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在高校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全國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也給高校財務管理帶來了許多的新問題,筆者從以下方面分析了目前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相應對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逐漸轉變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為了適應日益激烈的辦學競爭和迎接“入世”后我國有條件地開放高等教育市場的挑戰,各高校開始了合并、重組,重新整合了硬、軟件資源,增強了高校的競爭實力,使得教育資源配置日趨合理。在高校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全國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也給高校財務管理帶來了許多的新問題,原有的高校財務管理體制已日益顯現出其滯后性及不適應性。如何對高校財務管理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成為各高校面臨的新課題。
一、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新問題
(一)完全學分制對高校財務管理的沖擊
完全學分制是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以學分衡量其學業完成情況,并以學生取得最低必要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高校允許學生依照教學計劃,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課,在遵守選課制的基本規定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專業方向,自主安排學習進程,提前或滯后畢業。這樣使得學生的在校學習的時間產生了一定的不確定性,而高校間的學分互換又是完全學分制的一個特點,這些都給現行的高校財務管理制度帶來沖擊。
(二)高校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銀行貸款成為高校融資的手段,從而增加了高校的財務風險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從1999年起我國加快了高等學校擴招的步伐。隨著在校人數不斷增加,學校辦學條件及軟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國家對高校投入的資金及高校的事業收入相對有限,為緩解資金短缺的矛盾,銀行貸款就成為高校籌措建設資金的主要途徑。如何降低財務風險,有效地利用貸款,給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持續不斷的擴招使高校內部的財務管理體制發生了轉變
《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制度》規定“高等學校應實行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體制;規模較大的學校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學校所設置的專業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成立了二級學院。學校內部財務管理的重心整體下移,學校與二級之間責、權、利的合理劃分是新的時期高校財務管理面臨的新問題。
(四)以收付實現制為記賬基礎的高校會計核算在某些方面產生了局限性
收付實現制是以現金的實際收付作為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據,在這種記賬基礎下,高等學校財務收支只反映以現金實際收入和支出的部分,因此無法將收入與成本費用進行相應的配比,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高等學校的財務狀況,很難適應新形式下高校的財務管理。
二、新形式下對高校財務管理帶來的沖擊
(一)實施完全學分制給高校財務管理帶來的沖擊
目前,高校辦學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是國家財政撥款,而財政對高校教育事業經費的撥款依據主要是在校學生數和教職工人數。完全學分制只強調學生畢業時所需的最低學分數,這樣使得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產生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從而使教育主管部門不能準確把握高校在校生的規模。此外,為了配合完全學分制的實施,高校對原有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教師的課程設置及課時量也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分制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財政撥款方式可能轉換為以學分為基礎的撥款方式。
完全學分制下,學生是按所選的學分的數量進行交費。這種付費方式在增加學校安排年度預算難度的同時也可能造成學校生均成本的上升。傳統的學生收費方式是按照年度進行收取,學校可以根據各專業的收費標準和在校生人數進行準確測算本年度的事業收入,安排學校的年度預算工作。實施完全學分制給學校的學費收入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并且有部分學費收入要推遲入賬,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只能靠銀行貸款來解決學校所需的資金,這樣就增加了學校的資金成本。此外,完全學分制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主選課、選擇上課教師、安排學習進程,而學生普大多希望選擇校內的名師授課,普通的教師面臨著下課的尷尬境界,這樣可能造成人力資源的閑置,增加了學校人員支出,因此,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可能導致生均成本的上升。
(二)銀行貸款增加了高校的財務風險
銀行貸款是高校籌集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它與財政撥款和事業收入一樣形成了高校的資金來源。但是,銀行貸款與財政撥款和事業收入的性質存在著本質的區別。銀行貸款是學校的借入款項,其實質是一種負債,到期必須還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銀行貸款籌資時必須考慮貸款的資金成本和償債風險。
(三)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削弱了學校對資金的一調度
