念進行了多種解讀,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上是統一的:所謂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輿論宣傳等多種手段影響旅游宏觀主體行為和旅游微觀主體行為,不斷減少旅游活動各個環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實現對旅游資源環境永續利用的新型旅游發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決策行為、旅游企業的低碳生產行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費行為。
��二、國內外低碳旅游發展現狀
1.國外低碳旅游的發展現狀
繼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提出低碳經濟能源戰略后,美國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同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制訂“巴厘島路線圖”,要求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25%~40%。
世界旅游組織研究報告顯示,2005年的整個旅游業CO?排放量高達13億噸,占人類活動所有CO?排放量的4.9%,而在人為因素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貢獻率上,旅游部門占到5%―14%
�Symbol[A@ 4
�Symbol]A@ 。2010年歐盟2020能源戰略把發展低碳旅游作為重要內容。2010年10月東北亞地區政府召開 “低碳旅游,從東北亞開始”的主題年會,強調了低碳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東北亞各成員必須共同努力、推動旅游業的低碳變革。
瑞士的阿羅薩市和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市替游客設計了“碳消費清單”,記錄了游客在該市交通、食宿等信息。市內有許多免費自行車服務點,便于游客騎車旅游。阿羅薩市還拿出部分旅游稅金向沼氣廠購買碳信用額,實現“碳中和”。
放眼海外,目前在低碳旅游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從政府行為來看,多數發達國家都制定了低碳旅游發展規劃,并將其作為能源戰略和環境保護戰略的重要內容。從旅游企業行為來看,多數發達國家的旅游企業從旅游資源開發、旅游交通運輸、旅游酒店設施、低碳旅游宣傳等方面都有創造性的舉措。從旅游者行為來看,旅游者有濃厚的低碳意識,樂于低碳旅游,能夠自覺在旅游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碳排放。
2.國內低碳旅游的發展現狀
2009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草案)》,首次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立了低碳經濟在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同年11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節能環保,倡導低碳旅游方式,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也是國家為配合低碳經濟發展第一次明確對旅游飯店、景區景點的節能減排提出要求,為我國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低碳旅游迅速得到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業的響應,各地紛紛建立低碳景區。四川燕子溝景區率先倡導低碳旅游,全面引進節能減排設備,凈化處理廢物,形成燕子溝特色的低碳旅游產業鏈。山西太行水鄉景區利用自行車、小木筏、皮筏艇等交通工具讓游客體驗低碳旅游。九寨溝、張家界、大興安嶺等許多景區,禁止機動車進入,改以自行車代替,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世界低碳行動的重要里程碑。展館建設采用國際最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園區內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5兆瓦 ,燈光設備采用節能LED光源;公交系統采用電動汽車,使園區交通實現“零排放”。2011年西安世園會采用室內“地源熱泵”調溫和室外“噴霧”降溫系統,用電量降低近半且低碳無污染。華西希望集團的主題公園“花舞人間”將低碳設計、低碳生活、低碳旅游融為一體,被列為全球低碳景區最佳示范。
2010年,河南200名騎行愛好者“騎游云臺山”,河南農業大學組織“單車騎行隊” 奔赴西藏,倡導全民低碳旅游;2011年北京召開了首屆國際自行車騎游大會吸引了5000余名騎游愛好者參加。
雖然我國低碳旅游起步較晚,但政府低碳改革的決心很大,政策要求明確。大型的、具有前瞻性的旅游企業積極吹響低碳號角,從景點開發、景區交通運輸、旅游周邊設施以及低碳旅游宣傳等方面都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旅游者的低碳意識正在逐步覺醒,低碳旅游的群體正在不斷擴大。
��三、我國發展低碳旅游的客觀條件分析
1.龐大的游客群體和旅游消費,凸顯了發展低碳旅游必要性
全國旅游工作會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入境、出境、國內”三大旅游市場增長較快,全國旅游業總收入1.57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國內旅游人數達21億人次,同比增長10.6%;國內旅游收入1.26萬億元,同比增長23.5%。“十一五”期間,國內旅游人數年均增長12%,入境過境旅游人數年均增長3.5%,全國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我國躍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亞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旅游消費對社會消費的貢獻超過10%。游客群體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旅游消費增速強勁。若傳統的旅游方式不加以改變,旅游碳排放量就會不斷上升,直接影響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低碳旅游勢在必行。
