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人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困擾領導者的重要問題,“人才是事業興衰之根本”。因此,如何用人不僅是取決于領導者領導藝術,更取決于領導者所遵循的用人原則。領導者在識人用人時只有去除偏頗,注意把握好六個方面,才能避免識人不準、用人不當問題。
一、防止高分低能,注意實際才干
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絕不是高素質人才,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也不能僅看其文憑高低、考分多少,更需要能力。中國的科舉考試推行了上千年,但總有些考中的進士,舉人并不適合做行政領導工作,而歷史上科舉考試中的狀元也就是考分最高的人,成為有作為的政治家、能吏的更是少得可憐,一個人是否有才能,其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是關鍵,如果不去考察其在工作中的政績和具體能力,一味地看文憑、看考分,不僅對那些能力強而不善于考試的人不公平,還會助長投機取巧和弄虛作假的歪風。
二、以崗位需求選人,注意因材施用
天下無全才,所以才有通才與專才之分,通才意味著什么都通也都學得不深,且現實生活中的通才并不多,更多的是專業之才。須知,人才不是標準件,這個行業或專業的人才在另一個行業或專業不一定也是人才。領導工作要求領導者具備特殊的領導才能,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適合做行政工作,人才的情商、智商、膽商等都可能成為其當好領導的制約因素。因此,領導在用人方面,必須考慮崗位要求、人才的“三商”等綜合條件,因材施用,不能認為所有人才都可以做好官,也不能將不適宜當干部的人都視為非人才,從而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三、在關注業績的同時,注意發現人才潛能
以業績為標準判斷一個人的優劣無疑是相對公正的,一個人在其崗位上干出的業績是其能力的重要體現。但領導必須懂得,一個人的業績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的能力有大小強弱之分,盡心盡力取得業績與游刃有余取得業績,具有本職區別,并非所有在某個崗位上干得不錯的人都可以做更大的事,負更重要的責任。北宋有個官員叫樊知古,當轉運使時,名聲很好,后被提拔為戶部尚書,雖盡力工作,仍無法勝任,只好辭職。事實證明,領導者用人不僅要看其能否做事,還要看清其能做大事還是能做小事,這樣才能避免人才浪費。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是領導者要善于了解一個人的潛在才能;二是要建立人才能上能下的機制,使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現象及時得以糾正。
四、觀其表、看其行,注意其變化
現實中,大多數人才能夠珍惜名節,重視修養、終生進取。但也有一些人會隨著環境、地位、年齡等變化而變化。有的人會隨著地位的變化,而變得腐化,而有的人卻能潔身自好。因此,領導者必須知人懂變,不能一次選擇就萬事大吉,而要立足于防范,加強對人才的管理、教育、監督,使之盡可能往好處變,而不是往壞處變。
五、把握科學的用人原則,注重用與領導者觀點不同的人才
領導者要敢于拋棄那些有獨到思想見解、喜歡提不同意見的人視為“反骨”或不配合工作的落后觀念,樹立唯才是用的用人觀,大膽提拔不唯命是從、敢于提不同意見的人才,是領導者真正需要的人,敢于說真話實話、善提不同意見的人往往是領導需要的人。因此,一個想有所成就的領導者,必須學會用有獨到見解,敢于提異議的人,這樣才能使自己保持清醒,使干部隊伍充滿活力。
六、要注意用善,更要注意防惡
人才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善,也有惡。領導者要善于看人才的長處,容忍人才的缺點,但對其缺點必須嚴加防范。個人的缺點只要不影響事業,應該予以寬容,如果其惡的一面超過了限度,就會害國、害民、害己,即便再有能力也必須棄用。因此,領導者在用人時,不僅要看其在一時一事上的表現,更要看其對事業、對國家忠誠與否。正所謂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奸邪之人越是有才,對國家和事業的危害越大。對此,領導者必須注意觀察,善于識別善惡,及時去邪惡,用善良,這才是真正的會識才用才。
此外,在用人方面還要重視科學授權和物質、精神激勵手段的運用。授權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因此,領導者要按照責權利一致原則、授權有度原則、相互信賴原則、保留主要權力原則、有效控權原則實施科學授權,建立科學的業績評價激勵制度、分配制度,使有才能、有貢獻的人在物質上獲得實惠,在精神上獲得榮譽的滿足,只有這樣才能使哪些想做事、想成事的人具有施展才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