隨著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校與二級學院之間如何合理地劃分責任、權利和利益,成為學校財務管理的關鍵問題。學校既要保證對財務的集中管理、統一領導,又要適當地下放財權,這樣既能保證學院的發展、建設,又能調動各二級學院的工作積極性,從而使學校的各項業務能夠順利地開展。
(四)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基礎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高校業務收支活動和財務狀況,對高等學校持續健康運行和發展帶來隱患
由于收付實現制是以現金的實際收付作為確認收入和支出的依據,在這種記賬基礎下,高等學校財務收支只包括以現金實際收支的部分,并不能反映當期已經發生但尚未用現金支付的部分,這樣就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高校的財務狀況。比如:學費收入是高校辦學資金來源的一項主要渠道,目前學生拖欠學費的現象比較普遍,如果依據收付實現制原則,只對已收的部分作為收入處理而未收的部分不予反映,那么就不能準確地核算高校預算外收入的規模,不利于編制年度預算及安排各項財務支出。再比如銀行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在實際支付前不進行賬務處理,會計信息不作披露,一旦債務到期就可能產生債務危機,從而增加高校的財務風險。此外,在現行的高校會計實物中,高校對購入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并且一次作支出處理,在該項固定資產報廢之前,以原值的形式體現在會計報表中。這種會計處理方法無法準確地反映高校資產的實際價值。因此,高等學校應該在收付實現制的核算基礎上,根據學校內部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取權責發生制以彌補收付實現制的局限性。
三、新形式下高校在財務管理方面應采取的相應對策
(一)制定合理的收費依據和收費方式
完全學分制增加了學校在校期間的時間彈性,任何教學時限的延長都意味著教學生產成本的增加。從配比原則的角度講,學生應對那些不可避免成本進行相應的分擔。學生就讀于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畢業后的收益會有所不同就讀于名牌大學和熱門專業的學生的預期收益較高,其在校期間的培養成本也相應增高,學生對成本的分攤額也應較大,因此,完全學分制下學生學費應由專業基礎費用和學生選課費用兩部分構成。專業基礎費用是學生必須繳納的基本費用,選課費用是根據學生所選課程的學分數和學分單價計算的費用。同一門課程的學分單價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之間應不存在差異。高校在學生收費方面可以采取按年預收,學生畢業前,按學生所學學分總數清算,多退少補的方式來收取學費。
(二)樹立風險意識,控制貸款規模,確保高校財務安全
財政撥款是高校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多數高校習慣于無償使用資金,對銀行貸款資金的有償性認識不足,缺乏資金成本概念和財務風險意識。所謂資金成本就是在獲取和使用資金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也就是利息費用。所謂財務風險是指銀行貸款到期時必須還本付息,由于債務負擔過重而影響學校正常的財務活動和不能歸還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在利用銀行貸款時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合理確定貸款規模和貸款期限。高校在確定貸款的規模和期限時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
1.根據學校所在地區的經濟情況和辦學規模合理匡算收入。高校的收入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財政撥款。學校可以把上年度財政撥款數作為基數,根據本年度財政撥款的增長率來確定本年度財政撥款的額度。(2)教育事業收入。高校可以根據在校生的人數和各專業的收費標準或者本年度學生所選學分總數及學分單價來測算學生的學費收入。(3)科研創收收入。高校可以根據科研項目的類型,上級主管部門撥款的額度及該項目能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估算科研創收的收入。(4)校辦產業創收收入。(5)其它收入。這部分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社會捐贈收入、其它雜項收入等。
2.合理測算支出。高校的支出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人員經費支出。主要包括在職職工的工資、津貼、獎金及效益工資等,人員經費支出屬于剛性支出,應考慮其長期的遞增速度。(2)公用支出。主要包括業務費、辦公費、設備購置費、房產、設備維修費等。(3)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主要包括離退休人員經費、學生助學金、住房公積金等。(4)測算維持性專項支出。(5)測算結轉自籌基建的金額。
3.收入減去支出為本年度現金結余量,考慮到資金周轉因素,年度用于還貸的資金數量為年現金結余量的50%,這是高校本年度的最大信貸額度;貸款的期限=高校根據發展的需要確定貸款的規模/最近幾年年度平均最大信貸額度。按照謹慎性原則的要求,高校應該盡可能少地測算收入,盡可能多地測算支出,以確保高校財務安全。
(三)建立、健全院(系)兩級財務管理制度,合理確定內部分權管理體制
高校內部發生的費用多而且復雜,發生的原因也各有差異,根據其性質可以劃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所謂可控成本是指能夠預算其性質和發生額,通過自身的決策可以控制的成本。如:用于行政管理和后勤維護的各種公務費用、學生的實習實驗費用、教師的差旅費等。所謂不可控成本是指高校的剛性支出,是不能通過人為的決策來控制的成本。如:人員經費、貸款的本息支出等。高校可以采用院(系)兩級財務管理制度對可控制成本進行控制。高校可以根據各二級學院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成本項目,結合專業特點、發展方向、學生情況、經費使用的動因,做好經費預算。各二級學院的財務活動必須接受學校的統一領導和監督,把責任、權利、利益相結合,按照經費包干、專款專用、節余留用、超支核減下年度指標的原則進行管理。財務部門對經費的使用范圍、開支標準、執行國家的財經政策和學校的管理制度的情況進行認真審核,對于超出使用范圍、超出標準及不符合財經政策和學校管理制度的支出一律不予報銷。每季度要對每個二級核算單位使用經費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依據預算對二級核算單位的負責人進行責任考核。
作者:徐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