2.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低碳旅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40多處,4A級旅游景區800多個,優秀旅游城市300多個,4A以下的游覽景區不計其數,大量的旅游景點還在開發之中。這些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營運等各個環節,都將經歷從高碳向低碳轉型的過程,這為低碳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們在這個空間里大有可為。
3.全民低碳意識的提升,為低碳旅游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011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430人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5.6%的人有過低碳旅游的經歷;89.8%的人表示在旅游時會注意低碳環保。85.4%的人認為低碳旅游的優點在于“保護了旅游目的地的環境”; 62.9%的人認為“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在實際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的低碳意識越來越強,綠色出行在中國已成為一種時尚。
4.低碳科技的進步,為低碳旅游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中國科技部出臺相關政策,加大了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投入。低碳技術包括減碳、無碳和去碳技術。我國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減碳技術上,已有明顯突破;在核能、太陽能、風能等無碳技術領域,也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在以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CCS)為代表的去碳技術方面,與歐盟合作開展的石洞口、高碑店兩個CCS示范項目已經啟動。總體上說,我國低碳技術雖然起步較晚,與先進國家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我國的低碳技術正處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部分低碳技術已經在旅游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四、我國低碳旅游發展策略
低碳旅游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旅游企業和旅游者共同打造。
1.中央和地方政府引領低碳旅游
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對旅游景區、旅游交通和旅游飯店等制定嚴格的低碳標準,并及時地進行監督、檢查。讓低碳成為旅游企業考核的重要內容和評級的基本條件;在新的旅游項目審批之前,嚴格預審項目的碳排放量;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業征收碳排放稅,并責令其整改;對低碳的旅游企業,在稅收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以激發企業發展低碳旅游的積極性;對利用新材料、新能源,采用高科技節能減排技術的旅游企業,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運用各種宣傳和輿論工具,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倡導綠色出行、低碳旅游,使低碳旅游深入民心,進而演化為自覺行動。
2.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業倡導低碳旅游
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業要在景區開發、建設和營運的全過程中著眼于低碳。著眼于景區游覽項目設置的低碳性,著眼于景區建筑設施的低碳性,著眼于景區運行能源和日常管理的低碳性,著眼于景區整體形象的低碳性。制定以低碳為核心的考核制度、獎罰制度,建立低碳的成本管理體系、評價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節能降耗活動。旅行社要將低碳概念貫徹到經營管理的思路中,從行、游、食、住、購、娛等各方面系統地設計和推廣低碳旅游產品,主動傳播低碳知識,努力改善游客的消費習慣;旅游交通部門要合理設置交通路線,盡可能多地配置低碳或無碳交通工具,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量;旅游酒店要樹立低碳發展理念,改變經營方式,建設和發展環保型酒店,廣泛使用清潔能源。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業必須攜手共進,強化低碳旅游的營銷宣傳,利用低碳旅游資源,開發低碳旅游產品,打造低碳旅游文化品牌。用實際行動和自身形象倡導低碳旅游,努力培養游客的低碳消費意識。從而推進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旅游者踐行低碳旅游
當今時代“低碳風暴” 正悄然而至,“低碳”改變著我們的消費方式。旅游者要不斷地學習低碳旅游知識,掌握減少碳足跡的方法,在旅游的全過程中積極踐行低碳理念。在行的方面,盡量減少小型汽車長途自駕游的次數,采用低碳或無碳的交通工具,優先考慮環保低碳旅游線路;在游的方面,盡量選擇生態旅游景區或去郊外旅行,自覺處理垃圾,維護環境;在食的方面,應選擇綠色無公害食品,減少食品浪費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在住的方面,盡量選擇低碳酒店,節約水電,減少客房用品的更換次數;在購的方面,使用自備購物袋,盡量選擇簡易包裝的旅游商品;在娛的方面,盡量選擇低碳設施的娛樂場所,享受低碳環保的娛樂方式。此外,旅游者應該積極參加低碳旅游者身份認證體系和旅游“碳中和”活動,抵消出游產生的碳排放,培養良好的低碳消費生活方式,為低碳旅游的發展作貢獻。
��五、小結
在全球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國旅游業已經開始邁向低碳化發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進一步發展低碳旅游的各項客觀條件日臻成熟。然而,低碳旅游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探索和發展過程。因此,我們要立足于本國的基本國情,不斷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從政府部門、旅游企業及旅游者三個立體層面共同努力,以期實現整個旅游業的低碳化發展,更好地實現我國“十二五”規劃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