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引起了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對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破滅的原因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在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后,許多學者開始擔心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經濟泡沫。雖然日本經濟與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多不同,但也有諸多共同之處,因此研究日本泡沫經濟形成和破滅的原因,并得出中國預防泡沫經濟出現的一些啟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泡沫經濟形成的背景
日本戰后的經濟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5年到1970年稱為高度經濟成長期。在此階段GDP的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0%,如果再細分的話,把從1955年到1961年稱為第一次高度經濟成長期,從把1965年到1970年稱為第二高度經濟成長期。在第一高度經濟成長期間,主要是由于民間對石油、化學、合成纖維等,新興產業設備投資的擴大,以及被稱為三種神器的冰箱、洗衣機、黑白電視機等耐用消費品的風摩流行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第二次高度經濟成長期,主要由于鋼鐵、造船、機械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以及不斷擴大的出口份額,支撐了經濟的高度發展。
1971年10月,尼克松總統宣布了美國政府決定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在這之前美元是可以自由兌換黃金的,這個事件也被稱為尼克松沖擊。同年12月,美元下跌,日元被逼迫上漲到1美元兌換308日元的水平,這對本來就逐漸降低國際競爭力的日本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機構OPEC,當石油輸出價格提高至4倍,加速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當時日本國內物價暴漲,稱之為“狂亂物價”。為了控制極端通貨膨脹,政府也日本銀行實行了“抑制總需要政策”也就是緊縮金融政策,其結果是造成了經濟的停滯。1974年日本的經濟首次變成了負增長,為了成就經濟,政府在1975年擴大財政支出并首次發行了赤字國債。企業也積極地削減開支、降低成本、優化經營,力圖完成從石油依賴性產業到省工省能型產業的轉換是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得到恢復擴大了出口。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到來,石油價格再次被OPEC提高至2.5倍。由于日本企業已經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實行了企業的轉型,加上政府的一系列緊縮貨幣政策,有效地避免了極端通貨膨脹的出現。世界經濟在遭受了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后,于1980年以后陷入低迷,日本經濟也經歷了長達三年的經濟低迷期。在這段時期中,提前完成企業轉型的電子器械、彩電、汽車行業,他們的產品即省能又物美價廉,在歐美市場大受歡迎,以“集中豪雨”時的輸出到歐美市場,對日本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當時各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為2%,而日本的平均增長率為2.9%,這其中的0.9%是以輸出產業貢獻的,他們在為日本經濟貢獻0.9個百分點的同時也嚴重的激化了日本和歐美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二、泡沫經濟形成
日本經濟發展到了第三階段,從1985年到1990年,這一階段也被稱為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歐美各國為了解決和日本的貿易摩擦,抑制日本產品的輸出,于1985年9月由當時的G5成員國包括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財政部長及央行行長,在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就上調日元匯率、下調美元匯率達成了協議,即著名的廣場協議。在廣場協議簽訂時,日本政府預測協議簽訂后即便日元走強,但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也不會低于1美元兌換200日元以下,據說當時的日本財政部長竹下登表示愿意協助美國,采取入市干預的手段,抬升日元、壓低美元甚至承諾美元貶值20%OK,可是當日本政府目睹美元對日元的比價驟然下跌到150日元以下的時候,終于手足無措了。難怪有些經濟學者批評日本政府在廣場協議中的表現過于幼稚和軟弱無能,到了1987年10月9日,紐約股市大崩盤的黑色星期一,美元對日元的匯率竟然跌到了1美元兌換120日元,在廣場協議的兩年后日元竟然被抬高了1倍。
1987年的美元貶值也導致了世界性的貨幣動蕩,也危機到了美國國債的價值,于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首腦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召開了為避免美元的繼續下跌,共同采取行動干預市場,以將美元匯率維持在當時的水平而達成了協議稱為盧浮宮協議。倍受日元升值之苦的日本政府立即行動向市場拋售了大量日元買回美元。大量拋向市場的日元為以后泡沫經濟形成留下了隱患。
日元的急速升值給以出口為主體的日本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為拯救經濟1987年日本采取了空前的金融緩和政策把利率從5%降到了2.5%,并把2.5%的 “超低金利”一直持續到1989年的5月。另外,日元的升值使輸入原材料價格下降,“元高差益”使輸入關聯產業盈利豐滿,加上長期超低利率造成的市場大量剩余資金,一齊涌向土地、股票、貴金屬市場。日本由于多年的開發建設,剩余土地緊缺,所以土地的價格很快就被爆炒上去,企業或個人投資家只要把所持有的土地抵押給銀行就能得到大量的利息貸款。這些錢又很快地流入到土地、股票市場上去,在升值預期的誘惑下,大量的投資者進入股票、房地產市場。隨著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又使更多的投機者、企業、甚至包括老人和學生也加入到投機的行列。“土地神話”、“股市神話”使得更多家庭的資產價值上漲,企業價值上升,過度的樂觀預期又導致了過度的消費和過剩的投資。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泡沫就這樣形成了。
在泡沫形成的過程中,沒有引起日本政府的任何警覺,甚至政府和日本銀行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上存在很大的失誤,1987年5月,日本銀行在“調查月報”中指出:“現在的金融緩和狀態要注意到經濟主體的資本收益高漲與財產價格的上升對經濟的影響。已有財產價格是為投機性的交易支持,如果交易降低可能發生通貨緊縮危機,因此,需要嚴格的警告,不要讓金融緩和政策破壞這樣的局勢”。1989年5月,在提高法定貼現率時,日本銀行在同年5月的“調查月報”提到“最近我國經濟的特殊性是土地、股份、資產價格上升導致的資本收益。1986年到1987年的景氣停滯局面下,資本收益讓企業行動加速、住宅投資上升,同時也讓此后的耐久性消費的支出增加。”1990年4月,日本銀行在“調查月報”中分析地價上漲時指出“從經濟主體的行動來看,土地神話一直還存在”。無疑,政府和日本銀行的所做所為,對泡沫經濟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泡沫經濟破滅
日本經濟發展到第四階段,也就是1989年以后的泡沫經濟破滅時期。由于長年的日元上漲,機械、汽車、電子等出口行業被受煎熬紛紛到海外,特別是歐美市場尋求活路,日本實體經濟的空洞化已經日益顯現,此時日本經濟的繁榮其實只是表面的繁榮而已,泡沫經濟的破滅指日可待。1989年10月,日經指數創下了歷史最高點39000點,從1985年到1989年,4年當中上漲了4倍。1989年10月,日本銀行終于開始上調利率,實行金融緊縮政策,由于1990年2月和8月,兩次提高官方利率達到了6%,日經指數也從1989年的39000點一路下跌到2003年的6700點。再來看看日本的土地價格,大都市�的地價在1985年增長幅度稍遜于股市,但之后突飛猛進到了1990年達到高峰。這期間,日本土地積累的資本收益遠遠超過了股市,達到了1420萬億日元,到1990年年底,日本的土地資產額達到了2400萬億日元,相當于美國全國土地資產額的4倍。在如此大的泡沫之前,政府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了,1990年4月,日本大藏省開始對日本金融機構的房地產貸款總量進行控制,并要求把房地產融資中與上年同比的貸款增加部分控制在當年全社會貸款總額之內。隨后又出臺了“地價稅”。房價、地價從1990年代開始下跌,至今已跌到了高峰期的50%以下,中小城市下跌的幅度更大,持續了20多年的下跌目前還不知底在何處。
痛定思痛反思造成泡沫經濟的原因,從1987年到1989年長達兩年之久的“超低利率”政策無疑是主要禍首。問題是政府為什么犯這樣的政策錯誤令人費解,吉川元忠教授在“金融戰敗”一書中曾批評政府時指出:“從日本世紀經濟狀況看,1987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很快變恢復到了廣場協議前的50%水平,根本不應該成為一直實施到1989年5月的超低利率政策的理由”,“或者這就是日本為了那個制止美元匯率下跌的盧浮宮協議而付出的代價”,“對于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的失敗,日本政府方面也不得不公開承認。但是,對于上述長期低利率政策是日美協調的產物一事,日本政府卻絕不會公開表示承認的”。據測算從1989年到1992年,日本的金融資產損失高達800萬億日元,相當于國家財力的11.3%,這還不包括泡沫經濟破滅后由于大量的不良債券造成的銀行資金的損失。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所有物質損失占國家財政的比率是14%,兩個數字相差無幾。由此可見泡沫經濟破滅給日本造成的損失比二次大戰時間的損失由過之而無不及。
四、結論及啟示
中國經濟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成績令世界注目。但近年來,中國經濟也出現的一些問題,并和日本泡沫經濟前出現的問題有些相似。為了避免中國經濟重蹈覆轍,本文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相對穩定
保持相對穩定的金融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對經濟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日本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行的金融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起伏過于猛烈使經濟忽冷忽熱,始終沒有找到一條穩健安定的發展道路。中國這些年來的人民幣匯率叮囑來自歐美的各種壓力一直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政府的做法可圈可點,這對于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穩定房地產價格,防止泡沫的形成
日本政府在房地產泡沫形成之前掉以輕心幾乎沒有采取什么像樣的措施。到1990年前后,房地產泡沫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才開始實行房地產調控措施,包括“地價稅”的出臺,這些措施對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起到了擠破房地產泡沫的作用。近幾年來,中國政府也一直對房地產實行調控,但只靠行政手段力度還不夠也容易出現反彈。如果再加上法律手段,比如“房地產稅”等綜合運用可能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強對剩余資金的疏導
長年來的經濟發展使企業和國民都存有一定的盈余資金,目前這些剩余資金都集中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當中,即使疏導這些剩余資金,并給他們尋找合理的投資渠道,對于抑制房地產和股市泡沫具有積極意義。政府是否可以考慮把這些剩余資金以基金、或者別的形式集中起來,用于投資東南亞及南非的資源能源的開發項目。即有利于增加國家的戰略儲備,又可疏緩房地產泡沫的壓力,并使這些資金得到一個長期安定的回報。